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产业与就业结构偏离度及其影响因素

2016-06-03 03:44王璐茜
关键词:灰色关联度就业结构产业结构

王璐茜

(浙江树人大学 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浙江省产业与就业结构偏离度及其影响因素

王璐茜

(浙江树人大学 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摘要:中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进入到“常态增长”的阶段。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优化与就业结构的扩大是浙江省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两者的协调发展将促进经济的发展。文章采用产业结构偏离度和灰色关联度,实证分析浙江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并分析其特点:浙江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趋势符合一般发展规律;浙江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确实存在关联性,但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协调,表现为就业结构的变动滞后于产业结构的演变。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结构偏离度;灰色关联度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以后,目前已从高速增长进入到“常态增长”的阶段。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持久性的战略,是增强科学发展的出路,当今许多发达国家即使已步入到后工业化时代,也一直保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浙江省作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之一,一直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升级,就业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目前,结构性矛盾仍是浙江省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其中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较突出,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升级,就业结构仍滞后于产业结构,阻碍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笔者运用产业结构偏离度和灰色关联度的方法,实证分析浙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得出相关结论,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文献综述

关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研究文献中,“配第―克拉克定理”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文献。在克拉克研究之后,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1985)则在此基础上,研究各产业部门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的变化与劳动力所占比重的变化,得出各产业产值与劳动力变化的趋势。*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60页。在此之后,钱纳里、塞尔奎因等人(1988)对判断标准进行了补充和修正,并得出了劳动力结构等指标和三次产业结构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结论。*钱纳里、塞尔奎因:《发展的型式:1950-1970》,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版,第50-53页。

国内学者关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也有了广泛的研究。张抗私等(2013)以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辽宁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变化情况,指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存在非协调性关系的结论。*张抗私、高东方:《辽宁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关系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13年第6期,第80-88页。徐悦等(2015)指出,产业结构升级与劳动力充分就业之间存在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并提出目前经济背景下解决就业问题的建议。*徐悦、张居营:《中国省际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效应影响的实证检验》,《统计与决策》2015年第6期,第97-101页。杨秋等(2013)在描述江苏省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趋势的基础上,运用相关度、结构偏离度分析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杨秋、明姜海:《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性及其影响因素——以江苏省为例》,《企业经济》2013年第2期,第159-162页。

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

基于相关理论,首先以浙江省三次产业产值和就业数据为依据,对浙江产业和就业结构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运用产业结构偏离度,实证分析浙江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

图1 1990—2014浙江省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数据来源于2015年浙江省统计年鉴。

(一)产业结构变动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1.浙江省产业结构现状的纵向分析。如图1所示,浙江省产业结构变化较为明显,变化较为合理,大致符合三次产业结构变动规律。1990年以来,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总体不断下降,由1990的年24.9%下降到2014年的4.4%,下降了20个百分点左右,并有继续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由1990年的45.1%上升到2014年的47.7%,上升了2.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上下波动,由1990年的30%提升到2014年的47.9%,上升了17.9个百分点,上升幅度较大,整体呈现加快发展的特征。

2.浙江省产业结构横向分析。本文选取1990年和2014年全国以及各省市的生产总值构成,分别与浙江省对应年份生产总值构成进行比较,制成表1。根据表1所示:浙江省三次产业结构平均变动率为13.33%,仅小于上海的18.07%,均高于全国及其他省份。第一产业变动较明显,从1990年的24.9%到2014年的4.4%。第二、三产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变动率分别为2.6%和17.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地区第三产业结构变动可以看出,浙江省第三产业从1990年到2014年提升了17.9个百分点,高于广东省(13.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8个百分点),但低于江苏省(21个百分点),更远低于上海的(33.9个百分点)。

3.浙江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2003年,浙江重化工业产值就超过了轻工业,浙江已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周建安:《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问题的灰色关联分析》,《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27期,第94-98页。浙江第一产业发展有超前优势比重为4.4%,低于韩国的9.8%、日本的8.6%及我国台湾地区的5.6%,但根据相关数据,大多数国家与地区在该阶段的第三产业比值早已超过第二产业,如相同时期的日本和韩国,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8.6∶43.0∶48.4和9.8∶40.7∶49.5。*数据来源于历年《浙江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经整理得到。直到2014年,浙江第三产业比重才较第二产业比重高出0.2个百分点,有了明显的发展。

