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娜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挑战与对策
李永娜
[摘要]“微文化”的“去中心化”、“即时互动性”和“碎片化”特性不仅改变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意识结构,还冲击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教育模式,从而挤压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话语空间。这与技术对文化的侵入所导致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以及主观文化与客观文化之间的分离密不可分。为此,必须倡导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理性”和“沟通理性”,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性化”和“生活化”,加速主流意识形态的“数字化”进程,转变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表达。
[关键词]微文化;去中心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随着Web2.0技术对Web1.0技术的取代和3G、4G手机移动互联网终端的迅速普及,微博、微信、QQ群和论坛等网络互动平台的完善与更新使用户间的交流更加直接、更加便捷,使网络互动与现实生活之间实现了“无缝对接”。这扩展了人们信息交流的途径和空间,提高了社会交往的能量和地位[1],缩短了人际互动的时间长度,拉近了人际互动的空间距离,满足了人们远距离的即时交流需求和价值情感诉求。与此同时,网络技术的迅速扩张使技术的工具性和奴役性不断凸显,加剧了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程度,使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对人的统治性和奴役性功能不断增强,甚至开始剥夺人的独立思想、自主性及其权利。基于网络技术的“微文化”从方方面面对现实社会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尤其对“微博”和“微信”主要使用者大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对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带来了冲击和挑战。
微文化是随着新技术和新媒体而来的愈加碎片化的文化新形态,其表征是从微信、微商、微电影到微小说、微课程、微摄影等微一切[2]。“微文化”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符号意义的创造、交往、理解和解释等表达方式和行为方式,“微媒体”和“自媒体”将个体变成现代化的主体,也把他们变成社会型塑的对象,不断地重构其社会认知和价值观念。这与微文化的“去中心化”、“即时互动性”和“碎片化”等特征密不可分。
(一)“微文化”的“去中心化”
在一般意义上,“去中心化”是对传统集中式权力与权威的解构,具有打破权力霸权和资源垄断导致的社会不平等特性,具体表现为“人的去中心化”和“话语的去中心化”两大基本范域。前者是指人从传统家庭关系、社会价值规范和阶级地位与身份等历史规定的传统社会形式与义务中脱离出来,并被重新植入新的社会义务[3]。或者说是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并在新的社会制度下进行反思性行动[4],其核心过程涉及到权力关系及其资源配置的转换。后者以网络媒介为载体对“文化霸权”、“话语霸权”和“中心化的社会文化控制”进行批判,认为网络媒介能够使现实社会中的权威、经典、秩序、制度得到淡化,具有强大的去中心、反权威和开放、平等的解放性文化力量[5]。总之,“微文化”的“去中心化”是指在微媒体中不存在集中所有权力的绝对核心,而是参与微媒体的不同个体通过密切的互动涌现出的集体智慧,它能够对传统话语进行解构,促使了个体从传统的社会关系交往中抽离出来,并使主体产生一定程度的技术依赖,最终重塑主体的自我认同、身份认同和社会认同。微文化的“去中心化”对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处于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位置主流意识形态必然受到以新媒体和自媒体为基础的微文化的冲击和挑战。
(二)“微文化”的“即时互动性”
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迅速发展使社会互动的空间限制被打破,个体缺场的即时性互动成为现实,依托于这种技术特性的“微文化”同样强调即时性和互动性,即时性表现在“微文化”的更新速度甚至远远超过流行文化,传播范围则超越了地域空间限制,实现了远距离的扩散,对人们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行动产生了重要影响。互动性表现为“微文化”传播中双方或多方共存的可能性以及“微文化”传播中人们的社会认知、行动产生和行动再发生之间的直接联系。互动性使“微文化”交互双方的控制程度不断提升,意味着受众不仅能够参与到“微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如点赞,还能在其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如评论。“微文化”的“即时互动性”极大地吸引着大学生参与其中,他们或通过不断地更新自身所认同的“微信息”来彰显自我;或沉迷于微游戏中寻找自娱自乐的快感而丧失自我;或通过手机观看“微电影”满足自我的视觉感受寻求自我认同。而主流意识形态却很难进入大学生的主我空间,即使在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课堂上他们也要花费大量时间沉迷于手机之中,主流意识形态很难真正深入到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之中,从而使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微文化”的“碎片化”
