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积累升级的影响研究

2016-06-02 01:54李传超刘国亮陈东阳
山东社会科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竞争优势

李传超 刘国亮 陈东阳

(山东大学 经济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积累升级的影响研究

李传超刘国亮陈东阳

(山东大学 经济学院,山东 济南250100)

[摘要]国家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国家的要素禀赋,还取决于要素的利用效率。在发展中国家构建国家竞争优势的过程中,由于国际贸易的影响,要素禀赋的积累升级和要素利用效率的增长是不同步的。国际贸易可以被分为分工模式和转移模式的贸易活动。在分工模式下,企业藉由其优势要素嵌入适合自身发展的价值链环节,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企业难以进入价值链核心生产环节;在转移模式下,价值链主导企业利用其技术优势整合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要素,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企业虽不能完全攫取高技术环节生产带来的附加值,却能积累价值链中高技术环节所需的要素,为企业进一步价值链升级和经济持续增长奠定基础。

[关键词]价值链升级;竞争优势;经济收敛

一、问题的引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对外贸易更是发展迅速,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然而,学界普遍认为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位置还是处于低附加值、劳动密集的生产环节,中国企业在参与国际分工体系的过程中存在“价值链俘获”现象。*刘志彪、张杰:《从融入全球价值链到构建国家价值链: 中国产业升级的战略思考》,《学术月刊》2009年第9期;卓越、张珉:《全球价值链中的收益分配与“悲惨增长”——基于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7期;周勤、周绍东:《产品内分工与产品建构陷阱: 中国本土企业的困境与对策》,《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8期;文嫮、张生丛:《价值链各环节市场结构对利润分布的影响——以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业价值链为例》,《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5期。

“价值链俘获”概念源于价值链升级的障碍,它意味着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企业,难以改变自身在价值链中的分配地位。国际贸易的发展,反映了国际分工体系的秩序,也体现着一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存在状况。正常的国际贸易有利于贸易双方利益的实现,但是,从国际贸易中获利的多少则源于企业竞争优势的构建,扩展到宏观层面,“价值链俘获”就是被俘获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构建的竞争优势,面临来自价值链高端国家的阻碍,“价值链升级”则意味着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可以无障碍地通过国际贸易构建竞争优势。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分析了竞争优势决定的国际贸易格局。H-O理论在忽略技术差距的前提下,将优势的概念拓展到要素层面——要素禀赋影响要素价格,进而影响一国的出口结构。在此基础之上,Vanek(1968)将H-O模型的假定扩展为多国、多产品,构建了更具一般性的H-O-V模型。基于全球一体化和垂直专业化趋势的发展,Hummels et al.(2001)、Yi(2003)的研究证明了产品内分工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Hummels D., Ishii J. , Yi K. M. , “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 i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54, vol. 1(2001), p75-p96;Yi K. M. “Can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Explain the Growth of World Trade”, i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11, vol. 1(2003), p52-p102.而产品内分工理论则又将这种竞争优势从要素禀赋决定的产品生产上的优势细化到某个生产环节决定的产品生产优势。*Grossman, Gene M., and E. Rossi-Hansberg, “Trading Tasks: A Simple Model of Offshoring”,i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8, vol. 5(2008), p78-p97;Baldwin, Richard, and F. Robert-Nicoud.“Trade-in-goods and trade-in-tasks: An integrating framework”, i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92.vol. 1(2014), p51-p62.

在这些研究中,国家的竞争优势表现为外生的、静态的要素禀赋优势与技术优势,进而影响国际贸易格局,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既定竞争优势下生产分工的深化。相比之下,Porter(1990)从管理学的角度提出了一国打造竞争优势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全球价值链理论(Global Value Chains,以下简称GVC)开始关注企业、行业甚至国家在价值链中分配地位的变化,认为GVC的参与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它能够带来发展中国家企业整体的升级。*Gereffi et al, “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s”, in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12. vol. 1(2008), p.26.这一过程中,企业、行业或者国家的竞争优势具有了内生性,从而处于动态演变中,这意味着贸易活动带来一个企业或者国家对国际分工体系的参与,可以改变已有的竞争优势分布格局,“价值链俘获”可以转化为“价值链升级”,从而实现一国经济增长的转型。

