石博 王亮成
【摘 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和高校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深入,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文从大学生“双引”工程的基本内涵入手,分析了其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和应用途径。以期待为高校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提供有益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双引教育;应用研究
一、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
21世纪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代大学生身处一个崭新的环境。就国内来说,我国的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在这种新常态下,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思想压力增大。从国外来看,发达国家发展稳定,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种文化在中国相互交流、交融和碰撞。多元文化在为大学生带来开阔视野的同时,也必然带来多种价值观念,它们的文化不断冲击中国传统思想观念,在这种思想的冲击下,不少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价值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由于从小受到过度的保护,孩子很少有独立自主的机会,独立性较差,有些人离开大人的照顾什么都不会做,对社会的依赖性很大,对未来的期待大多表示出无所谓的态度,认为自己有父母的照顾,对生活表现的十分不积极。此外,素质教育实行多年,但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大学生的人文知识大多匮乏,人文素养亟需提升。
二、“双引”教育的基本内涵及现实意义
大学生“双引”教育,一方面是通过引导真学、真懂、真用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引导,另一方面是通过思想引领和行为引领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示范引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一项长期工作。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应当紧扣时代精神,创新工作理念。开展大学生“双引”教育,利用各方渠道,依托各方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理念深入思想政治课堂和社会实践,将示范引领融入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长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双引”教育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途径
(一)教育引导深入思想政治课堂和社会实践
思想政治课堂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要时刻把握引导学生“真学、真懂”这一主题。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创新,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夯实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于倡导分类教育,面向不同学生群体(例如学生党员、学生干部、拔尖计划学生、国防生、少数民族学生)绝不搞一刀切、一勺烩,在教育方式、内容和层次上有所区分和侧重,开展差异化、多样化的思想政治课堂教育,让学生真正的实现真学、真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中要时刻把握“真用”这一主题。努力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开展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切实地接触社会。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社会,让其所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在活动中“真用”,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升华。
(二)示范引领融入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
1.强化思想引领。
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从党的十八大报告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五四讲话,中央反复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也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作为工作灵魂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和培育十分重要。要通过入脑入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中国梦作为青年大学生的共同时代理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标准,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中汲取丰富营养,引导大学生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踏实做人,锤炼本领,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真正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制度规范行为,榜样引领方向。
行为规范的养成,是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工程的奠基工程。科学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行为规范制度,加强日常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从全院、二级学院、班级、寝室中分类别、分层次选出优秀代表和学习榜样,让学生要在行动中以身边的优秀代表为镜、以身边的学习榜样为目标,争当先进重实践,升华思想境界、锤炼意志品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家长也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也需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
(三)建立“四维”学习评价模式
借鉴传统的教化理论,从“知情意行”这四个维度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进行评价。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知,即道德认识,主要评价大学生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情,即道德情感,主要评价大学生对社会道德思想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意,即道德意志,主要评价大学生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使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行,即道德行为,主要评价大学生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做出的行为反应,是大学生对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外部表现。在此过程中,学习评价指标的设定要与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机契合,“四维”学习评价模式的总体目标就是要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
总之,高校要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教育理念,紧紧把握学生成长特点和规律,提升育人水平,创造性地开展责任感教育和素质教育活动,真正肩负起新时期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的重大使命。
参考文献:
[1]齐丽丽,耿婧.基于“中国梦”视角推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求知导刊,2016,1.
[2]刘创,刘红英.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党员“双引”教育的重要思想资源[J].云梦学刊,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