现代化过程中人不断从传统的血缘、地缘共同体中走向制度化的社会,其结果必然碎片化。吉登斯从时空分离、脱域机制和知识反思性三个角度全面论述了现代性导致了时空结构的碎片化、社会关系的流动化、文化价值的多元化。鲍曼则运用“流动”、“轻灵”来概括现代社会的“碎片化”状态。互联网和移动客户端的普及推动了文化信息的微传播,带来了文化群体的差异化和信息成分的碎片化。“微文化”的“碎片化”特征表现在信息构成、信息质与量以及传播方式等三个方面。在信息构成上,“微文化”是以微型的碎片化信息为基本形态,微型、微小、微量的信息方式成为“微文化”的外在特征。在信息的量上,海量信息的混杂、破碎和断裂彻底解构了信息的总体性和语境化,给人们的信息系统把握和理解造成了巨大的冲击[2]。在信息的质上,“微媒体”所传播信息的生活性、情感性、娱乐性和商业性不断增强,打破传统媒体传播信息的单一性,提升了信息的多元性,但是信息的质却发生了重大变化,甚至出现大量虚假信息。在传播方式上,“微文化”以实时点对点传播为基础,表现出便捷性、互动性和个体性。“微文化”的“碎片化”特性决定了大学生的思想价值、日常生活和社会行为处于不断的“碎微化”,这进一步侵蚀了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思想认识领域中所占据的认同空间,解构了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正统渠道,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提出了诸多挑战。
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迅速普及使“微文化”的传播主题出现“去中心化”特征,传播方式展现出“即时互动性”,传播内容出现分散化和多元化的解读视角从而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这些特征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不断消解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一)“微文化”改变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意识结构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主体的意识结构以社会的实践结构为基础,并对社会实践结构产生巨大的能动作用。在现代社会中,以信息化、符码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新媒体促使社会实践结构发生了巨变,生活世界与系统世界之间的鸿沟不断加大,为世俗事物的神圣化和神圣事物的世俗化添加了助力,对社会信念和价值观造成了深度腐蚀[6]。从“去中心化”的角度来看,主流意识形态处于权力和文化的中心,从属于系统世界,而大学生所关注的“微文化”则处于文化和权力的底层,从属于生活世界,能够对其社会生活进行必要的指导,或帮助他们思考或反思社会事实和社会行动,其实践性较强,但两者之间的交叉互动有限,系统世界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对其现实生活的意义有限。从“即时互动性”角度来看,主流意识形态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较为间接,一方面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网络化和数字化程度较低;另一方面,大学生对网络上意识形态的内容缺乏兴趣、认同度较低。从“碎片化”角度来看,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系统的、完整的,碎片化之后可能就失去原有的意义和价值,而碎片化的阅读和碎片化思维又是当代大学生最擅长的。总之,社会实践结构的巨变影响并制约着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结构,“微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意识结构。
(二)“微文化”挑战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教育模式
当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主渠道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前者通过系统化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来实现,后则通过辅导员日常教育管理来实现,最终达到塑造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价值观的目的。但是,网络社会与个体化社会的不断推进促使处于传统权力霸占和资源垄断核心的主流教育模式受到诸多挑战。如人民论坛2009年所做的调查显示,2949名受访者认为“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危机”是未来10年的严峻挑战,占受访人数的36.3%[7]。2010年,《人民论坛》杂志联合人民网、新浪网调查显示,主流文化面临“宣传的多,说教的多,难以打动人心”的困境[8]。总之,“微文化”的“去中心化”或“多元中心”性不断解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模式的权威,“微文化”的“即时互动性”不断挑战传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模式的合法性,“微文化”的“碎片化”特性则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了分散化的解读,使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把握越来越困难。
(三)“微文化”挤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话语空间