长期以来,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参与价值链分工时,主要依赖廉价劳动力、土地、资源等要素禀赋决定的低产品价格形成的竞争优势,以应对发达国家基于高要素利用效率和高素质劳动力要素决定的竞争优势。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除了廉价的劳动力,其他要素禀赋和要素生产效率均低于发达国家,要摆脱“价值链俘获”从而实现竞争优势的转型,就意味着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要进入更多的高技术环节,并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率。因此,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积累过程本身就包含了生产效率提升的要素升级过程。

价值链生产环节依据攫取价值能力的强弱,分为高价值环节和低价值环节。但是,高价值环节并不等同于高技术环节,刘志彪、张杰(2008)的研究认为,低附加值环节的企业虽然采用了大量进口发达国家的技术和机器设备,但由于技术上的依赖性,并不能攫取生产环节上的全部价值,仍然表现出价值链低端的特征。*刘志彪、张杰:《全球代工体系下发展中国家俘获型网络的形成, 突破与对策——基于 GVC 与 NVC 的比较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5期。Giulianiet al.(2005)、Bair(2006)等人的研究也认为,借助于全球价值链的代工体系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实现起飞或低端阶段的工业化进程,但进入高端工业化进程时,却广泛地出现了被“俘获”现象。*Bair, Jennifer, and E. D. Peters, “Global commodity chains and endogenous growth: Export dynamism and development in Mexico and Honduras”, in World Development, 34. vol. 2(2006), p.203-p.221;Giuliani E.,Pietrobelli C.,Rabellotti R. , “Upgrading in Global Value Chains: Lessons from Latin American Clusters”, in World Development,33. Vol. 4(2004), p549-p573.国内学者对中国经验的研究也证明了存在中国被价值链低端锁定,从而处于价值链俘获状态。*刘志彪、张杰:《从融入全球价值链到构建国家价值链: 中国产业升级的战略思考》,《学术月刊》2009年第9期;陈爱贞、刘志彪:《决定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因素——基于各细分行业投入产出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第4期。“价值链俘获”现象的存在意味着,在价值链低端企业的升级过程中,高技术环节仅仅是高价值环节的必要条件,企业的要素积累升级过程与价值攫取可能是不一致的——竞争优势的构建过程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即要素积累升级阶段和要素利用效率提升阶段。*这里的要素利用效率指的是在价值链生产条件下,企业的价值攫取能力超过其技术能力的部分。

竞争优势构建的阶段性,意味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过程也存在阶段性特征。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发展经验表明,起飞阶段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要素的积累而非要素的升级。*Young A. , “A Tale of Two Cities: Factor Accumulation and Technical Change in Hong Kong and Singapore”,in 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 7, vol. 1(1992), p13-p54;Kim J I., Lau L J. , “The Sources of Economic Growth of the East Asian Newl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in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 8, vol. 3(1994), p235-p271.Galor(2004)在总结了近代欧美以及其他后发国家的经济增长过程后认为,经济体的长期增长过程需要经历三个阶段:阶段1,人均收入停滞的马尔萨斯阶段;阶段2,工业化和城镇化为特征的后马尔萨斯阶段(要素积累升级阶段);阶段3,技术进步主导的持续增长阶段(要素利用效率提升阶段)。*Galor, "From Stagnation to Growth: Unified Growth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6. Vol. 1(2004), p9-p21.经历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的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过程的阶段特征会更加明显,传统要素的利用、要素禀赋的升级积累和要素利用效率的提高是呈现阶段性的。在发展中国家构建竞争优势的赶超过程中,可能存在基于要素利用实现的经济增长基础上,先要素存量收敛,后要素利用效率收敛的特征。

将要素积累升级过程与要素生产效率的增长过程分离开来,则经济体之间的收敛过程有四种可能:其一,要素存量和要素利用效率均不收敛,对应上文的阶段1;其二,要素存量收敛,要素利用效率不收敛,对应阶段2;其三,要素利用效率收敛,要素存量不收敛,对应阶段3;其四,要素存量和要素利用效率均收敛,对应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见表1)。

