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学京 秦学燕
摘 要:针对当前科教界出现的一些有悖伦理的问题,比如“终身制”、学术不端、教育腐败、“小圈子”现象、当事人权力寻租等等,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认为“终身制”是这些问题的本质和根源。同时,指出它们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危害,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废除各类终身制。
关键词:创新;公正;终身制;小圈子;科研;博士教育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9-0179-05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尚虎平(2012)认为,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与国外相比表现为低效与浪费的特点[1]。“小圈子”现象严重,干扰和破坏了我国科研经费合理使用。例如,较大的科研项目的申请和立项一般被少数学术权威也就是“圈内人”控制,“圈外人”其他科技人员很难申请到较大资金支持的科研项目。一些通过“小圈子”经常申请到课题组,因为课题申请来的容易,所以并不珍惜,不认真做课题(赵?菖?菖)。一些项目负责人的主要精力放在课题申请上,课题则主要由研究生应付(王?菖?菖)。所以,难出高质量的成果。有些重大资金资助给了官员最喜欢的科学家而不是最有研究能力的科学家(shi和Rao,2010),这些导致研究资源严重的不平等和过于集中在“小圈子”里。Shi和hao2010年在Science发表观点认为,我国的科研经费投入体制是“浪费资源、腐蚀心灵、妨碍创新”,让潜在的创新步伐减慢。一些项目负责人把相当比例科研经费作为申请新课题的公关费用,致使科研经费流失(赵?菖?菖,2005)。科研资源壁垒和门户主义造成我国有限的科研资源利用率很低,一篇论文同时得到多个不同的项目支持(周?菖,2009),造成多方套取科研资金(古?菖?菖,2008)[1]。
在当前的导师制下,从招生到指导,中期筛选到论文答辩,都是导师说了算,缺乏相应的评估机制和淘汰制度。正如王如忠在文章中说:入门靠“搞定”导师,论文答辩靠“相互帮忙”[2]。取消笔试环节或将更便于人情关系在自主招生环节的渗透,为腐败行为提供了更多空间。淘汰有利于改变学术生态的逐利化和交易化,低淘汰率是学术腐败和学位泛滥的重要原因。中期考核制是国外研究生培养制度的重要构成,美国实行严格的淘汰制,淘汰率在30%左右。提高研究生质量,导师是关键,打破传统的导师终身制“金饭碗”,意味着只有符合条件的教师才会被聘为博导,导师只是岗位不再是身份。建立导师考核机制,对不合格的导师,坚决淘汰(王战军,2014)[3]。爱丁堡大学一项针对中国研究生教育的调查报告显示[4],中国研究生教育存在着越来越多的问题。中国大学提供的课程和教学质量相对薄弱且逐渐下滑的态势,毕业生对国内研究生教育的文凭和培育出来的能力开始出现质疑。2014剑桥大学的克拉克的一份题为《研究生教育的国际比较:质量、入学情况和就业情况》的报告中说:中国与澳大利亚、英格兰、德国、印度、挪威、苏格兰、西班牙、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情况比较,中国的学术论文平均引用率处于最低水平,说明中国学术研究的影响力有待提高。应该提高原创性,增强国际影响力[5]。北京大学2008年《中国博士质量分析》课题说:我国博士独立研究的热情和能力、创造力和想像力、前沿邻域的视野以及写作演讲等方面与国际上有不小的差距。
二、创新发展所面临的公正缺失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取得了很大的飞跃,经济总量已经跃升至世界第二。并且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稳定的发展态势,多项重要改革得以推开并取得积极进展,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有些是过去累积下来的,有些是新出现的。比如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产品仿制套牌的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少,所以附加值低。还有技术,工艺落后,单位产值能耗高。高技术产品出口少,并且高技术产品大部分是“三资”企业生产。我国科技创新力排名在过去三十年是连续下降,应该高度关注。