表1 1990年和2014年浙江省与全国及其他省市产业结构对比/%*数据来源于2015年全国及各省市统计年鉴。

(二)浙江省就业结构变动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1.浙江省就业结构纵向分析。从图2看出,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缓慢增长,基本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的劳动力就业结构呈梯度逐步“升高”的变动趋势。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从1990年的53.2%变为2014年的13.51%,下降了39.6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从1990年的29.8%变为2014年的49.71%,上升了19.9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从1990年的17%变为2014年的36.78%,上升了19.7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变化较为明显。

图2 1990—2014浙江省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变化/%*数据来源于2015年浙江省统计年鉴。

2.浙江省就业结构横向分析。选取1990年和2014年中国及各省市与浙江的产业就业构成数据,制成表2。根据表2所示:浙江省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平均变动率最高,为25.75%。与产业结构类似,2014年浙江省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为13.51%,低于全国(29.50%)及其他省份,但远高于上海(3.38%),浙江省第一产业就业结构变动率为38.63%,高于全国及其他各省份的变动;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为49.71%,高于全国(29.90%)及其他省市;但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为36.78%,仍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0.60%),且远低于上海。这说明,浙江省虽然在总的就业结构变动上最大,但在第三产业就业结构转换上明显不足。

表2 1990年和2014年浙江省与全国及其他省市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对比/%*数据来源于2015年全国及各省市统计年鉴。

3.浙江省就业结构存在的问题。1990年至2014年,浙江省第一、二产业就业比重有明显的变动,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仍较低,说明浙江省在劳动力结构转换过程中出现了问题,第一、二产业劳动力不能有效地转移,第三产业未能充分吸纳剩余劳动力。浙江由于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性比较明显,加之劳动力素质各层次不一样,导致第三产业未能有效地吸纳第一、二产业转移出的劳动力,第三产业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浙江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对浙江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所存在问题有了初步认识,下文将进一步利用偏离度分析,研究两者之间的协调性问题。产业结构偏离度是衡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否均衡的重要测度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Dj=Pj/Ij-1

(1)

其中Dj为j产业的结构偏离度,Pj为j产业占生产总值的百分比,Ij为j产业的就业百分比。依据式(1),计算出1990年~2014年以来浙江省的产业结构偏离度。

由表3可见,第一产业一直保持着较高的负偏离,这说明在第一产业内部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从总体变化来看,1990年~2014年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绝对值从0.53变为0.67,变动了14个百分点,这表明:随着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 浙江省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但现有的技术与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出,农村人口的基数大、劳动力素质不高,大量劳动力闲置也成为必然。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从1990年~2014年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从0.51变为0.04,下降47个百分点,而且偏离度逐渐趋近于0,说明在第二产业中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慢慢趋于协调。而从数据一直是大于0来看,第二产业还可以吸纳一些劳动力,但由于浙江省的第二产业对于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要使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难度仍较大。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虽是正值,但从1990年的0.76下降至2014年的0.30,下降46个百分点。近些年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上下波动,未有明显下降趋势,说明第三产业可以吸纳更多剩余劳动力,产业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这是因为相较第二产业,作为未来浙江支柱性产业的第三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潜力更大。第三产业以服务型企业居多,这些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相对较低,所以低学历、无特殊技能的从业者首选这些企业就业。

表3 1990—2014浙江省产业结构偏离度表

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的影响因素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浙江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存在不协调性,需找出影响其结构偏离的因素,以便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因此选取相关变量,运用灰色关联度来分析不同变量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的影响程度。本文选取变量为:(1)浙江省人均GDP(元);(2)工业产值占比(%);(3)城市化率(%):由浙江省非农业户口占总人口比重表示;(4)教育水平(%):用大学生占学生总数表示;(5)投资(万美元):用直接吸引外商投资FDI总额表示;(6)R&D的投入:由于目前对技术进步这一变量进行量化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用R&D来代替。

