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星军
【摘要】数学教育活动中,“解题”是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本文围绕数学例题的设计与教学,谈谈如何通过例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例题;数学思维;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活动中,“解题”是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无论是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还是数学方法的掌握,还是学生思维能力和问题的培养,都必须通过“解题”.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思维是一个复杂的构成,包含了兴趣、动机、意向等,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动机,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自始至终注意的问题.而数学习题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有一定水平的目的性、方向性、确定性和辨别性,从而成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重要工具.数学例题是贯穿于整个数学课堂教学的始终的关键,而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除了公共基础课,还有各种专业课,专业课在够用、实用的教学观念的指导下,可能更注重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而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数学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工具,在数学课堂中如何运用恰当的例题,唤醒学生的思维是职业类学校数学老师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情境性例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
在我们的很多的例题中,常见“无情境”的例题,没有问题情境,就不可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会造成世俗偏见,认为数学是枯燥而贫乏的.其实,正是将现实世界进行数学模式化,才敲开了现代数据处理方法的大门,才能迎来如今的大数据时代.
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的思维更好的受到启发,必须认真地构建思维的细胞——概念.要掌握数学知识,必须从掌握有关概念开始.
概念是导出有关定理和法则的出发点,重要性不言而喻,鉴于此,比如在我校内地西藏中职班开设《生活中的不等式》这一节课中,为引出不等式的概念,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如下例题.
①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苏州穹窿山海拔341.7米.
②拉萨今天的最低气温是-2℃,最高气温是14℃,那么今天一天中的任意一个时刻的气温t℃,上述式子的共同特征归纳出了不等式的概念.
结合生活实例抽象出数学模型,对其既作出通俗的解释,又作出本质的揭示,阐明条件与结论的逻辑联系,加深正确理解.
在定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揭示定理的提出、发现、抽象、概括的过程,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它本身的价值.
二、变式性例题,培养思维的创新性
数学家波利亚指出,掌握数学就意味着解题.题海无涯,解题不能盲目.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巧妙地设计和整合例题,从而提高解决一类问题的效率,是每个数学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一题多变的形式,可以改变孤立地思考问题,使思维向广阔的方向联想,到达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目的.
从一个题目入手,通过不断变换题目的条件和结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举一反三,层层深化的做法对于开阔学生解题思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以及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是大有益处的.
例如,在《不等式》这节课中,对于用作差法比较大小的应用,设计例题:
已知x是实数,比较2x-1与5+2x的大小;这个问题是作差法比较大小的基础题,学生理解后基本可以自己作出来.
变式1:已知x是实数,比较x2-x+1与1-x的大小;
变式2:已知x是实数,比较3x+1与2x+1的大小.
通过两次变题,学生能够自己总结出当差式中含有字母时,有时需要根据字母的取值范围进行分类讨论.
在進行变式练习时,应注意练习的层次.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使学生在解题时能达到异中求同,同中存异,沟通相关知识的联系,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这类例题在教学实例中非常多,
三、探究性例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任何教学内容都是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的,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景变化的刺激.因为“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因此在《生活中的不等式》这节课的问题解决中,设计了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门票问题:某公园的票价是:每张30元,15人以上(含15人)的团体票八折优惠.当人数不足15人时,对于以下情况怎样购票省钱?
(1)人数为10人;(2)人数为12人;(3)人数为14人;(4)试问人数x满足什么条件时,团体票省钱?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通过对实例的探究,从具体的数据入手,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猜想,在开展探究和得出结论的过程中,不断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体系和价值体验.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种种不同的实例,训练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多渠道地思考问题,让学生多探讨,多争论,能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完备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