表1 经济收敛的四种情况

在后面的研究中,依据对竞争优势的不同影响,国际贸易活动被分为利用已有竞争优势的分工模式和改变已有竞争优势的转移模式。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分工模式意味着基于已有要素禀赋参与国际分工,并实现了资源的动员和利用。相比之下,转移模式意味着价值链嵌入带来了禀赋升级转型和竞争优势的构建。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存在由于技术上的依赖所带来的要素利用效率低下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国际贸易对竞争优势的影响,在增加值贸易的核算口径下,利用WIOD和EU KLEMS的数据分析国际贸易对于贸易伙伴之间经济增长过程收敛性的影响,并借助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特征说明这种影响的经济学含义。

二、理论模型

依据对竞争优势的不同影响,国际贸易活动被分为利用已有竞争优势的分工模式和改变已有竞争优势的转移模式。在已有竞争优势前提下的分工模式并没有改变一国的要素积累升级过程或者要素利用效率,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分工模式意味着阶段1。相比之下,转移模式下,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虽然带来了要素利用效率的下降,但也带来了要素的积累升级,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转移模式意味着阶段2,并且为阶段3中的经济增长打下了基础。

分工模式:基于已有要素禀赋参与国际分工体系的结果是实现了资源的动员和利用,实现了对外生给定技术的利用(不考虑技术进步的可能性),从而实现基于禀赋利用基础上的增长,这种增长因禀赋局限而难以实现增长收敛。

随着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发展,由于生产环节的可分离特征,人力资本密集的研发环节、物质资本密集的核心加工环节、劳动力密集的组装加工环节分别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本文将这样的贸易模式称为分工模式。一方面国际贸易使得一国更依赖自身的竞争优势,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竞争优势的发挥仅意味着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参与程度增加(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而非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的积累升级。另一方面,在这一模式下各环节都发挥了自身的竞争优势,不存在技术上的相互依赖,要素利用效率差距不变。

由于垂直专业化分工参与程度不可能无限制的提升,所以分工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当发展中国家的可贸易部门扩张停止时,发达国家会选择新的国家和地区构建价值链。分工模式下,随着垂直专业化分工参与程度的上升,一方面贸易部门在经济体中的比重上升,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积累升级过程愈加集中;另一方面,分工模式仅仅是在既定要素禀赋基础上进行,并不影响各环节的要素利用效率。

在分工模式下,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积累升级过程发散,各国间的要素利用效率增长过程独立,发展中国家并不能改变自身依赖廉价劳动力、土地等要素禀赋决定的低产品价格形成的竞争优势,相反,贸易的扩张增加了发展中国家对该竞争优势的依赖。

转移模式:价值链嵌入带来了禀赋升级转型,这一过程依然是外生的,存在价值链俘获现象,要素的生产效率并非得到相应的提升。

价值链的主导企业亦可以打破既定的要素禀赋基础,将更多的生产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本文将这种贸易结构的动态变化称为转移模式。在转移模式下,价值链的主导厂商利用资本和技术优势整合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发展中国家得以实现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的积累升级。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依赖性,要素利用效率并未提高,要素积累升级过程中的收益大半被价值链的主导企业获得。在转移模式下,发展中国家逐渐实现要素禀赋升级,但由于技术上的依赖性,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虽然进入了高技术生产环节,却没有像价值链主导企业一样获得这一生产环节的附加价值。因此,发展中国家存在积累升级过程,但各国的要素利用效率差距却越来越大。

在实证分析中,全要素生产率既取决于生产环节的技术水平,也取决于要素利用效率。随着贸易伙伴间收入差距的扩大,一方面国际分工中的技术依赖性会越来越明显,相应的,全要素生产率更多地受要素利用效率的影响;另一方面,要素的积累过程中要素升级的特征会越来越明显。因此,这里仅考虑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并用全要素生产率表征要素利用效率,用要素存量表征要素的积累升级过程。

为了简化分析,这里只考虑两个国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别以下标ed和ing标示。每个国家以其贸易对象为收敛参照系,以经济收敛模型为蓝本,*Mankiw, N. Gregory, D. Romer, and D. N. Weil,“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i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7, vol. 2(1992), p409-p437;Rodrik, Dani,“Unconditional Convergence in Manufacturing”,i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28, vol. 1(2013), p165-p204.在不同的贸易模式下,理论模型可以表达为:

ΔAed-ΔAing=a10+a11(Aed-Aing)+α12Ded+α13Ted

(1)

