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 城市与环境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732)
产业链重构:概念、形式及其意义
王宏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 城市与环境发展研究所,北京100732)
[摘要]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的重要概念,随着产业分工的深化,产业链的可分解性和片段化特征受到广泛关注,许多学者从重构的视角解释了这一现象。本文对产业链重构进行了系统性解释,提出了产业链重构的概念、影响因素和主要表现形式以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产业链;产业链重构;产业价值链;竞争优势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产业分工的日益深入,产品的复杂化、标准化和模块化程度不断提高,生产过程日益表现出可分解性特征*Keith Pavitt. Specialization and systems integration: where manufacture and service still meet. An-dreaPrencipe, Andrew Davies and Michael Hobday(eds). The Business of Systems Integr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78-94. 克鲁格曼认为国际价值链的分解成为当代国际贸易的重要方面,他把价值链的分解称为“切割价值链”(Slicing Up the Value Chain)。,基于传统垂直一体化分工的产业链呈现“片段化”*Jones, R. W. and Kierzkowski ,H. , A Frame work of Fragmentation, in Arndt, S., Kierzkowski, H.(eds.), “Fragmentation: New Production Patterns in the World Econom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00.,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在地域空间结构和经济组织中进行重新配置和结构重组,这一产业链重构以及带来的区域产业转移现象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Faust(2005)以德国纺织服装业为例分析了全球化和制度环节变化带来的产业链跨区域组织结构重组问题*Faust. M., Reorganization and Relocation in the German Fashion Industr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n Organizational Configurations and Locational Choices of Firms: Responses to Globalisation in Different Industry and Institutional Enviroments, 2005.,国内学者谭立文,马海燕(2006)分析了外包对中国企业价值链重构的影响,吕飞(2013)则从产业链重构的视角分析跨国公司通过FDI、外包等形式优化生产组织模式的现象*吕飞、许大明:《东亚地区跨国公司制造业产业链重构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深入挖掘产业链重构的内涵、形式以及对区域产业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产业链重构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1)关于产业链重构的概念和基本内涵
综合芮明杰(2006)、赵红岩(2008)等给出的定义,产业链可以理解为同一产业或不同产业中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及相关企业,以商品或服务创造过程中所经历的从原材料到最终消费品的各环节为纽带,按照一定的产业组织和空间联系,联结成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链网状经济组织系统。这一概念包括三层内涵:1)在价值层面,产业链是在研发、设计、采购、原料加工、半成品生产、成品生产、销售等相互联系的环节上所进行的价值创造过程。价值链是产业链的核心。2)在组织层面,产业链由各环节上的加盟企业及关联机构(如政府机构、中介组织)等组成,其中企业是产业链的主体,企业组合状况决定产业链的组织形态。3)在空间层面,产业链各环节根据区位条件差异而形成的地理节点分布。节点的位置分布决定了产业链的空间布局。
刘贵富(2006)最早对产业链重构概念进行解释,他认为作为产业链修缮的一种方式,产业链重构就是按照产业价值链的分析,对产业链战略环节重新定位调整、更换的过程,就是重新构建一种有别于竞争对手的新的生产交易流程,使产业链拥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并能带来产业链价值增值的新的生产经营模式*刘贵富:《产业链基本理论研究》,吉林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这一概念虽然强调了价值链重构的重要性,但没有涵盖组织和空间结构因素对产业链重构的影响。而有能力给产业链带来结构性变化的不是一般性企业,而通常是能够承担产业链的资源组合与集成功能,具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核心企业,是整个产业链的“链主”,是产业链重构的发起者。因此,产业链重构应该理解为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核心企业基于产业价值链分析,通过在组织和空间上对产业链战略环节进行重新定位、调整和更换,构造一种有别于竞争对手的新盈利模式,以获取独特竞争优势的过程。
(2)产业链重构的影响因素
产业链重构的发生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是产业链自身特征。1)柔性化。柔性生产方式(flexible production mode)是基于专业分工的灵敏企业的动态集成和多重形式的协作,注重企业规模的小型化、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与分工协作。柔性化增强了产业链对市场动态变化的适应能力,要求企业联系更加快捷、灵活,这必然改变传统产业链上的企业链接形式,进而影响和改进产业链的组织结构和空间结构。2)模块化。所谓模块化是指将复杂系统按一定的规则和界面分成许多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的过程。每个具有独立功能的子系统就是一个模块(modularity)*陈朝隆:《区域产业链构建研究》,中山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各模块之间功能独立,以一定标准衔接,也不对其他模块的工序产生影响。在模块化系统中,企业之间的链接与合作更加机动灵活,参与企业自主决定参与或退出企业合资、技术合同以及雇用合同、承包关系、金融协调等活动。3)标准化。标准化是指为使产品或服务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产业生产的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和重复使用规则的活动。*魏国江:《价值链分工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产业链标准化程度取决于产品标准、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的统一性。产业链标准化程度越高,产业链各环节的管理和协调成本越低,产品生产工序的可分离性越强,产业链组织重构的效率越高。
