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血γ-GT活性测定预测新生儿黄疸价值及茵栀黄口服液干预的临床研究

2016-05-31 03:09王彩芳邸菁华宋力艳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年8期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

王彩芳,海 冬,王 岩,张 菂,邸菁华,宋力艳

(开滦总医院,河北 唐山 063000)



脐血γ-GT活性测定预测新生儿黄疸价值及茵栀黄口服液干预的临床研究

王彩芳,海冬,王岩,张菂,邸菁华,宋力艳

(开滦总医院,河北 唐山 063000)

[摘要]目的探讨根据脐血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活性预测新生儿黄疸发生率的价值,并探讨茵栀黄口服液预防新生儿黄疸的效果。方法将204例足月新生儿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102例,抽取脐静脉血检测脐血γ-GT活性及总胆红素浓度。A组新生儿动态监测血清γ-GT活性及总胆红素浓度,在新生儿出生后7 d检测;将B组中脐血γ-GT测定值≥50 IU/L的71例分为研究组36例,对照组35例,研究组给予茵栀黄口服液干预,对照组不给予干预,在生后7 d再次采集股静脉血检测血清γ-GT活性及总胆红素浓度。结果A组中脐血γ-GT检测值≤50 IU/L,脐血总胆红素浓度≤30 μmol/L时,新生儿发生黄疸的概率最低,为12.5%,且新生儿黄疸发生率随着脐血γ-GT活性、总胆红素浓度的升高而升高;B组102例生后7 d检测时,研究组黄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脐血γ-GT活性与胆红素浓度指标可帮助评估高胆红素血症出现的可能性,对阳性预测的患儿采用中药茵栀黄口服液干预可显著降低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

[关键词]γ-谷氨酰转肽酶;新生儿黄疸;胆红素浓度;茵栀黄口服液

新生儿黄疸危害新生儿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的正常发育,是围生期新生儿常见病。当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浓度>50.0 μmol/L时,临床上可以出现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可诊断为新生儿黄疸,多数是新生儿期的暂时现象,即生理性黄疸,但也可以是某些疾病的一个表现,临床上根据血清胆红素浓度和临床症状做出诊断。新生儿黄疸占住院新生儿的20%~40%。血清中的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是一种由肝胆细胞分泌的膜结合酶,近年来被认为是检测新生儿黄疸血症的敏感指标,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γ-GT与新生儿黄疸具有一定的相关性[1]。目前,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主要措施是中药茵栀黄口服液,该药能清热、解毒、利湿、退黄[2]。笔者通过对脐血γ-GT活性与胆红素浓度进行相关性研究,并对脐血γ-GT活性偏高的新生儿进行早期干预,探讨脐血γ-GT活性对新生儿黄疸早期诊治的价值。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分娩的204例足月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新生儿母亲没有肝胆系统疾病,出生时新生儿无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患;出生时Apgar评分高于8分;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相关谈话记录。其中男116例,女88例;胎龄37~41(38.8±2.2)周;体质量2 485~4 021(3 899±12.7)g。随机将204例新生儿分为A组102例和B组102例。2组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所有新生儿在分娩后,立即采集脐静脉血2 mL(不包括溶血标本),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武汉深康医疗有限公司生产,型号:HITACHI7600-020)检测γ-GT及新生儿血胆红素浓度。A组新生儿生后第7天再次采集股静脉血动态监测血清γ-GT及胆红素浓度;B组将脐带血γ-GT≥50 IU/L的71例再随机分为研究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研究组新生儿出生后1 h开始,在护理人员指导下口服茵栀黄口服液(北京华润高科天然药物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11020607,主要成分为茵陈蒿提取物、栀子提取物、黄芩提取物和金银花提取物),每次3 mL,3次/d,共服用7 d;对照组不进行任何药物干预。研究组和对照组均于出生后7 d再次监测血清胆红素浓度,胆红素浓度超过60.0 μmol/L确定为临床黄疸。

