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龙山文化传承与大学生文化认同

2016-06-03 07:57彭世瑞郑琳琳吴淑梅
采写编 2016年1期
关键词:传承创新提升策略

彭世瑞 郑琳琳 吴淑梅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非常重要的思想教育价值和功能,对其进行学习和传承对提升大学生文化认同将产生积极作用。本文在对封龙山文化历史作出简要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的现状,并着重就“创新封龙山文化传承,促进大学生文化认同”进行了研究,以完成文化传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价值,构建高校新型素质教育体系。

关键词:封龙山文化;传承创新;大学生文化认同;提升策略

引言:封龙山地处河北省境内,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风光秀丽的自然景观,在我省教育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目前,封龙山文化传承在多元文化生态格局的冲击下,面临着重重困境和阻碍。创新封龙山文化传承显得尤为重要。新的教育发展时期,大学生文化认同是所有高校肩负的主要职责。而由于封龙山文化传承对大学生文化认同具有正面影响作用,所以有机地把两者结合起来,是满足文化发展与教育发展需求的重要途径,目前有关封龙山的研究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一、封龙山文化历史

封龙山引上天封蛟为龙之意,是我省广为人知的历史文化名山,它坐落于石家庄鹿泉区与元氏县交界处,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瑰丽的古刹道观、精致的碑碣石刻等,其独有的自然风光更是令人流连忘返。张济海教授给予了此地极高的评价,游览之余题字“厚德载物”赠之,其篇章《历史文化悠久的封龙山》详尽地描画了封龙山的自然风光和文化景观。以历史文化而论,封龙山占据了河北省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汉代李躬、唐代郭震、宋初李昉等曾在此授业或办学,其教育气息浓厚,为服务大学生素质教育创造了良好条件。除此之外,封龙山还是佛教、道教信徒的修生养性佳境,高僧释道安、法汰等在此开创了正确的译经道路,并制定了各寺庙遵循的僧规,夯实了中国历史文化基础。总体而言,封龙山传承了道教文化、佛教文化、数学文化等多元文化,历史韵味十足。“封龙山文化研究传承中心”的成立加强和推动了封龙山历史文化科学研究与传承,其与省市文化、教育等部门的强强合作,为封龙山文化传承提升大学生文化认同感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意见。

二、大学生文化认同现状

素质是人与生俱来的品格,并受后天培养的影响,它作为一种条件表现了个体通过学习完成某项工作或任务的能力和素质。同时,素质作为一种差异表征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学识、能力、品质等综合素养差别。完整的素质体系应该包括政治思想素质、基本品德素质、能力素质以及文化素质等。文化认同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向被高校素质教育所重视。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对于社会主义的和谐、稳定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而,提升大学生文化认同感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但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我国多元文化生态系统形成,对大学生文化认同产生了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其中不乏有错误思潮的影响,致使大学生文化认同出现混论。部分大学生认为西方的文化才是文化,在精神和行为上认同西方文化,个人利益的迸发致使其漠视公共利益,民族情感淡化,崇尚西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道德思想败坏现象愈演愈烈。也有部分大学生沉迷于国外文化,对于国内所实施的文化教育持抵触态度,课堂教育参与积极性不高,存在不思进取、自暴自弃等负面情绪,文化素养出现了滑坡现象。这些都决定了提升大学生文化认同教育的迫切性。

三、创新封龙山文化传承,促进大学生文化认同感的提升

作者基于对封龙山文化历史和大学生认同现状的分析,深刻意识到封龙山文化的文化价值和功能,以及加强大学生文化认同教育的重要性。为此,作者有机地把两者结合了起来,提出了以下几种“创新封龙山文化传承,促进大学生文化认同提升”的实践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创新文化认同教育,注重文化渗透。在当今课程改革深化的时期,高校及相关教职工应该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素养,深刻意识到文化认同教育创新的重要性,并付诸于实践。具体而言,高校教师需要从主观思想上转变对大学生文化认同教育的认识,根据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确定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培养和提升目标,了解封龙山文化的内涵,并将之渗透到大学生文化认同教育课堂中,制定合理的教育计划,从而传承封龙山文化的同时,有意识地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各学科教师在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封龙山文化创设科学的教学情景,打造文化教育课堂,让学生感受封龙山文化独有魅力的基础上,降低学生学习难度。例如,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教育,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封龙山文化为引,通过文化景观描述,逐步剖析其中蕴含的道德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道德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等,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从而达到提升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这一根本目的。

(二)引导文化认同感提升,传承文化历史。现代理念指导下的高校教育,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强调了充分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认同感是大学生内在品格、能力的综合表现,具有一定的主观性、隐秘性。高校教师只能根据大学生的行为表现去判断其是否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与否,进而予以引导性教育,很难保证教育的全面性和精准性。因此,文化认同感的提升还需要大学生的主动配合才能实现,这也是教育的基本特性。高校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文化的潜在教育价值,利用多媒体影音设备将封龙山上名人大家的事迹、篇章等一一演示出来,让学生以合作小组的形式进行分析和讨论,并要求他们准确、深刻地把自己的感悟表述出来,此后教师再进行适当的启示和评价,及时更正学生的错误思想或认知,从而强化学生自我素质提升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师需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充分利用语言的感染魅力,鼓励大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所思所想。

(三)强化文化认同感训练,组织文化实践。大学生文化认同的一个提升是一个非常注重实践的过程。我们可以利用封龙山独有的地理地位和教育资源,组织大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实践活动,用实践行为检验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的高低水平,善于发现其文化认同教育中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文化认同提升的实效性。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倚仗文化、教育等部门与高校的有效合作。高校应该在教育部、文化部的支持下积极寻求封龙山景区的合作,共同建设大学生文化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感受文化气息、提升自身文化认同提供便利和条件。在某个特定的时期,高校可组织学生到封龙山自主开展景观游览、文化探知、义务演出等活动,让学生独自去感受封龙山蕴藏文化历史,培养其良好的中华传统文化情怀,并提升他们的组织能力、表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这样不仅完成了封龙山文化传承,还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大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结语:总而言之,把封龙山文化传承与大学生文化认同的提升有机结合起来是可行的,而且还是产生积极的效益。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加强文化传承与大学生文化认同教育衔接的研究和实践,以实现文化和教育的双向发展。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本文的研究可能存在不足,因此,希望有更多学者和专家加入此研究行列,并提出更多的实践意见或建议,从而帮助高校完善文化认同教育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文化传承功能,同时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河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封龙山文化为载体的大学生素质提升途径的研究》结项论文(项目编号:201513593009),指导教师:李小俊、杨敬辉。

(作者: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人文社科系在读)

猜你喜欢
传承创新提升策略
中英茶文化的传承创新比较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计算机软件技术特征及其提高其可靠性的合理化建议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公司信息化管理与经济效益提升研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论中国古诗词吟唱在音乐中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民俗文化与民间游戏在幼师课堂的传承与创新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承创新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