Δked-Δking=a20+a21(ked-king)+α22Ded+α23Ted

(2)

Δhed-Δhing=a30+a31(hed-hing)+α32Ded+α33Ted

(3)

ΔAing-ΔAed=a40+a41(Aed-Aing)+α42Ding+α43Ting

(4)

Δking-Δked=a50+a51(ked-king)+α52Ding+α53Ting

(5)

Δhing-Δhed=a60+a61(hed-hing)+α62Ding+α63Ting

(6)

其中,Aed和Aing分别代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要素利用效率;hed和hing分别代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禀赋;ked和king分别代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物质资本禀赋。相应的,第二列系数α11-α61代表经济收敛的速度;第三列系数α12-α62代表分工机制对于经济收敛的影响;第四列系数α13-α63代表转移机制对于经济收敛的影响。根据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三个假说:

假说Ⅰ:不考虑贸易结构变动的前提下,贸易模式以分工模式为主。

则α11=α41=0;α21=α51>0;α31=α61<0。

假说Ⅱ:对于价值链参与国家而言,分工模式的扩张不会带来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积累升级过程,亦不会改变各国间的要素利用效率差距。

即α12=α42=0;α22>0、α52<0;α32>0、α62<0。

假说Ⅲ:转移模式的扩张意味着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积累升级过程,以及各国间的要素利用效率差距的缩小。

即α13>0、α43<0,α23<0、α53>0,α33<0、α63>0。

三、数据处理

本文数据处理分为三个部分:贸易对象的选择、分工模式的刻画以及转移模式的刻画。

(一)贸易对象的选择

参照Rodrik(2011),*Rodrik, Dani,“Unconditional Convergence in Manufacturing”,i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28, vol. 1(2013), p165-p204.本文以行业间的经济收敛为研究对象。*这里不考虑服务业贸易。在多国多行业的国际贸易体系中,为构建特定行业的收敛参照系可以按照其最终产品生产过程中包含的中间品比重为权重,将价值链参与各国的人均收入、要素利用效率、人均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等经济指标加总。即:

(7)

(8)

(9)

(10)

其中,Yijt、Aijt、Kijt、Hijt代表i国j行业在t时期的人均收入、要素利用效率、人均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Ymt、Amt、Kmt、Hmt分别代表i国j行业在t时期使用的中间产品来源国家m的人均收入、要素利用效率、人均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lmt、ssijmt分别代表国家m的劳动和提供i国j行业的中间产品在i国j行业使用的中间品中的比重。yijt、αijt、kijt、hijt分别代表i国行j业在t时期与其贸易伙伴的人均收入差距、要素利用效率差距、人均资本存量差距和人力资本存量差距。

受限于WIOD的SEA数据库的数据质量,各国各行业间的技术存量、人均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不易比较,这里用(7)式替换(8)、(9)、(10)式,既以人均收入差距代替要素利用效率差距、人均资本存量差距以及人力资本存量差距。只有当贸易伙伴间的收入差距足够大时,这样的替换才是有意义的。因此,本文将WIOD的SEA数据库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包括欧盟(2004年以前)以及美、加、澳、日、韩、台等高收入国家。分开考虑。通过比较我们发现,yijt的取值明显是不对称的,价值链参与企业不倾向于和收入水平高于自身的对象进行贸易;发展中国家与其贸易伙伴间的收入差距不足以支持用(7)式替换(8)、(9)、(10)式。因此,我们舍去发展中国家的数据。

(二)分工模式的刻画

国际贸易活动通过影响一国投资机会的多寡,进而影响竞争优势的构建,分工模式下国际贸易带来的国际分工为一国发挥其竞争优势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机会。因此,可以采用一国的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的变动表征分工模式的变化。

此外,分工模式体现的是全球价值链的水平扩张,即越来越多的行业(可以是细分的行业)参与到价值链分工之中。由WIOD的数据可知,发达国家的VSS值与VSS值的增量成反比(见表2),随着行业VSS值的提高,行业VSS值的增量在下降-行业间的值趋同,与分工模式一样,VSS值同样表现出水平扩张的特征。