1.3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输入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A组脐带血γ-GT、总胆红素浓度与黄疸发生率的分析随着脐带血γ-GT、总胆红素浓度检测值的升高,黄疸发生率升高,见表1。

表1 A组脐血γ-GT检测值、总胆红素浓度与

注:①vs②:2=2.49,P>0.05;①vs③:2=5.69,P<0.05;①vs④:2=19.05,P<0.05;②vs③:2=1.29,P>0.05;②vs④:2=10.76,P<0.05;③vs④:2=4.58,P<0.05。

2.2研究组和对照组黄疸发生率比较研究组发生黄疸3例(8.3%),对照组发生黄疸8例(22.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临床新生儿黄疸一般在出生后7 d就有表现,如果血液中总胆红素浓度超过50.0 μmol/L,则新生儿的皮肤、黏膜、巩膜等会异常黄染,并且新生儿会表现的容易躁动不安,体温也有上升趋势[3]。如果发生了核黄疸,患儿的神经和消化系统等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损害,所以,早期评估黄疸可能发生的客观指标,对及时采取措施、减轻新生儿黄疸导致的危害具有积极的意义[4-5]。目前,在很多有条件的医院已经进行动态监测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并及早治疗降低高胆红素造成的风险[6]。因此,通过找到客观、科学的预测胆红素发展趋势的早期指标,对说服家长正确关注新生儿胆红素血症并积极配合治疗非常重要。γ-GT广泛存在于身体各部位,特别是在肝细胞和毛细胆管微粒体中含量最高,由于其参与谷胱苷肽的代谢,可以作为黄疸发生的评估指标,常被用于诊断成人肝胆系统疾病。近年来,随着对新生儿黄疸血症研究的不断深入,γ-GT对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意义越来越被重视。龙卉等[7]研究提示,新生儿早期γ-GT水平与黄疸发生密切相关,如果出生后γ-GT水平升高,往往在2周内可监测到血清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升高,提示γ-GT水平可以预示新生儿肝胆代谢系统的完善程度,反映了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能力,其血清水平异常升高,就会随之发生胆红素代谢异常,造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为了更早期预测并减少高胆红素血症,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找到科学、客观的早期预测评估指标非常重要。目前常用的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胆红素浓度以及经皮胆红素测量仪监测胆红素浓度的变化,往往已经贻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8-9],在黄疸出现前进行治疗才能更好控制病情的发生,通过抽取脐带血测定γ-GT活性,则可以在黄疸出现前进行评估,能提前预测黄疸发生的危险性[10]。本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脐带血γ-GT、总胆红素浓度检测值的升高,黄疸发生率升高,所以脐带血γ-GT、总胆红素浓度测定是准确、无损伤、简便易行的预报新生儿黄疸的手段,常规在新生儿出生时检测脐带血γ-GT活性,指导新生儿科医师在患儿出现临床黄疸前,就采取预防性降低黄疸的治疗,这种未病先防比临床出现黄疸时再采取措施效果更好,真正做到了提前干预,早期治疗,预防了核黄疸的发生[11]。

