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视野中的生态学”在线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

2016-05-30 11:58:27包国章金祥雷刘南丁雪梅
中国大学教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生态学探索实践

包国章 金祥雷 刘南 丁雪梅

摘要:基于“人文视野中的生态学”课程,分别从教与学两方面论述了在线课程教学在生态学通识课教学上的优势,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知识点拆分、慕课平台及教学管理几个角度分析了影响在线课程教学质量的因素,就如何选择在线课程教学模式以及围绕教育理念转变、学分认证和慕课选修的困境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生态学;人文视野;在线课程教学;实践;探索

自2012年以来,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课程迅猛发展,在高等、中等乃至初等教育中风生水起,正在迅速改变着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以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线课程教学作为对传统教学的重要补充,在教育上实现了传统教学难以实现的开放、自由、平等和高效。由哈佛、耶鲁、麻省理工学院等200多所高等教育机构和相关教育组织组成的国际开放课件联盟OCWC共提供了超过20种语言环境下的14000门免费课程,降低了高等教育的门槛和课程教学的樊篱。从生态学学科角度看,“生态”一词早已脱离了生态学单一学科的束缚,脱颖而出,形成了一种生态文化,生态学已经深深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源于交叉学科的生态学与基于联通主义(Connectivism)的在线课程教学理念恰好珠联璧合,生态学对“关系”的研究与联通主义对网络学习的侧重异曲同工,采用线上教学讲授生态学可谓善莫大焉。

一、生态学通识课在线课程教学的优势

1.“教”的效率出现质的飞跃

从教学规模上看,传统课堂一般不会超过400人,而在线教学则不受教室空间的限制,选课人数几乎没有上限。截至2013年7月,Coursera的注册人数超过400万,Udacity的注册人数超过100万,edX的注册人数超过90万。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年前的“有教无类”的远大教育理想,在今日的慕课时代得到了真正的体现。自上线伊始的2014年秋季学期,到正在运行的2015年秋季学期,吉林大学生态学通识课“人文视野中的生态学”线上教学选课人数已经接近3万人,其中,公益平台和商业平台选课人数各半(见表1)。

从教学管理上看,由于任课教师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平台掌控学习进度及师生互动状况,对学生的整体及个体学习情况都一目了然,同时,通过网络后台大数据的信息获得和讨论区学生的即时反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更换课程资源,因而和传统教学相比,在线教学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管理效率。

2.“学”的自由得到空前解放

“学”的自由首先体现在学习的空间自由。在网络时代,大学越来越开放,大学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学生可以不用身在教室学习。“学”的自由还体现在时间自由。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极大地解放了固定时间对学习的束缚,尤其是课程微课化以后,进一步方便了学生可以随时利用“边角料”时间进行在线学习。“人文视野中的生态学”从最初的公开课逐渐转变为慕课,课程讲数由原来的6讲变为44讲,每讲的时长由公开课的半个小时左右减少为8分钟左右。微课化的慕课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时间随时随地安排调整学习进度,在学习上有更大的自由。

3.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在线课程教学实现了教育由“教”向“习”的转变。从汉字的字义上看,“教”的甲骨文本意是教师用教鞭抽打学生,而“习”则是鸟儿扇动翅膀尝试飞翔。这两个字非常形象地反映了两种教育理念,“教”更侧重于填鸭式的被动学习,而“习”则更注重素质教育的主动学习。传统教育体现为以学校为中心为主导,学生跟着学校走而在线教育则体现为学校以学生为中心为主导,因学生的需求而不断调整,学生有更大的学习主动性。在网络时代,学习是一种将不同专业节点或信息源联通的过程。为促进持续学习,培养发现不同领域、理念与概念之间联系的能力至关重要,知识的流通是所有联通主义学习活动的最终目的。网络时代的联通主义学习理念应运而生。联通主义认为,传统的静态、分类与层级化的知识发展到网络时代已变成动态的、网络化的知识流。相应地,学习也主要是在动态链接的知识网络中形成知识节点的过程。