二是企业微观层面。1)核心企业的协调管理能力。产业链重构是否成功以及竞争优势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链核心企业的协调能力。核心企业在产业链中承担着信息交换中心、物流集散中心、资金周转中心的功能*刘贵富、赵英才:《产业链核心企业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年第10期。,对产业链中企业间的信息联系、资金联系、供应联系的重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企业间的交易费用。交易费用主要是由中间产品的资产专用性和不完全契约下交易双方的机会主义倾向所致*Williamson , O.E. (1985),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Firms, Market and Relational Contracting, New York and London: Free Press.。企业的交易成本包括信息搜寻成本、讨价还价与契约签订成本、监督成本等。契约环境完善,规制的约束力强,监督成本低,越能约束企业间的机会主义行为,越能在产业链重构中迅速建立规范的产业联系。
三是外部环境因素。产业链重构必然涉及各环节资源在不同地域的空间配置,地理距离、交通运输条件、市场开放程度、要素成本以及地域的政策环境等因素都会对产业链的空间布局产生重要影响。
三、产业链重构的主要表现形式
(1)价值重构
价值重构是产业链重构的基础。产业链价值重构的过程是在价值分析基础上,对企业战略环节进行重新定位的过程。波特在《竞争优势》中提出,通过将企业分解为战略性相关的活动,在与竞争者比较这些价值活动的差异时,可以发现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特别是,与满足于零散的改善相比,价值重构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公司成本结构的机会*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产业链一般可分解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几个生产区段。从生产工序来看,这条产业链是垂直的,从价值增值的角度,产业链则呈“U”型分布,研发设计、销售、服务等附加价值高知识密集型服务性环节位于两端,附加价值低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性环节位于底端。比如,在PC机制造的增值链中,元件生产增值占总增加值的35%,产品设计占5%,组装占15%,市场开发占10%,销售占30%,售后服务占5%。产品设计的增加值尽管不大,但却是PC机制造商最重要的盈利环节之一*曾忠禄:《从企业价值链看战略联盟优势》,《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12期。。文嫣、曾刚在研究浦东信息产业集群时发现,在信息产业的价值产生过程中,研发、生产、市场营销三大环节所占的价值比重分别为20%、30%和50%*文嫣、曾刚:《上海浦东新区信息产业集群的升级研究》,载顾强主编《中国产业集群(第2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89-97页。。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按照要素资源差异确定自己的优势环节,分离薄弱环节,进而重构自己的核心价值活动,重新确立自身竞争优势。
(2)组织重构
组织重构反映了产业链重构过程中的组织形态变迁。按照价值重构战略,企业只依据自己所拥有的核心能力和关键资源,准确定位自己在产业链中的角色,专注于某一个或几个环节,而将一部分高成本低效率的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原有的企业内部、纵向单一的线型产业链组织进一步分解和重组,生产环节上参与外包的众多企业被纳入同一条产业链中,形成由以一个或若干个核心企业为重要节点的网络型产业链组织结构。产业链组织重构的组织效益在于:一是推动了产业组织分工的专业化水平,模块化、片段化,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二是强化了产业链关键节点企业对整个产业链的控制能力,逐渐成为系统集成者。那些最具研发实力、协调能力、融资能力、品牌开发能力以及人才吸引力的跨国公司在产业链中扮演着协调者、管理者、融资者以及创新网络经营者的多重角色,对产业链上每个层面的供应商都形成集约压力,产生了产业价值链上的“瀑布效应”*苏日娜、乔光华:《“系统集成者”企业的组织创新及其竞争优势——基于价值链重构的实现机制分析》,《学习与实践》2014年第3期。。
(3)空间重构
空间重构体现了产业链重构过程中的空间结构演变。随着信息技术和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限制产业链环节实现跨区域转移的运输成本因素被逐步打破,使企业突破地区限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配置资源成为可能。在给定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要素禀赋结构差异一定的情况下,不同生产工序或环节所要求的要素投入比例差别越大,越有可能进行产业链的空间重构,以充分利用不同区域的资源和实现各环节以最低的生产成本进行生产*多淑杰:《产业链分工下产业区域转移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从产业链不同工序活动的空间布局看,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区内产业链。即产业链所有工序集中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完成。工艺落后的传统产业由于其区位选择的灵活性较差,产业空间网络的发育程度不足,产业链条的空间跨度相对较小。二是区际产业链。产业链各生产工序分布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以产品交易、技术合作、责任分担等产业联系为纽带,产业链条的空间跨度大。
产业链跨区域的空间重构(作者整理)