中医认为新生儿黄疸符合祖国医学的“胎黄”范畴[12]。新生儿黄疸是母亲体内蕴藏的湿热传给了胎儿,或者在胎儿离开母体时,母儿均感染了外界的湿热邪毒,导致胎儿出生后体内积聚了湿热之邪毒,即《证治准绳》所说:“皆因乳母受湿热而传于胎儿也。”胎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运不健”,被传染湿热之邪后,疏泄功能不健全,导致毒气郁结脾胃,肝之气机不能正常代谢,湿热必然熏蒸肝胆,最终胆腑内汁外泄,溢于肌肤面目,形成临床黄疸表现。如果湿热郁结过重,即西医所说的未结合胆红素浓度太高,而新生儿血脑屏障不完善,则有可能损害新生儿脑细胞,造成核黄疸,严重者可引起脑瘫,甚至死亡。茵栀黄口服液由黄芩、栀子、茵陈蒿、金银花中提取,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作用,其组成以清热、利湿、退黄作用显著的茵陈蒿为君药,因栀子偏于清热利湿、具有较强泻火除烦功能,所以将栀子尊为臣药,再佐以苦寒较重的黄芩,加强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效果,而且将抗病毒、清热解毒作用的金银花共为佐使,诸药共同配伍,加强了清热利湿退热的作用,可有效减低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率[11]。现代药理学证实[13],茵栀黄口服液可以促进胆汁分泌,增加结合胆红素的生成,有效降低胆红素浓度,其疏肝利胆、解肌退黄的效果非常可靠。本研究中研究组患儿进行茵栀黄口服液的干预后,黄疸发生率明显降低。

综上所述,脐带血γ—GT活性在预防新生儿黄疸的发生中具有客观、科学的价值,如果能在新生儿出生时常规检测脐带血γ-GT活性,并根据检测结果给予临床早期干预,必然给可能发生黄疸的患儿带来益处,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刘义. 新生儿黄疸的胆红素与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相关性研究[J]. 广西医学杂志,2002,24(1):70

[2]栀黄口服液临床研究协作组. 茵栀黄口服液治疗足月儿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 中华儿科杂志,2011,49(9):452

[3]林小容,闻惠兰,张惠平,等. 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活性的测定在新生儿黄疸中的意义[J].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2010,7(19):15-17

[4]Benchimol EI,Waish CM,Ling SC. Early diagnosis of neonatal c-holestatic jaundice:test at 2 weeks[J]. Can Fam Physician,2009,55(12):1184-1192

[5]Petrova A,Mehta R,Birchwood G,et al. Management of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pediatricians’ practices and educational needs [J]. BMC Pediatr,2006,117(2):523-525

[6]Wennberg RP,Ahlfors CE,Bhutani VK,et al. Toward understanding kernicterus: a challenge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of jaundiced newborns[J]. Pediatrics,2006,117(2):526-527

[7]龙卉,衣京梅,李志斌,等. 新生儿早期γ-谷氨酰转移酶水平在新生儿黄疸诊疗中的意义[J]. 中国临床医生,2011,39(4):49

[8]刘俐. 我国新生儿黄疸诊治现状和面临的挑战[J].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9,24(4):198-202

[9]曹树军,王丹瑞,陈宝芬. 脐血胆红素增加预测新生儿黄疸的价值[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5,11(1):39-40

[10] 亓蓉,乔艳霞,刘桂兰,等. 脐血胆红素升高预测新生儿黄疸[J]. 中华妇产科杂志,1993,28(2):102

[11] 郑兴惠,汤正珍. 茵栀黄口服液预防388例新生儿黄疸效果观察[J]. 中国妇幼保健,2007,32(21):4617-4618

[12] 马加宝,陈凯. 临床新生儿学[M].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2003:213

[13] 喻娅婷,田静,周小琳,等. 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102例临床观察[J]. 中医药导报,2013,19(9):35-36

[收稿日期]2015-09-30

[中图分类号]R722.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8849(2016)08-0886-02

doi:10.3969/j.issn.1008-8849.2016.08.032

[通信作者]海冬,E-mail:1064317664@qq.com

猜你喜欢
新生儿黄疸
肠道益生菌联合黄疸茵陈颗粒
LED冷光源与常规蓝光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及副作用对比
中药退黄汤颗粒剂与传统饮片的临床疗效比较分析
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剂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观察
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
新生儿黄疸血清总胆汁酸和胆红素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分析
新生儿黄疸应用药物联合短u,3多次蓝光治疗的临床观察
预防新生儿黄疸并发胆红素脑病的护理措施探究
探讨短时多次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黄疸治疗的效果分析
布拉氏酵母菌联合茵栀黄口服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