国际上普遍认为,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南非、墨西哥等新兴国家凭借其人口、教育、科技机制有利因素,将很快超越中国经济。中国经济将结束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开始衰落。这不是空穴来风,它们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党中央适时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支撑,人才培养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所以,作为创新型人才后备军的博士培养尤为重要,我国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教育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博士知识面浅而窄,论文剽窃、创新乏力、招生舞弊、教育过程缺乏有效监督等等。知名科学家钱学森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指出了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拔尖人才博士教育存在不少问题;另一个问题是科技界形成气候的学术不端;两个问题不能够很好地得到解决,创新型国家宏伟蓝图,就难以实现。梳理典型公正缺失的问题有:
(一)职称终身制
自然和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也是循序渐进发展的。人类是情感动物,有心灵变化。易受外界干扰,所以人的认识和状态是有波动的。终身制违反自然理性和社会理性,人类社会的制度和机制应该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人的思维和行为符合理性才能有利社会。聘任制使懒人变成勤快人,终身制使勤快人变成懒人,什么机制出什么人。终身制使一些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无尊严,让一些人享受不应有的威严。终身制实际上是一种权力终身制,任何终身制都会给社会带来危害。终身制容易形成小圈子,产生腐败。职称终身制造成职称指标紧张,能力强的人无法晋级,能力弱的却始终心安理得地占着位置。职称终身制特别不合理,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二)导师终身制
根据人的状态波峰波谷变化,人的科研状态也有波峰波谷。状态好,担任导师,指导别人有益创新。状态下降,卸任导师,让出位子给状态处于高峰的人。暂时卸任导师对个人无坏处,调节身心,保养身体,积蓄力量等待高峰重返导师岗位。在国外,“研究生导师名单总是在更新,导师上上下下已经是常事。”[2]所以,导师能上能下有益个人和社会。
(三)“小圈子”现象
终身制缘故,部分人总是从事某些共同工作。易形成关系网,圈内人彼此之间打情感牌,彼此关照。也就是“小圈子”现象。各种科研资金审批中,往往被一些知名专家及他们的“小圈子”控制。绝大多数涉及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及教育部的大项目,部分人通过“小圈子”轻易获得项目资金支持,造成有实力、有创新的科研人员无科研经费。得到科研经费的项目组,因为来的太容易,课题组负责人并不珍惜。往往让学生做,敷衍了事。
各大学博士招生中,则被一些知名博导及他们的“小圈子”把持。有实力、有潜力的考生往往多次名落孙山。一些条件一般的考生通过“小圈子”的“暗箱操作”轻易被录取。也是因为容易,这些“博士生”并不珍惜。加上质量太差,整天混日子,论文敷衍了事。“小圈子”现象浪费宝贵的国家资金、剥夺他人机会、败坏社会道德、耽误国家发展。
(四)学术不端泛滥
建国后我们在科研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杂交水稻”试验和推广、“两弹一星”的成功、“天宫一号”的发射,“银河一号”的运行都极大地提高了民族的自豪感及我国的国际地位。但是这些成绩丝毫掩盖不了存在的问题。虽然能够生产许多高科技的产品,但是核心技术大多不掌握,科研后劲不足。主要原因之一是搞科研难,由于科研环境“不干净”。一些著名专家和少数领导干部等有影响的人,形成内部相互需要同盟,我们称”小圈子”。圈内人利用权力寻租,通过各种方式干涉、科研项目立项和发表科研论文。找关系、打招呼成普遍现象。致使一些科研项目和论文含金量缩水,进而失去意义。上述原因严重降低了知识分子的国家认同感和社会主人翁责任感,打击了他们应有的创新积极性。使国家科技力量成了异化国家的力量。
(五)招生舞弊