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实质是价值认同,是社会成员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承认、接受、共享与皈依,具体体现在主体对价值的话语认同,即主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情感和评价等话语体现,其核心涉及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结构及其主体对其意义的阐释。当下,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主要存在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三种形式,三种不同的话语形式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场域,在网络空间中形成相互交织的共存状态。在“微文化”的挤压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空间不断缩小,其中政治话语的表达方式过于程序化、简单化、说教化,这导致大学生对其缺乏兴趣和热情,表现出现出冷漠、应付、怀疑甚至是抵触的情绪[9],不是大学生关注的重要内容;学术话语则过于抽象、僵化,除了专业学生阅读学习之外,大部分学生很少关注,转载、评论的更是少数;大众话语则是网络空间传播的重要方面,但流传于网络的大众话语存在大量虚假信息,被社会存在的功利性所驱使,甚至形成“文化暴力”。总之,“微文化”在结构上的“去中心化”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地位,“即时互动性”更是无从谈起,“碎片化”的大众话语则存在大量虚假、误解信息,并不断地解构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造成巨大冲击。
“微文化”重塑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意识形态,以及我们关于自己和他者的观念,其“去中心性”、“即时互动性”和“碎片化”特性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冲击的背后是技术对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和主客观文化的分离。一方面,“微文化”是我们当代日常生活的仪式和景观,直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在本质上,“微文化”是以技术更新和信息传播为基础的,新技术帮助人们实现了远距离的即时沟通与交流,实现了信息的加速度传播,扩展了人类和社会的时间空间维度,时空障碍被新技术带来的信息传播所打破。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技术正以加速度的方式对社会生活和文化生产进行渗透,技术力量的快速增长使文化的表达更新变快,信息正在更频繁和更快速地被传递,生活世界被系统世界所殖民的程度在不断增强。因此,“微文化”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除了表现出的文化与文化的关系外,更深刻的是技术对人的控制,技术对文化的入侵,是技术权力的延伸。技术的快速更新促使“微文化”的兴起,使得个体价值、个体地位和个体自由的价值不断膨胀,造成价值体系的分化或分裂,进而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意识结构、话语空间和教育模式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冲击。另一方面,现代社会中客观文化获得了爆炸性增长,尤其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微文化”在其规模和范围上不断增长,其组成成分和内容也增加了,这种呈指数增长的“微文化”不再受主体所控制,相反,影响和制约个体的能力,即无限泛滥的客观文化越来越影响和控制着主观文化,造成个体的压抑、特性的散失。“微文化”对大学生主流意识认同的影响正是主观文化与客观文化之间张力的体现,以网络技术为特征的“微文化”一经产生便不再局限于主体意愿,而是沿着自身的逻辑不断演化,并呈现出爆炸性增长。同时,大学生的自我辨识能力正处于形成阶段,处于内化各种客观文化的关键时期,其自身对外在客观文化的需求与客观文化的无序膨胀形成了一定张力,即主观张力和客观张力。前者代表着大学生期望内化的客观文化与实际内化的客观文化之间的差距,后者代表着客观世界中的一切知识与主体能够接触到的客观知识之间的差距,两者之间的张力会随着时间的演进不断变化,进而影响并制约着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意识结构和话语空间,并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教育模式产生冲击。
图1 主客观文化的内在张力对大学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微文化”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冲击的背后是主客观文化间张力以及技术对文化的入侵,对此,我们不仅需要反思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理性和教育模式,还要适应技术发展带来的变化使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更加符合“微文化”的特性及其发展逻辑,并寻求两者之间的融合。
(一)倡导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理性”,缩小主客文化之间的距离
为了解决技术异化及其对文化的侵入,必须倡导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理性”和“沟通理性”,在系统世界中的意识形态和生活世界中的“微文化”之间建立桥梁,实现两者的无缝对接。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理性教育,减少大学生学习主流意识形态的工具理性,最终使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在大学生的主体中达成共识,在主体间形成共同分享的知识。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意识结构来看,“微文化”的“去中心化”本身意味着“多元中心”的形成,这就需要将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作为其中的一个“中心”,与其他“中心”形成良性竞争关系。