操作步骤:(1)确定分析序列:选取1990年~201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作为分析对象,采用的变量有一产偏离度系数(X1)、二产偏离度系数(X2)、三产偏离度系数(X3)、人均GDP(A1)、工业产值占比(A2)、城市化率(A3),大学生占学生总数(A4),FDI(A5),R&D(A6)。即,把个产的偏离度系数(X1)、(X2)、(X3)分别视为参考数列,其他指标视为比较数列。(2)数据无量纲化:采用初值化法对原始数据进行转化。(3)计算关联系数:根据关联系数的计算公式,为了消除的值过大而使计算的关联系数r值失真造成的影响,本文取ρ=0.5。(4)计算关联度并排序:采用均值法计算的各因素的关联度。

通过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和灰色关联系数计算(此处省略相关操作步骤),得出影响浙江省各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关联度系数Rij(Xi,Aj),i为各产业(取1至3),j为各比较变量(取1至6)。最后对这几个变量的影响程度进行排序,具体如表4所示。

表4 各产业结构偏离度影响因素排序

总体来看,各个变量均与产业结构偏离度呈正相关关系,但影响程度不一致。由表4可知,对于各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因素影响程度排序均为:工业产值占比>城市化率>大学生占学生总数>人均GDP>R&D>FDI,说明浙江省三次产业内部的协调性的影响因素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相互之间可能还存在一定的依存关系。各产业偏离度对于工业产值占比、城市化率、大学生占学生总数和人均GDP这四个影响因素的关联度系数均高达0.9以上,对浙江省产业结构偏离度影响最大的是工业产值占比,这可能与浙江省正处于后工业化时代有关,对于工业发展还存在很大的依赖程度,政策上也有一定的导向性;同样的,城市化率的提高也有助于推动工业化的发展,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而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关联系数高也是有道理的,在工业继续高速发展的浙江省,对人才的要求一再提高。R&D的投入对偏离度的关联系数也都高达0.8以上,说明科技的进步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协调起很大作用。FDI的投入对偏离度的关联系数也都达到了0.6以上,但没有其他因素影响大,可能是近些年外资的投资效率有一定的下降趋势,且外商投资对本土企业造成一定的冲击,影响了浙江省产业的优化发展。

四、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结论,笔者的建议是:(1)推进浙江省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带动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城市化可以刺激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劳动力在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提高。(2)完善劳动力市场,消除阻碍劳动力流动的不合理制度。要想促进浙江省经济的发展,建立良好的产业就业结构,就需要完善户籍和就业管理制度,解决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问题。(3)加大职业教育投资,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加大教育投资,加强就业培训体系,培养和挖掘高技能人才,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的需要,提高浙江省劳动人员的技能素质。(4)重视研发的重要作用,加大浙江省科研的投入,提高投资效率,并对投资进行适当的宏观调控。

注:本文是浙江树人大学校级课题(2015A22004)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陈汉轮)

Research on Deviation of Industrial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s and Its Impact Factors in Zhejiang Province

WANG Luqian

(ManagementSchoolofZhejiangShuren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310015,China)

Abstract:China’s economy has transited from high speed growth to “normal growth” stage. Under the new normal economy, 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s is still an important task of economic work for Zhejiang province, and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two will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uses structure deviation and the degree of gray correlation to analyze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industrial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s in Zhejiang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1) the evolution trend of the industrial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s in Zhejiang province conforms to the general law of development; (2) there is a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but they have different degrees of inconsistence showing that the change of employment structure lags behind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Key words:industrial structure; employment structure; structure deviation; gray correlation

收稿日期:2015-09-23

作者简介:王璐茜,女,浙江天台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产业结构调整。

DOI:10.3969/j.issn.1671-2714.2016.02.011

猜你喜欢
灰色关联度就业结构产业结构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关系的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基于产业转型升级视角的中国就业结构转变研究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青岛市就业人口素质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
森林碳汇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基于AHP灰色关联分析的企业电子商务信用评价研究
湖南省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对就业问题的启示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