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溪之摩崖石刻

2016-05-30 15:25刘超武
辽河 2016年1期
关键词:摩崖中兴石刻

刘超武

潇湘自古就有贬谪流放者的身影,青山绿水间托付着太多的苦情。汨罗江畔,屈原憔悴而哀伤,悲愤而绝望,“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江水滔滔,怎么就托不起他消瘦飘然的身影?白雪皑皑的永州,黯然孑立的柳宗元正在孤伤地写着《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又有多少人读懂了绝句中诗人那“千万孤独”的凄苦心境?要说苦,再苦也苦不过欢兜。尧曾将欢兜流放于崇山。欢兜带着他的部族自丹水起,跨长江,入洞庭,逆澧水,浩浩荡荡迁往湘西的崇山。一路上历经千辛万苦,还要挣扎着奔命于尧舜军队的重重追杀,几度陷入灭绝之境。仅仅只为能生存下去,他们勇敢前进……

潇湘却因此而感到庆幸,因为它的文化因此初显独特而丰盈。粽子、龙舟捧出“端午节”,《永州八记》及其它篇章构建了散文领域的最高境界,崇山成了沅澧流域巫傩文化的发祥地……僻荒之地开始变得热闹,蛮荒之地有了自己的文明。最有幸的莫过于祁阳的浯溪,不知该是怎样的机缘方能有这般完美的成全?

去浯溪是在四月下旬,小雨后的阳光让这里显得更加明丽。然而这青青修竹,幽幽花径,浓浓绿荫,啭啭鸟鸣,全都留不住游人的脚步。谁都知道,只有前面的摩崖石刻才能将所有的目光聚焦。而眼前这个集诗文、书法、石刻于一体的宏大的露天碑林,都与一个人有关,他就是唐朝的元结。

元结,河南鲁山人,生于唐玄宗开元七年,古文运动“有力的先行者”。他性格自由放旷,漫交朋友,雅好山水,34岁才举进士第。两年后(755年)发生“安史之乱”,他率邻里一起逃难。自己先后隐居河南、湖北、江西,著书行文,自号“浪士”、“聱叟”,世人称之为“漫郎”。759年,由国子司业苏源明推荐,为肃宗启用。上元元年(760)史思明南犯时,元结凭着过人的谋略和胆识屡建功业。上元二年(761)“安史之乱”基本结束,元结有感而发,作《大唐中兴颂》。虽说是“颂”,内容却不一味谀颂,而是有颂有讥。全颂不饰词藻,不用典故,用韵自由,堪称文学革新的典范之作。

也许是受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影响,许多文人不管他怎样豁达豪情,怎样忧国忧民,似乎都潜意识地带着退隐之心。写过“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的李白一生都与山水相融,不断地寻仙问道,仿佛随时都可隐去;苏轼既歌“大江东去”,也吟“老夫聊发少年狂”,更是时时念叨着“不如归去”。元结也不例外,从他的别号中就能看出他的退隐之心。他们似乎一生都在寻找,寻找一个安静的自然与安静的自我,那才是心灵真正的归宿。元结有幸找到了浯溪,浯溪更有幸与元结结缘。

元结到浯溪其实也有些偶然。大历二年(767年),时任道州刺史的元结从潭州都督府返道州,船过祁阳时阻水,船不能行,只好登岸暂寓,却不禁被眼前这块无名小境吸引住了。它幽静雅致,玲珑秀美,且多有奇观异趣。尤其是这里的摩崖山石,可磨可刻,奇巧无比。也许只这么对望一眼,元结就已知这应是自己苦苦寻觅的心的归宿了。这就是缘吧,而缘这东西又有谁能说得清呢?

我忽然觉得有些迷糊了,恍惚间似乎看见了一千多年前的元结正在这里指指点点、念念叨叨:“此乃吾之水,此乃吾之山,此乃吾之家也。”元结开始造字命名了。这条北汇于湘江的无名小溪就叫浯溪吧,那高大的平顶山石就叫峿台,筑个亭子就叫广廎吧。这还不够,得向世人具体地说明一下,于是又撰写了《浯溪铭》、《峿台铭》与《广廎铭》,再邀上自己的好友季康、瞿令问与袁兹,分别以玉箸篆、悬针篆与钟鼎篆将“三铭”刻于石上,后人称之为“三吾”。三块碑刻交相辉映,各具特色。特别是《广廎铭》,因为袁兹当时为唐朝宰相,而别处不曾见过其篆文,唯此处独有,故尤为珍贵。