教育事业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关乎人民福祉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今天我们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对国家政治、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高考、研究生教育做的相对不错,但是博士教育,出现了不少问题。由于名额稀少,毕业后名利双收。所以一些人不惜一切代价、不择手段通过各种走关系、开后门拼命也要登上这个宝塔尖,损害了博士教育的公正性。歧视现象普遍存在,有些学校只收“985”或者“211”学校的毕业生。还有权力歧视、亲疏歧视、贿赂歧视、年龄歧视、形象歧视、性别歧视,致使许多优秀人才失去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反过来使一些能力一般的考生被招入,给国家的教育事业和和科研发展埋下潜在隐患,对今后创新发展和国家安全造成巨大破坏。
(六)误读的人才成长观
静止看待人的发展,人是有心灵的动物,来自于自然,区别于自然。人有感情、动机、意志,人的一生发展易受到各方面影响。一生的状态起伏象变化电磁波,有波峰,有波谷。一生中有许多波峰,波谷的变化。高考成绩好说明18岁迎来了人生一次波峰而已,人的创造高峰应该是30~55岁间。未来还有许多波峰、波谷等待考验。石头一千年变化不大,因为它属于纯自然。机器人被人为设定指标,状态也不变化。所以,我们应该客观、变化看待人的发展,才能正确解决目前问题;理性地看待高考成绩,注重人的长期发展。
(七)缺乏有效监督
没有有效监督,再好的制度、法律成了无法官的法律,仅供欣赏摆设。因为干部、导师终身制致使当事人长期不合理的掌权,并且能生不能降,容易形成“关系网”“小圈子”现象,导致权力过大,使一些监督手段失效。一些人如此大胆妄为在博士招生屡屡作弊、暗箱操作,一个原因不可忽视,就是博士质量监督机制如同虚设。比如,招生时“小圈子”经常移花接木、做魔术变戏法搞情感招生,将不具备入学条件的考生招收入学。在校期间学生成绩客观公正性低,学生成绩和奖学金挂钩,然而学生奖学金又关乎导师的各种荣誉称号,所以学生成绩里不仅有情感分,更是拼导师的结果.缺乏有效监督,中期考核走走过场,学生毕业时导师搬来几个关系不错的“熟人“来搞答辩。中国博士生的淘汰率几乎为零,也就是只要入学,什么人都能毕业。相反,研究生老牌强国美国仅2006年入学,2009年毕业时淘汰率达42%[6]。
在科研方面也不容乐观,科研立项后无有效监督,立项后评估走过场,造成许多项目光开花,不结果。一些课题组负责人随便找个人整篇文章敷衍结项,造成大量R&D资金浪费。
(八)晋升职称难
由于历史原因以前晋升高级职称的要求较低,加之职称终身制的缘故,只能上不能下。造成评聘的数量较多,指标有限,致使职称晋级的门槛不断提高。即便有实力、潜力也未必得到正常晋升。特别是基础学科,研究周期长、阶段性成果不明显,因而晋升职称更难。长此已久,必将严重危害我国的科研发展。
(九)社会专项治理不到位
废除职称终身制、治理”小圈子”现象也说过许多年,的确过去也采取过措施。但是始终不见成效,反而愈演愈烈。
科研项目资金、博士教育的公正,是国家公正的一个外在表现,所以科研项目资金及博士教育公正性低,直接影响国家公信力,反映了社会治理能力,我们应该加强专项治理。
(十)无话语权无经费
普通科研人员一般不如同龄公务员的待遇,职称晋升难于上青天。课题申请“圈外人”很难,普通科研人员发论文花钱,购书自费,自筹资金搞科研。有能力的科研人员无科研经费,不符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精神,不利于科研发展。普通科研人员地位不高,只能被动服从安排,在职称问题、工作问题、进修、生活条件、课题申请上一般话语权不多。严重挫伤科技人员的主人翁感,无尊严可言。
(十一)深造进修难
一些单位禁止普通科研人员读博,有些人读完博士,却不允许其他人在读了,也就是”圈内”人禁止”圈外”人进步。表面原因缺乏为国家培养人才,发展国家的大局观,深层次是“终身制”及“小圈子”现象作梗。“终身制”致使少数人养成了 “总是我,非别人”的权力意识,“小圈子”意识和“终身制”思维一丘之貉。
(十二)保送推免制度百害无一利
首先是对社会公正的悍然挑战,扭曲了社会道德,动摇了社会和谐的基础。第二保送推免制度是终身制外在表现形式之一。一些重点大学为了留下所谓“优秀学生”,搞“本硕博”“硕博”连读。无论初衷如何,它违反人类发展理性.姑且不说公正与否,他们仅参加了高考,甚至大学也是保上来的.这些学生没经过应有的“历练”,这些没有“历练”的学生,确被认为是最好学生。因为一切来到太容易,一些人并不珍惜,整天混日子,其实他们很难担大任。
(十三)两难问题
由于终身制原因,名额有限。造成低学历高职称,高学历低职称。有能力搞科研带学生的人,因为职称低,不能跨过申报的门槛,失去申报课题及竞聘导师机会。能力有限的人,却有高职称申请到了课题,当上了导师。这是典型的小马拉大车,大马趴窝不合理现象。
