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发展

2015-12-02 16:04刘哲军
艺海 2015年9期
关键词:传承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

刘哲军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铜工艺品“传统失蜡法”铸造工艺既有文化性,又有艺术性。文章试以铜陵职业技术学院铜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传统失蜡法)专业为例,探讨高职艺术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铜工艺品“传统失蜡法”铸造工艺传承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铜工艺品 传统失蜡法 传承创新

社会的进步发展带来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其本质面貌在新的环境中渐渐同化甚至异化,原有的生存环境和土壤逐渐地消失。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应该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国家教育部、国家民委、文化部三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首次将民族文化传承在职业教育领域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高职教育扮演了重要角色。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在实践技能方面具有优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更多的是一种技艺的传承,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高,符合高职教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教育中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目前主要靠师徒传、家族传,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以手工艺为主,目前年轻人都不愿去学习,当前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在高职教育中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对工艺的传承创新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不仅可以提升高职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就业渠道,还可以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断层现象并培养具有技术能力和理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铜工艺品“传统失蜡法”工艺在高职教学中的路径设计

1、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铜工艺品“传统失蜡法”专业

铜陵因铜得名、以铜而兴。“铜陵市铜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提出建设“世界铜艺之都”的战略目标。铜陵铜工艺铸造“传统失蜡法”工艺可以追溯到青铜器时代,已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2013年铜陵职院申报招生铜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传统失蜡法)专业。由于专业特殊性改变了原有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师徒制小班教学。聘国家级二级美术师张延明为该专业的指导老师,结合大师工作室系统地学习“传统失蜡法”泥塑、翻模、浇铸等技能知识。

2、建立铜工艺品“传统失蜡法”“工作室化”教学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铜工艺品“传统失蜡法”铸造工艺,需要通过对项目的真实训练、反复操作才能掌握。“工作室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将项目案例带人课堂,教师通过把项目分解成各个任务单,让学生参与到项目中来,了解工作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1)在学校内部成立大师工作室。“工作室化”教学载体就是在学院内设置大师工作室。并聘请大师教学,为大师提供必备的创作空间、展示空间。完全模仿企业工作室进行设计,让学生体验职业情境化空间。工作室大师根据学院的教学计划,按时定期到工作室对学生进行技术创新设计辅导。

(2)构建“工作室化”教学体系。以大师工作室的项目任务为载体,项目的来源分为企业项目、设计大赛项目、大师工程项目等,大师对项目进行任务分解,按照职业要求、技术要求提出教学要求并形成不同的任务单,学生根据职业要求,按照工艺设计制作流程完成任务单,大师根据工艺流程对学生进行指导示范,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掌握工艺技能。

(3)建立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项目。“工作室化”项目教学体系的建立,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作室引进了具体的实训项目后,根据工作过程对项目进行任务分解,把一个项目分解成不同任务单体。在课程教学上采用分解项目的手把手教学模式,从动物泥塑设计、头像泥塑写生、半身像泥塑写生、铜工艺品设计等课程都设置具体的项目实施。学生在老师的要求和指导下完成工作任务,通过对不同工作任务的完成,学生从而掌握必要的工艺技能,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3、优化专兼职教学团队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和相关人才招聘条件的限制,很难引进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铜工艺品“传统失蜡法”工艺的专业教师。为解决师资问题,学院聘请了铜陵红星铜艺有限公司技术骨干祝飞跃(泥塑岗位)、张家林(制模岗位)、曹长忠(沾浆岗位)、盛益斌(修饰岗位)、徐千红(着色岗位)担任课程改革建设指导工作。从而充实了学院专业教师队伍,特别是弥补专业教师的不足。

4、发展校内外实训基地

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技能,提升实践能力,学院建设了专业画室、铜工艺品工艺流程室、专业机房等,硬件配置到位,解决了学生校内实训难题。学院并结合“铜艺产业发展与教育联盟”与铜陵7家铜艺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平台,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增强学生解决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更快更好地适应本职工作创造条件。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铜工艺品“传统失蜡法”在高职教学中的创新设计

1、创建“政府引导、学校主导、企业协作”的人才培养机制

通过学校来培养铜工艺品“传统失蜡法”工艺人才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并且很难形成长效的发展机制。2014年6月,为确保铜工艺品“传统失蜡法”工艺人才培养发展,推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服务铜陵地方产业经济,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科学构建“师徒制”项目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切实加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就业指导,结合铜陵(海峡两岸)铜雕艺术研究院联合台湾雕塑学会、中央美术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安徽建筑大学等4所高校,铜陵市铜产业办等3家政府部门,铜陵市书画院等4家行业协会单位、铜陵7家铜艺企业成立了“铜艺产业发展写教育”联盟,首届理事会聘请了中央美术学院孙伟教授、安徽建筑大学程连坤教授、铜陵学院疏仁华教授、铜陵市书画院江冰院长等12位铜艺大师、5位首席研究员,以指导铜工艺品“传统失蜡法”工艺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研究。

2、创新开发铜工艺品“传统失蜡法”国家职业技能资格认证

在铜工艺铸造领域,目前全国还没有相对应的职业标准进行规范。学院通过大量的调研、联合铜陵7家铜艺企业、铜陵市铜产业办、铜陵市铜艺术品协会。应结合铜陵(海峡两岸)铜雕艺术研究院“铜艺产业发展与教育”联盟单位,向职业资格认定主管部门申请,政校企共同制定铜艺产业岗位标准,确立铜艺企业岗位职业标准并共同实施鉴定颁发岗位职业技师资格。

3、创新强化铜工艺品“传统失蜡法”工艺文化宣传

协同创新,技术引领,助推铜陵铜艺产业升级,提升“传统失蜡法”工艺宣传。积极参加铜工艺品设计与制作方面的理论研究,通过联合企业、铜陵市政府技术攻关,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2012年获批铜陵市市校合作建设项目《铜工艺品制作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铜陵市政府专项资金10万元,依托铜陵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传媒系专业共建。2013年铜陵市第六界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简述“铜胎掐丝珐琅”青铜工艺》获三等奖。2013年高校省级青年人才重点项目《安徽旅游工艺品产业开发研究——以铜陵青铜文化工艺品为例》获批专项资金7万。联合七家铜艺企业建立集品牌展示、文化宣传、产品销售、企业推广为一体的研究院网站。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铜工艺品“传统失蜡法”在高职教学中存在的困难问题

通过两年的改革和建设,铜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传统失蜡法)专业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改革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铜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传统失蜡法)专业生源状况不好,转换专业现象特别严重。二是办学条件需要改善,尽快购买高精度3D打印设备、三维扫描设备。加快建设铜材料研究实训中心、铜工艺品着色研究实训中心。三是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年轻教师教学水平、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充分利用“铜艺产业发展与教育”联盟优势,加大对教师下企业的扶持力度。

总结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不仅仅是培养现代艺术设计类人才的摇篮,更应是传播、继承、延续并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的基地。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传统的民间手工艺的传承体系、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改造原有的课程教学和艺术设计手段,通过“工作室化”项目教学,形成独具一格的教学模式,立足本地域的文化元素,充分发掘利用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

猜你喜欢
传承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英茶文化的传承创新比较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刍议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
唐山皮影在新媒体网络中的传播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论中国古诗词吟唱在音乐中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民俗文化与民间游戏在幼师课堂的传承与创新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承创新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