(三)转移模式的刻画

转移模式下,发达国家将高技术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大量中间产品由发展中国家出口到发达国家。但是,发展中国家的低技术水平决定了它无法像发达国家那样实现全球化的资源配置。因此,在中间品贸易中,发展中国家是净出口国,发达国家是净进口国。这里采用行业发达国家的中间产品贸易逆差代表转移模式的多少。具体而言,定义i国j行业的贸易顺差为:

(11)

其中,ssmijt代表t时期m国进口i国j行业的中间产品。

表2 发达国家的VSS值与VSS值的增量

注:括号中为显著性检验的p值。

对balanceijt和vsst-1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两者相关程度并不高(见表3)。由此可知,分工模式和转移模式是可以区分的。

表3 发达国家的VSS值与贸易顺差

注:括号中为显著性检验的p值。

四、实证结果

根据上述分析,不考虑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回归方程(4)-(6)被舍弃,同时用vsst-1和balanceijt表征Ded和Ted,回归方程(1)-(3)变为:

Δaijt=a10α11yijt+α12vsst-1+α13balanceijt

(12)

Δkijt=a20α21yijt+α22vsst-1+α23balanceijt

(13)

Δhijt=a30α31yijt+α32vsst-1+α33balanceijt

(14)

三个回归方程中,聚类稳健的标准差均远远大于OLS回归的标准差,因此采用最小二乘虚拟变量法(LSDV)判断是否存在固定或者随机效应。

表4 LSDV结果-不同显著性条件下虚拟变量的数目

注:表格中数字代表显著性处于一定区间的虚拟变量的个数。

由于个体数量较多,这里无法展开分析,仅仅通过观察显著性变量的个数(见表4)就可以看出,个体效应并不显著,故采用聚类稳健的标准差,结果如下:

表5 不同贸易模式下的收敛性

注:括号中为t检验的p值。

由表5可知:首先,α11不显著;α21=0.033>0;α31=0.014<0。不考虑贸易结构的变动,贸易结构表现为分工模式,假说Ⅰ得证。其次,α22=0.0057>0,α32=0.0049>0,对于价值链参与国家而言,发展中国家不存在要素积累升级过程。此外,虽然α12=0.0118>0,但是t检验表明分工模式的扩张对于要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是不显著的,假说Ⅱ得证。再次,由表4可知α13=4.65e-07>0,α23=-1.02e-07<0,α33=-8.26e-08<0,即转移模式的扩张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存在要素积累升级过程,且要素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假说Ⅲ得证。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在与发达国家巨大的技术差距面前,转移模式是实现要素升级、转型的必要条件。在近20年间,中国稳定增长的贸易顺差带来了价值链高技术环节向中国的转移,为中国的经济转型和持续增长打下了基础。虽然转移模式和分工模式都没有带来价值链升级,但是转移模式下的资本积累,尤其是人力资本积累为中国经济未来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五、结论

价值链生产环节依据攫取价值能力的强弱可以分为高价值环节和低价值环节,但高价值环节不能等同于高技术环节。在参与价值链分工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低端企业虽然从低技术环节升级到高技术环节,但其价值攫取能力并不必然上升。推广到宏观层面,在发展中国家构建国家竞争优势的过程中,要素禀赋的积累升级过程和要素利用效率的增长是不同步的,而且存在先要素存量收敛,后要素利用效率收敛的特征。本文借鉴经济增长收敛模型,借助增加值贸易框架下的WIOD数据分析了国际贸易对国家竞争优势的影响。

国际贸易可以被分为分工模式和转移模式的贸易活动。在分工模式下,企业藉由其优势要素嵌入适合自身发展的价值链环节,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企业难以进入价值链核心生产环节;在转移模式下,价值链主导企业利用其技术优势整合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要素,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企业虽不能完全攫取高技术环节生产带来的附加值,却能积累价值链中高技术环节所需的要素,为进一步的价值链升级和经济持续增长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栾晓平)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6]05-0162-06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潜在市场’发育驱动的中国产业升级研究”(项目编号:14BJY077)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传超,男,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6-01-06

刘国亮,男,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东阳,男,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竞争优势
21世纪以来法国电影产业发展及竞争力优势探析
中日美企业文化的比较研究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战略管理视角下中医药高校教育质量分析
企业竞争中供应链管理的作用
中西快餐在中国的竞争优势
基于战略视角的小米科技动态能力分析
经济新常态下中小房产企业竞争优势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