三、问题解决的哲学基础及发达国家的实践
(一)创新发展与公正的逻辑关系
回顾我们国家的社会发展,发现公正搞的好时期,政治稳定、人们心情舒畅、科学与技术创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公正做的不好,人们精神压抑,社会认同感低,经济几近崩溃,社会退步。创新靠人才培养也就是教育,二靠科研。所以,教育公正、科研公正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备条件。
改革开放后一批新理念、新理论、新体制因运而生,例如“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市场经济体制等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基本因素就是人人平等,社会公正。这极大地促进了社会进步。难怪基辛格说,这三十多年,中国的发展超越了人类发展的极限。
(二)终身制的哲学反思
终身制的哲学基础是利己主义、尼采的权力意志、非理性主义。就是让客观无条件服从自己的主观意志,让理性服从非理性。所以,破解终身制的方法是,改变一些人的利己主义观念、让主观主动符合客观、理性思考、控制非理性。认识事物一定基于事物是发展的、联系的、变化的,而非静止的、孤立的,坚持物质第一、精神第二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三)发达国家的实践
国外博士教育,更看重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认为它比考试成绩更为重要。国外博士招生中,普遍采取宽进严出,淘汰率较高。国外博士毕业论文评审,为保持公平往往有1—2名外国专家,即使仅有一人反对,学生不能毕业。美国博士生淘汰率38%。这些只是平均数,一些特定专业的淘汰率甚至达到80%[2]。
发达国家基金项目都有必要的监督,比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绩效评估是以项目评估为基础的,主要考虑,成本、成果和时间。由外部专家委员会评价该年度项目,提出报告。只要10%项目目标被判定不合格,则项目不合格。英国科研评估最新模式为,更加注重创新,项目的意义。采用量化数据指标进行检测论文或者著作被引次数,成为评估重要指标。欧盟的项目评审有严格的机制和规章,而且强调独立观察员的作用,强调平等,对所有申请一视同仁。
四、创新发展面临公正缺失的解决原则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创新力是智力与公正力的合成,我们之所以创新力弱,主要原因:第一,智力好的人,往往得不到公正待遇;第二,享受特权照顾的人,往往智力一般。所以,必须针对性地改进工作。
(一)废除职称终身制
职称能上能下能够调动积极性,搞活人才机制。科研人员彼此形成合理竞争,有利出人才、出成果。反之,死气沉沉,权力、资金集中少数人手里,形成小圈子。缺乏真正竞争,容易滋生懒惰,滋生腐败。既培养不了人才,又出不了成果。任何称号都不适宜终身制,包括院士。因为人的状态总是发展变化,人才辈出。指标有限、僧多粥少,所以称号不宜终身制。废除终身制,才能使高职称人群始终保持状态最优.科研教学状态好者上,状态差者下,现实良好状态人晋升职称、入选导师、评审专家。否则,起不到激励作用,阻碍科技发展。废除职称终身制会形成你追我赶的合理竞争局面。废除终身制有利社会和谐稳定。大家觉得有奔头,有上升空间,只有努力每个人都能发展,从而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废除终身制是建立好的监督机制的基础,可以消除小圈子,减少腐败,人才辈出。
(二)废除导师终身制
导师应该能上能下,大家共享机会。状态好时,利于出成绩,培养学生。状态不好时,卸掉导师、充电、保养身体、等待状态好时,重新担任导师。机会共享,有利于破除小圈子。形成平等、有序、人才辈出,成果频出,生机勃勃的人才机制。在国外,“研究生导师名单总是在更新,导师上上下下是常事。”[2]
(三)认真落实科研人员职称和待遇问题
解决职称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废除职称终身制.废除职称终身制,面对不同情况,努力制定出一系列科学、切实可行、能够调动积极性的职称评聘方案。解决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工作,增加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认同感和责任意识。
