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毅
[摘要]目的研究肠道益生菌联合黄疸茵陈颗粒对新生儿黄疸患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两年内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新生儿黄疸患儿共98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将所有患儿分为联用组和对照组。其中联用组肠道益生菌和黄疸茵陈颗粒联用,对照组单用黄疸茵陈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疗效、治疗前后的血清胆红素水平、退黄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联用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1.8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9.39%;联用组患儿在治疗后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退黄时间也明显小于对照组的7.6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用组患儿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16%,对照组为6.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道益生菌联合黄疸茵陈颗粒对新生儿黄疸患儿的疗效较好,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能够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肠道益生菌;黄疸茵陈颗粒;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的胆红素水平升高,>85μmol/L,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和巩膜黄疸。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2~3d出现黄疸,首先表现为面部皮肤发黄,一周左右即可消退。早产儿可以延迟到第3周消退;病理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24h内出现。足月新生儿在两周、早产儿在3~4周之后黄疸仍然持续不退,且常伴有体温不升、呕吐、嗜睡、拒奶、腹泻等。新生儿黄疸需要及时进行控制,否则病情发展导致胆红素持续升高,会对新生儿尚未发育完善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害,甚至致死。我院将肠道益生菌和黄疸茵陈颗粒联用治疗新生儿黄疸患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其疗效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新生儿黄疸患儿共98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将所有患儿分为联用组和对照组。其中联用组共有患儿49例,男25例,女24例,日龄(7.9±2.6)d,胎龄(37.9±3.9)周,肠道益生菌和黄疸茵陈颗粒联用;对照组共有患儿49例,男27例,女22例,日龄(8.2±3.1)d,胎龄(38.4±4.2)周,对照组单用黄疸茵陈颗粒治疗。两组患儿在性别、日龄以及胎龄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儿入选标准:(1)经皮肤黄疸测试仪测定,胆红素值>12.9mg/dL;(2)血清胆红素>85μmol/L,符合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标准;(3)家长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4)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通过。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行常规治疗,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保暖以及改善缺氧等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药方案:冲服黄疸茵陈颗粒(甘肃岷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Z62021262),一次7g,一日3次。联用组用药方案: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口服肠道益生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S20020037),一次0.5g,一日3次。两组患儿连续服药5d,治疗后对疗效进行观察对比。
1.3观察指标
(1)疗效判定:患儿症状全部消失,皮肤黏膜红润,经皮胆红素≤6mg/dL为痊愈;患儿症状基本消失,皮肤黏膜黄疸明显改善,经皮胆红素6~10mg/dL为有效;患儿症状无明显变化,经皮胆红素仍>12.9mg/dL为无效;(2)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并记录退黄时间;(3)记录两组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数据以(x±s)表示,实施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治疗疗效比较
联用组患儿痊愈率为46.94%,有效率为44.90%,总有效率为91.8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9.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及退黄时间比较
两组患儿在治疗前的血清胆红素水平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用组患儿在治疗后血清胆红素水平为1 12.2μ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7.9μmol/L,且退黄时间为5.0d,也明显小于对照组的7.6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儿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联用组患儿出现发热1例、腹泻2例、出现皮疹1例;对照组患儿出现腹泻1例、出现皮疹2例。联用组患儿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16%,对照组为6.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有相关研究显示,新生儿黄疸在早产儿中的发病率较高,而足月儿发生黄疸的概率也为50%左右。病情较轻者呈浅黄色,仅局限于面部颈部,巩膜黄染2~3d即可消退,皮肤颜色5~6d即可恢复正常;严重者全身出现黄染,甚至包括脑脊液和呕吐物,持续1周时间以上,早产患儿甚至可以持续4周。新生儿肺炎、败血症、新生儿溶血病以及母乳性黄疸均有可能造成新生儿黄疸,对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有严重影响,严重者甚至导致智力障碍。因此采取有效的药物治疗非常重要。
本研究通过两组患儿治疗疗效对比发现,联用组患儿痊愈率为46.94%,有效率为44.90%,总有效率为91.84%,明显大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9.39%,光照疗法是临床上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常用疗法,虽然有一定的成效,但是会给患儿的皮肤带来损伤,导致一系列诸如皮疹、发热和腹泻等的不良反应。所以患儿的家属一般不愿意采用蓝光照射。本研究显示,通过有效的药物治疗也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黄疸茵陈颗粒主要包括茵陈、黄芩、大黄、甘草,茵陈退黄保肝,大黄泻火攻滞,甘草清热解毒,黄芩抗炎利尿。能够有效促进胆红素的代谢和肠蠕动,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肠道益生菌能够改善新生儿肠道内的无菌环境,刺激肠蠕动,促进胆红素转变为氧化产物和尿胆并随粪便排出。另外,肠道益生菌降低了肠腔pH值和β-葡萄糖醛肝酶水平,有效减少了胆红素肠肝循环。
另通过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及退黄时间对比可以发现,联用组患儿在治疗后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退黄时间也明显小于对照组。符合陈小娟等的报道。这进一步说明肠道益生菌和黄疸茵陈颗粒联用对新生儿黄疸患儿的疗效更佳,患儿症状能够得到快速有效的缓解。对两组患儿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联用组患儿出现发热1例、腹泻2例、皮疹1例;对照组患儿出现腹泻1例、皮疹2例。胆红素随胆汁排泄后,结合胆红素水解为未结合胆红素被肠道重吸收,肠道菌群使胆红素分解为尿胆素原,使胆红素的肠肝循环显著减少,但新生儿出生时肠道内缺乏细菌,不能将结合胆红素还原成尿胆素原类化合物随粪便或经肾脏排除,增加了胆红素的重吸收。两种药物联用的患儿,在肠道益生菌的作用下,肠道内双歧杆菌显著增加。帮助建立了正常的菌群,减少了胆红素的肠肝循环,从而达到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目的。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基本相同,说明肠道益生菌和黄疸茵陈颗粒联用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由于新生儿的个体差异性以及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的不成熟,导致新生儿对药物的耐受能力不同。本研究中的患儿在治疗期间产生的不良反应均在停药后停止,且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在正常范围内。此外,在Nussenzveig等的报道中也能找到相同结论。
综上所述,肠道益生菌联合黄疸茵陈颗粒对新生儿黄疸患儿的疗效较好,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能够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