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鑫
摘要:在以往社会中,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一般,在自幼成长环境中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关注较少,但其对心理成长的需求却不比本科生少。而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只关注少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注重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忽视了大部分学生作为人的内在需求。随着近些年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热潮,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我们探索实现使广大学生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提供了新视角。而网络时代各种新媒体的应用为高职院校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广阔平台。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内涵与心理健康教育新视角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是由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于2000年1月正式提出并迅速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心理学,旨在将心理学和大众联系起来,架起一座桥梁,将心理学应用于更多人类的生活,让人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主观层面关注积极体验研究;个体层面关注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群体层面关注积极组织系统研究。积极心理学是相对于消极心理学而言的。过去以往的心理学只关注少部分人们在心理状态中存在的问题,各种神经症、精神疾病等等,而大多数人的心理状态并没有当作重点来予以应有的关注。它主要包括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的组织系统。
可以看出,积极心理学是关注大众心理的一门科学。而受着传统心理学观念影响,以往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加关注那些问题学生,认为不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事件就是心理健康。即便认识到这一点,似乎也有心无力不知所措。这与现代社会由于压力大人们对心理健康程度更高的需求是大不相符的。实际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多地关注广大学生,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在通过预防的手段减少和解决心理问题,从而使广大学生获得更多地幸福感和满足感,帮助他们实现人生中更久远的幸福和快乐。
二、新媒体时代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新媒体时代对高校学生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尤其近十多年来,以互联网为主要标志的全球信息化已影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借助手机、博客、播客、数字电视等新媒体形式,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传媒革命,将人们带入21世纪的“新媒体时代”。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是中国社会“网络化”的发展前沿。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新媒体对人们生活的渗透和影响无处不在。网络已经深入到了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为大学生沟通联络、获取信息以及休闲娱乐提供了重要平台。
(二)新媒体时代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挑战。网络是把“双刃剑”。广大学生在享受其所带来的巨大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由网络所引起的一系列身心问题。青少年处于思想意识形成期,言论表达的积极性较高,网络空间给了青少年群体更大的自由表达空间,有利于培养独立的个性。但网络空间的虚拟与现实混淆、言论的群体极化效应等同时对青少年的社会认知产生一定的影响。青少年更容易受到网络世界的影响,人云亦云,不分良莠,不辩真假,对心理健康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如果广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能及时占领网络宣传阵地、及时了解和疏导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引导其朝着正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对于形成大学生健康心理将带来不利影响。
(三)新媒体时代的信息化、高效化和社会化,将为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崭新的发展机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其区别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点就是教育对象的广泛性,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逐渐深入,部分高校研究者已经注意到应将现有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转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向,但是现有师资力量等有限资源缺乏,单纯依靠个别咨询、讲座报告、团体辅导,毕竟是少数学生,这使得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未完全展开。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机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延伸和改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构建适应时代的、有针对性的、符合大学生特点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亟待解决的课题。
三、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一)全方位转变教育目标和理念。一个人的心理品质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核心动力。按照积极心理学理念,每个人身上都有无限的潜能和优秀品质等待挖掘。而高职院校学生虽然成绩低,但是并不是一无是处,在他们身上也有很多值得被挖掘的优秀品质。在新时期要想进一步实现高职院校的育人目标,使广大学生在未来的职业道路和人生道路上获得更大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就应该更加关注高职生作为人的内在心理需求。从学校领导到院系辅导员教师、从学校心理社团干部到班级心理委员都要彻底转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以解决少数心理问题学生为重点的工作理念,树立帮助更多学生提高心理健康的幸福感和满意感,帮助大学生获得积极的人格品质和组织系统的工作目标。
(二)全方位运用多种网络手段构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高校要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结合,形成以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大范围、全校性、积极主动性)为辐射中心,心理咨询中心(重点个别疏导,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微信平台及网上互动论坛版块讨论主题设计管理)-院系辅导员(初步咨询,反馈,网上互动论坛管理)-家长(辅助、反馈,网络视频电话)-心理社团、班级心理委员(朋辈咨询,辅助反馈,QQ群、网上互动论坛讨论)- 学生(自我调解、主动性,参与所有互动平台)“六位一体”,形成全方位可运作的新媒体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新模式下,原有的心理社团、班级心理委员、辅导员和心理工作者可以转变思路,全方位将工作重点转向面向全校学生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动各级各层人员,营造积极健康心理氛围,既解决个别心理问题学生,又使大部分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通过网络平台的建设,实现线上线下咨询双渠道、网上网下课堂学习双模块,打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空局限性和人数地点的限制,借助新媒体网络优势将积极心理学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将积极心理学的触角伸向各处。
(三)开展多种活动,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的积极体验是指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按照这种方法,高校工作者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多设计各种有助于促进积极情绪体验的心理健康活动,通过活动关注个人人格特质、培养其组织支持系统。如心理沙龙、心理游戏、情景模拟、心理班会等注重进行体验式分享,注意在团体活动、咨询活动中贯穿积极心理学理念。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十二五规划课题2015年度重点课题:新媒体时代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批准号ZD15153)”及“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改革发展创新专项基金:网络化时代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网络化时代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