(四)理性看待“985”或者“211”工程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1995年11月开始了”211”工程,主旨是重点建设一批高校和重点学科。1998年5月又启动“985”工程,目标是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它们加强和发展了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发展了一些新兴学科,提高了学校的整体水平[7]。“211”和“985”工程学校在科研中确实起到了骨干作用,它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学进步奖总量的1/3,在SCI中收录论文数达到112 410篇,并且仅“十五”期间获得科研经费1 019.82亿元[7]。他们还为政府部门提供了一大批有重要价值的决策咨询报告,为国家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高水平大学正在成为创新的源泉。
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比较严重问题。比如“终身制”小圈子”“血统论”现象等既不合理又不公正,给建设创新型国家极大危害。废除“211”工程和“985”工程学校标签终身制,铲除“精神贵族”。国家计划应该遵循市场机制,在全国招标,任何高校都应以平等身份参加竞争。还有一点必须说明,高考成绩仅能说明考生当时的竞争力。智力不能和竞争力化等号,因为竞争力是智力与公平的叠加。智力等于认识能力,人的认识是逐渐形成的,不是到了十八岁就嘎然而止了。公正缺失不知道影响了多少考生成绩和前途。
(五)倡导诚信道德文化,弘扬和褒奖学术诚信
树立屠呦呦、袁隆平、陈景润等学术道德模范,发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揭露和鞭挞学术欺诈和博士教育舞弊,学术欺诈和博士教育舞弊可改变人和国家命运。它能够使有才华的人被封杀,使弱智懒汉轻易窃取别人的一切,使国家由强变弱。
(六)社会治理有力
改革科研资金项目审批程序,项目全国通讯评审,评审人员从专家库随机抽取,坚持异地评审,交叉评审.改进博士入学考试程序,应该考虑对部分科目(如外国语、专业基础课等)实行入学全国统一考试。博士招生面试应该有外校教师参加,笔试试卷异地异校判卷。
废除终身制,对科研基金项目审批和操纵博士招生的“小圈子”现象进行追责,情节严重者治罪,决不姑息。
(七)重要问题民主协商
职称、待遇、进修等科研人员切身利益问题,普通科研人员应该有民主参与权。倾听他们的想法、诉求,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科研基金项目评审应该有知情权,评审过程应该公开透明。
社会越发展,社会更公正。坚持智力与公正结合,必极大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
参考文献:
[1] 官建成.中国科技发展的国际地位评估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94.
[2] 刘献君.发达国家博士生教育中的创新人才培养[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11-192.
[3] 北京理工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4)[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34-37.
[4] Iannelli C,Huang J.Trends inparticipation and attainment of Chinese studests in UK higher education [J].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5] Gillian Clarke,and Inrid Lunt.“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in postgraduate education:quality,access and empolyemt outcomes”[R].2014.
[6] 中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47.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六十年[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324-325.
[责任编辑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