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廷泳
【关键词】 语文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1—0074—01
所谓探究,就是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长期以来,学生总是被动地坐等知识,重知识记忆而而轻问题思考,习惯于听老师讲解,习惯于背诵书本知识,忽略了语文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利用教材开展探究式预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开展探究式预习,也就是让学生在预习中自由组成小组,自主选择一些开放性的探究题目,先自行展开研讨。如:(1)读完这篇课文后,你的第一印象或感受是什么?(2)从文中你体验到了什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有益启示?(3)你认为这部作品的文字有什么特点?作品中哪些语言富有表现力?(4)你觉得这部作品在写作思路上有什么特点?这部作品表达上的技巧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发?(5)你生活中是否接触过类似主题,如果让你来写这个主题,你会怎么写?这样的课前探究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而且很好地拓展了认识,充分地挖掘了课程资源。
培养学生的智能,要着重考虑怎样传授知识和技能。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所以探究预习,不仅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且激发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在预习中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由此而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教材开展探究式预习,让学生先自主探究一段时间后,再到课堂上开展集体探究和交流。
二、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
课堂是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融洽的课堂气氛是探究教学的重要条件,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独立地探索、大胆地发表见解,并在这个基础上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 所以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学习氛围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师生之间只有建立在平等、信任、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师生关系才能融洽。才能让学生心情舒畅地投入课堂,勤于探索、思考、创造。它像一根彩带拉近了师生间心理的距离,因此,教师要恰如其分地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鼓励不同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合作探究活动中来,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2.创造良好的讨论气氛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讨论就尤为重要了。语文教师可以将班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每个组,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交流意见,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课文的语言具有模糊性,对课文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因此,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学生针对那些模糊点进行讨论,甚至进行辩论,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性意识。如,教学《白杨礼赞》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篇课文你认为不理解的地方,然后,针对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白杨树象征了什么?有什么特点?还有其他的见解吗?”让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通过合作探究学习,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还发挥了群体优势。
三、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的内容,激发其自主探究的兴趣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发现学习。在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如:在教学《沁园春·雪》这篇课文时,每位同学的兴趣着眼点均不同,有的同学喜欢朗读,就让他去探究课文该怎么读,怎样才能读出情,读出神;有的同学喜欢抓重点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思,就让他去探究这篇课文中哪些句子含义深刻,该怎么理解;有的同学不明白课文某些意境,就让他带着疑问去找答案……。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自主选择读书的内容与方式。以往教学过程中读书的内容与方式往往是由教师指定完成的,这是一种被动的读书活动,应该把读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