元结将家人也安置在了浯溪。从此,心中有了浯溪,就有了家的牵挂,这样他更盼望着早日归隐了。“零陵郡北湘水东,浯溪形胜满湘中。溪口石颠堪自逸,谁能相伴作渔翁?”闲暇时,亦或在这钓台石上垂纶,一竿远曳,钓山钓水钓风光,钓出满溪竹鱼香;亦或小坐于“石韵金音”旁,以小石扣出绝尘清音,引得满山鸟儿竞相和唱;亦或端坐峿山,面临湘江,抚琴一曲,悠悠琴音带着世俗、功利与愁怅,随那浩浩湘水一同流向天际,无踪无影。最惬意的莫过于在峿台上凿一窊尊,可储斗酒,与友人环坐,迎风而歌,对月而饮。酣醉之时,可见湘夫人凌波而来,袅袅娉娉?这友人当中,绝不能缺了这样一位老者,他精神矍铄,气度非凡。他就是人称鲁公的颜真卿。

颜真卿来浯溪是大历六年(771)。他与元结同是平叛安史之乱的功臣,加之性情相投,早已惺惺相惜,成了忘年之交。这次应元结之邀,63岁的鲁公在卸任江西抚州刺史时特地绕道来浯溪,为圆两人一个共同的梦想。元结拿出了十年前写下的《大唐中兴颂》,颜真卿有感于文中的浩然正气和慷慨陈辞,一时下笔激昂,气势磅礴。曾有文字这样描述他当时的情形:“竦身霄中,握如椽笔,撼天文,呼帝座,以杀贼之余愤,快书颂文,浩然一往,气塞天地”。全文直行自左至右书写,起笔用隶,行笔用篆,运笔流动而刚健,点画秀丽而圆润,结构大方而严谨,气势质朴而雄强,宛如一曲刚劲有力的正气之歌,这一巅峰之作为后人称之为“宇宙杰作”。元结欣喜若狂,选临江矗立、如斧削成而无需打磨的天然摩崖而刻之。这块《大唐中兴颂》的摩崖石刻以其文奇、字奇、石奇而被称为“摩崖三绝”。

一年后,元结病故。十四年后,鲁公遇害。镌刻在摩崖峭石上的《大唐中兴颂》却似一株凝结着友谊和正气的梧桐,吸引着四面八方的金凤,浯溪迎来了一代又一代倾慕先贤的文人学士。

你看,书画奇绝的米芾来了。他见石而拜,刻下了《浯溪诗》。“湖羯自干纪,唐纲竟不维。可怜德业浅,有愧此碑词”。清杨翰评价“若此刻之端、严、圆、劲,不多见也。”

风雨中,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来了。“春风吹船著浯溪,扶藜上读中兴碑,平生半世看墨本,摩莎石刻鬓成丝”。“三日徘徊崖次”后,在中兴碑右侧留下了长长的《书摩崖碑后有序》。后人评价黄刻运笔圆劲苍老,古茂清遒,深得兰亭风韵。

大雨中,清书法家何绍基来了。他曾十次来浯溪,两次手拓中兴碑。这次作《题摩崖中兴颂碑诗并跋》也刚好63岁,与鲁公当年同龄。他用颜体行楷刻在黄庭坚碑右侧,世推为“颜后第一”。

依旧是大雨中,清著名书法家、金石学家吴大徵撑着伞来了。“两碑读罢一概叹,苍崖日暮啼猿悲”。感慨之余,也作长诗刻于何碑右侧。余兴未已,又刻下了“浯溪新三铭”。

浯溪何幸,能让这一代代书法宗师的真迹如此整齐地罗列?何况还有其他不计其数的文人墨客到此吟诗铭刻,致使浯溪满山皆字,无石不诗,楷、行、草、隶、篆五体皆全。更有奇趣怪异者,让人揣摩百思。

宋代永州通判柳应辰就故意留下一个形似“夬”字,直径为2.7米的大石刻。“夬”原本是《易经》中的一个卦,意为“以刚克柔”,就是以正气压邪气。而这个石刻外形奇特,似字非字,似符非符,且中间留有矿物质氧化后的暗红色,好似血迹,因而人们就干脆叫它“镇妖符”。湘水浩浩,千帆飘过,舟子无不泊船上岸膜拜,以求平安。一时有关浯溪的种种传说越来越多,或神或鬼,或仙或妖。至今日,那离奇动听的故事就是请那江边的渔翁,怕也能讲上三天三夜吧。

猜你喜欢
摩崖中兴石刻
光武中兴
中外石刻大不同
西狭颂摩崖石刻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摩崖石刻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
“南行唐北界”摩崖石刻考察图辑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绝句《题〈清廉〉石刻》获奖感言
北京爱华中兴纸业:夹缝中求生存
西古光通中兴而立:下一个30年使命万类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