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常态:职业教育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016-06-02 17:01周彩莹刘晗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新常态职业教育

周彩莹 刘晗

摘 要: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阶段,相关理论是我们生活工作的重要指南。通过职业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状况、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职业教育效益与经济社会三方面,来探究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机制,以期为职业教育如何适应、服务新常态,实现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形成有效互动,最终推动经济发展。

关键词:新常态;职业教育;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9-0045-02

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而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方式,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因此,职业教育如何把握新常态下的新机遇、如何适应新常态,形成教育新常态,实现二者之间协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教育界亟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新常态下发展的应有之意

经济新常态是相对于改革开放三十年高速发展阶段而言的,更多追求速度、产业结构较多偏向依赖劳动要素的发展旧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相反,更多强调协调可持续的新常态才能保障我国经济继续稳定向前发展。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是新常态的核心内涵,速度适中、结构优化、高质量是转变的方向。

同样,作为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也将迎来新阶段。十八大以后,我国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做了新的部署。对于职业教育新常态,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速调整、人力资本素质、资源配置方式等几个方面来解读。超速的职业教育为中国经济发展输送了数以亿计的劳动力和初级技工,但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以及职业教育目标人群的减少,职业教育的转型已势在必行。

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充满了机遇和挑战,首先是经济的方面,同时又涵盖了政治、外交、军事、教育等领域,内涵丰富,各方只有适应新常态,抓住机遇,才能更好地发展。教育事业只有把握好新的“中国节奏”,加快促成职业教育新常态,才能为科技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真正从根本上落实新常态的发展战略。

二、新常态下职业教育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之路

一方面,区域经济是我国重要的发展实体,对推动本国经济快速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能为发展区域经济提供良好的技术型人才基础,是其重要动力来源。因此,确保二者的良性互动,实现职业教育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新常态下的必然要求。

(一)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同经济发展相适应

地区生产力状况制约着职业院校发展规模,合理的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应以适应当地生产力水平为基础,满足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对各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仅能与基础教育等各层次相互协调、促进,自身的结构又合理。

然而,二者在之前的发展阶段中呈现出较多的不协调现象:首先,整体职业技术教育规模同区域经济的协调性有待提高。现实是只有享受到区域经济的红利,才能将区域经济发展的成果转化成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实际推动力。其次,区域内各个不同城市之间的规模不协调。我国传统“自扫门前雪”的思维定式导致各地区对区域协作机制建设并不重视,甚至有些抵触。在以往发展旧阶段,地区之间都在争资源;在项目合作中,过多地考虑隶属关系和行政级别,致使区域协作进展不快。新常态下发展区域经济,要打破这种不协调的现状,发挥各区域经济的优势和特色,减小区域间不同城市之间的差距,确保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规模与之相适应,呈现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二)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设置与产业结构相匹配

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是区域经济的发展命脉,各地区应该依据本地区内的资源状况,树立风格各异的产业优势名牌。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科体系、人才培养方式应同产业结构相适应。技术人才的需求随着经济发展日渐多元化,职业教育要紧扣区域经济的发展走向,在结合区域主导产业和人才紧缺状况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专业发展目标。同时,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专业的设置要把握灵活性,淘汰、过滤旧的专业设置,有计划性地开设相应新专业。

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着现实的困境,企业所需的人才与学校培养出的学生不相匹配。眼下,我国正处发展过渡阶段,面临着急需改变发展方式来适应新常态,职业教育在专业结构设置上更加应该进行重置,在考虑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提下,结合教学开展可行性,进行相应的改革。同时,提高职业技术教育产学研转化效率,促进成果转化和科研创新,以契合区域的产业结构发展,推动合作来加强匹配度。依托发展中特色的产业,制定科学的目标,促成产学研深层次合作,真正做到服务区域发展。不能盲目跟随所谓的“热门专业”,忽略自身的实际情况,结果只会导致失衡。