另外,产业内不同链环对区位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比如产业的研发环节要求有较多受过高等教育、具有专业技术和创新精神的科技人员,销售环节则要求有发达的对外交通通讯网络,完善的金融与贸易服务和大量的信息集散,这些服务型生产环节更倾向于知识密集度高、市场广阔、交通便利的发达国家和大城市;产品装配环节则要求有大量的普通工人、严格的劳动纪律,全面的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更倾向于劳动力密集的发展中国家和中小型城市或城镇,区域、国家之间依据各自特定环节的优势组织产业链分工,推动不同生产工序在不同区域内重新调整布局。
产业链环节的空间布局特征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因此,国际性产业链在跨国公司的组织下,往往根据各价值环节对要素条件的不同偏好,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各环节的最佳区位,以充分利用各地的比较优势*李国平、卢明华:《北京高科技产业价值链区域分工研究》,《地理研究》2002年第3期。。比如,在PC机制造产业,CPU在美国英特尔公司生产,硅芯片在日本生产,主板在中国台湾地区生产,显示器在韩国生产,最后产品的组装则在中国大陆完成,并在中国香港销售。美国和日本是计算机的标准制定中心、研发中心,台湾是新产品和核心部件的生产中心,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则是零部件生产基地和部分整机的组装基地*邵春光:《中国如何应对全球IT产业链新变化—2002-2003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状况与发展趋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四、产业链重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产业链重构不仅是企业为获取竞争优势而采取的战略措施,它进一步优化了产业资源配置,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
(1)有助于提高地区产业竞争优势
产业链重构是产业链不同环节的经济收益在不同经济实体和地区之间分配的过程。1997至2002年间,跨国公司在欧洲共进行了11183项投资,其中总部、研发、物流和营销等高端环节投资5967项,其中有5451项投资在经济发达的欧盟15国,占高端环节投资的91.35%。在新加入欧盟的中东欧8国引进的1820项投资中,有1304项属于低附加值环节,占总投资额的71.6%*Defever, F., Functional “Fragmentation and the Location of Multinational Firms in the enlarged Europe,”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Vol.36, No.5,2006.。这种基于产业链重构的分散化投资,虽然难以改变中心-外围模式的产业控制与依附关系,但在客观上也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竞争优势。目前,参与到全球价值链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增加值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从1990年的20%增加到2000年的30%,今天已经超过了40%*资料来源于联合国《2013年世界投资报告》。。
(2)有助于改善和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实质上就是产业之间的分工和要素组合,表现为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的社会组合关系及产业体系的整体功能状态,产业分工结构、产业关联结构和产业组织结构等都是其具体表现*刘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跨国公司为了实现价值最大化,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从产业链条上分离出来,将许多有价值的创造性环节保留在发达国家和大都市区,而将产品制造等低端环节向外转移,促进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空间分离,生产性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加,发达国家和大都市区的产业结构日益轻型化,发达国家经济正在或已经步入了“服务经济时代”,目前发达国家普遍存在两个“70%”现象,即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的70%,生产性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比重的70%*转引自芮明杰:《产业发展与结构转型研究——基于价值链重构: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动态匹配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纽约、东京、伦敦等大都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非常高,成为全球经济组织高度集中的控制中心。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通过吸引跨国直接投资和外包等形式,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承接发达地区转移出的产品制造环节,形成了有一定竞争力的专业化制造业集群,增强了工业制造能力,增加了第二产业的比重,改善了自身产业结构。
(3)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产业链重构,特别是空间重构往往伴随着工序型产业区际转移,产业片段化、分散化、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加工贸易和中间产品贸易快速增长,全球约60%的贸易为中间品和服务贸易,这些中间品和服务在不同阶段被纳入供最终消费的产品和服务生产进程,其价值超过20万亿美元*资料来源于联合国《2013年世界投资报告》。。这其中,投入和产出的跨境贸易都在其子公司、合同伙伴以及正常供应商的网络中进行。由此带来的是区域经济联系日益增强,跨国界、跨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同效应日益显现。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被提到了议程上来,合理安排京、津、冀三地产业分工,特别是制造业分工,是优化京津冀产业合理布局,形成产业联动的重要路径。基于产业链重构的产业功能疏解与区际产业转移,对建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曹守新)
[中图分类号]F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6]05-0189-04
作者简介:王宏强,男,河南巩义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发展研究所博士后。
收稿日期:2016-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