(二)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性化”和“生活化”,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
主流意识形态要想获得普通大众的认可和接受,就必须将教化的思想内容根植于普通社会成员的“生活世界”,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人文关怀。这就要求将理论化较强的意识形态进行“感性化”和“生活化”处理,要把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信念、理想原则融人社会成员的感性意识和感性行为中[10]。在教育模式上,加强日常生活互动教学,从社会实践出发提取现实问题作为教学设计的原材料,采用适合大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对社会事实、社会行动、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的解释力度,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内化主流意识形态理论。与此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尽可能的将学生的实践生活与面临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并在活动中渗透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以达到隐性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就要求不断的调整、更新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文本结构,倡导一种实践取向的、生活化的意识形态话语,可以将主流意识形态的经典著作转化为故事、格言等形式以满足大学生的主观兴趣。
(三)加速主流意识形态的“数字化”进程,转变主流意识性的话语表达
将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进行“数字化”和“微化”处理,是主动占领微空间的重要举措。“数字化”是将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内容处理为图像、声音、文本和数据为一体的网络信息在互联网和微媒体中进行传播,就像“学习中国”①“学习中国”是2015年4月,中央党校中国干部学习网研发的APP,它以习近平的数据库为支撑,从新闻、实景地图、微课程、知识地图、习大大词条、专家解读、评论精选、电子书、理论文章、重点论述、习大大故事汇和引用诗文共12个维度全面系统地呈现了习近平在十八大以来的系列重要讲话。所展示的各种关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微课堂、微新闻和微评论等,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微思潮,抢占“微”阵地,这就要求我们转化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方式,甚至可以采取语录体、评论体、段子体、小说体等丰富多彩、幽默诙谐的文体风格和流行的网络语言,使“硬”理论“软化”,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兴趣和共鸣[11]。即将理论化较强的意识形态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转化为大学生能够接受的、通俗的大众话语。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大学生主动地去关注对自身发展有益的意识形态知识,并潜移默化的将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内化为主观文化,从而缩小与客观文化之间的外在张力,获得个体的自我认同、国家的政治认同和社会的文化认同。
[参考文献]
[1]刘少杰.网络化时代社会认同的深刻变迁[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5).
[2]周宪.时代的碎微化及其反思[J].学术月刊,2014,(12).
[3]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4]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5]徐翔.异化的“去中心”:审视电子乌托邦[J].南京社会科学,2010,(10).
[6]郑杭生.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的社会意义[N].南方日报,2006-12-07.
[7]高源,马静.“未来10年10大挑战”调查报告[J].人民论坛,2009,(24).
[8]艾芸,杜美丽. 73.6%受调查者认为主流文化缺乏现实关怀——“主流文化怎么了”问卷调查分析报告[J].人民论坛,2010,(24).
[9]胡春阳.话语整合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巩固[J].理论探索,2014,(1).
[10]刘少杰.意识形态层次类型的生成及其变迁[J].学术月刊,2011,(2).
[11]李炎芳,郭明飞,杨磊.微时代的意识形态认同危机及其治理[J].江西社会科学,2014,(6).
[责任编辑:索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边疆民族地区网络舆情传播及其政府治理机制研究”(13BXW033);内蒙古科技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我校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DJLZ150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4434(2016)04- 0125 -05
[作者简介]李永娜,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讲师,北京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