(三)职业教育效益与经济社会相对应

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其效益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劳动就业,而劳动就业又直接与经济社会直接相关联。换句话说,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效益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经济社会的实际发展水平。但这种关系并不一定表现为正相关,职业教育质量效益较差的情况下并不会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甚至会成为阻碍的因素。

区域经济研究的实践结果表明,由于劳动力流动具有显性的成本,劳动力的供给行为具有就近供给的特征,所以职业教育对地方劳动力的培养基本上是区域性的生产要素投入。因此,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对发展区域经济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区域经济发展所需优质人才无疑要依附于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效益,即以此为供应源。职业教育的新常态强调的是内涵建设,而不单单是规模扩张带来的暂时的利益,要从根本问题上来把握,即教育资源配置。

三、新常态下发展职业教育的相关路径探析

面对新常态,职业教育要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与时俱进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从根本上转变过去落后的发展方式,迎接新的发展阶段。

(一)在教育资源配置中更加关注职业教育,加大相应的投入

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不是简简单单的资源分配问题,要厘清两者之间的差别。分配强调供给方的主导作用,而配置,则是从需求方出发,强调根据实际发展所需的分配方式。现在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刚刚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远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教育投入程度,对于职业教育的投入还处于短缺状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是一方面,只有系统建立了,才有匹配、优化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共享资源。在配置方面,要摒弃过去单一的办学体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势作用,依靠社会力量,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办学。为深入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必须鼓励社会参与办学,调动社会中各企业的积极性。此外,相应的资源配置总体格局也要进一步调整。要促进职业院校同地区内名校进行紧密的合作,秉持合作互惠的宗旨,有效利用名牌高校的优势条件,从硬件、软件及深层次方面创造互动关系,借助名校资源打造自身的办学特色,推动职业院校的发展。

(二)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专业教师的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包括教师专业化、师资培养、“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职业资格证书等。现有的“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主要有:从生产、科研第一线引进专业人员,充实现有教师队伍;组织职后培训,提升教师的技能与理论水平;鼓励考取专业技术等级证书;推动“产学研”结合,促进新技术新工艺的转化与应用。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更加重视教师专业化,不少学校采取了“双师型”教师模式,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传统教师偏于理论、缺乏实操性的教学,但也反映出不少问题。例如,引进的专业技术员多数在企业中任职,如何保证足够的教学时间和良好教学态度;如何提高产学研之间的成果转化率,推动新技术应用的推广等。努力为我国建设一直高素质的职教教师人才队伍,是职业教育新常态的内在要求。因此,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须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完善发展平台,鼓励优秀技术人才进入职业院校任职,保证一定规模的优秀教师队伍储备人员,完善契合职教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相应职称评定办法。

(三)深化工学结合、校企间合作的研究,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关于校企之间合作模式可行性的探索研究不少,但总体上仍处于初期阶段。不少学者都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有的职业技术院校已经开始实行校企合作,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因此,要继续深化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当前校企之间合作机制的框架分析,结合职业教育院校的现状,建立健全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体系。同时,完善校企之间的合作协调机制,形成多层次的互动关系,加强企业和职业院校的内涵对接。新常态下的区域发展动力源于创新,而创新技术革新又需要大批职业技术人才。深化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着重强调培养高端新技术的人才,真正有效提升劳动者的人力资本素质和创新能力。创新是发展的驱动力,除了相当数量的高尖创新人才,一线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不容忽视,他们才是服务生产的最前线,将大批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探索建立人才培养系统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为实现无缝衔接升学提供制度保障,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转型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指明方向。

四、结语

新常态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发展阶段,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都要以适应、服务新常态为行动指导。总之,我们要统筹各方因素,完善我国职业教育,实现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互动,让职业教育顺利搭上经济新常态的列车。

参考文献:

[1] 鲁昕.职业教育,加快适应经济新常态[J].职业技术,2015,(2):9-11.

[2] 曾绍玮.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7):9-11.

[3] 徐丹阳.“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辨析和培训策略初探[J].职教论坛,2011,(1):64-66.

[责任编辑 陈丹丹]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新常态职业教育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