由于在线教学模式下师生很少能够面对面,因此在线教学的课堂互动往往成为在线教学的诟病。但“人文视野中的生态学”的线上教学结果表明,只要对在线课堂进行有效管理,在线教学会明显促进师生及生生互动。事实上,无论是大型公播课(MOOC)、小型封闭课程(SPOC),还是大型封闭课程(MPOC),线上课堂学生的互动次数均高于传统课堂,是传统课堂的3~7倍(见下图)。

不同课堂类别“人文视野中的生态学”选学人数及人均互动次数分布图(根据2014-2015年部分数据统计)

二、影响在线课程教学质量的因素

1.教育理念

有效推行在线课程教学的前提是教育者需要有互联网精神,而这种互联网精神不仅体现在任课教师层面,更应该体现在国家和学校层面。目前在我国,在线课程教学难以开展的制约因素很多,包括国外的优秀慕课引进不够、著名高校只愿意供课而不愿意选课、选课的学校多数为教学资源较差的地方院校等。这些做法与开放、自由、平等的互联网理念差距较大。此外,学分认证也是阻碍在线课程教学迅速普及的另一个壁垒,我国亟待建立高校的在线课程教学学分认证体系。以学校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念在互联网时代需变成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方法都要有革命性的改变,并且基于在线学生的要求做出及时的反馈和调整,否则,在线教学带来的教育革命只是换汤不换药。

2.教学方法

在线课程教学的最大优势在于依托信息技术的支持,而多媒体教学与信息技术相辅相成,在线课程教学模式下多媒体技术比传统课堂更加广泛而且灵活高效。在一年多的教学实践中,包括PPT、视频、电子作业及测试、超级链接乃至与教师的同步视频互动在生态学慕课教学里都有广泛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在本课的慕课平台讨论区里,每学期有几千条学生的问题、观点及意见反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一直热热闹闹,这是传统课堂根本无法企及的。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人文视野中的生态学”在部分课程中采取了见面课授课形式,每学期通过直播间和全国不同高校学生进行同步视频互动及专题报告,学生可以在直播现场提问或进行校际沟通。学生们通过做PPT报告及教师点评进一步加深了对线上课件的理解,同时锻炼了学生自身的表达和组织能力。

3.知识点拆分

与实体课堂及视频公开课以“节”为知识传授单位不同,慕课是以“知识点”为传授单位,一个知识点就是一讲,因而知识点的拆分是慕课制作的基础及前提,直接影响着慕课教学效果。多数学者主张每个知识点的时长不宜超过10分钟,本课每讲时长介于2分21秒到14分30秒之间(部分章节知识点时长见表2)。

4.慕课平台及教学管理

技术对教育的最大作用应该是让学生沉浸于一种技术支撑的环境,利用技术却感觉不到技术的存在,从而专注于“学习”而非“技术”本身。然而,在我国现有环境下,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软硬件水平往往是制约线上教学成功与否的前提条件。其中网速是制约在线教学的瓶颈,学生经常抱怨看慕课视频时网速太慢。以本课为例,目前除了上海等部分地区网速相对较快外,我国多数地区网速过慢,不足以支持本课视频课件的流畅播放,制约了在线教学的顺利发展。在软件管理上,目前各大慕课平台在课程运行提醒、教学进度督促、讨论区组织以及后台大数据管理上都各有千秋。后台大数据管理为教师及教学监管部门提供了非常客观的海量动态数据,这些数据能够准确地反映所有学生的学习状况,有助于教师及管理部门做出快速反应和调整。

基于信息技术的慕课在日常教学管理上比传统课堂有显著的优势。例如,作为平台一方,中国大学MOOC平台都会定期提醒授课教师进行单元成绩审核;而作为教师一方,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保证学习的连贯性,每周本课都会通过平台向所有学员发送一封下一单元学习预告的提醒邮件,并通过平台公告及平台邮件将授课教师近期参加的学术会议的学术动向学员发布。

三、如何选择在线课程教学模式

1.公播课还是私播课

作为公播课的MOOC,其特点是规模大、免费、只有线上、协同效果好,但由于是免费资源而难以深耕细作,学生的知识基础也参差不齐,对个体的关注不够、通过率低。作为私播课的SPOC,其特点是规模小、易于管理、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师针对性强、对个体的关注多,能够赋予学生更加完整和深入的学习体验,教学效果显著,通过率高,但牵扯精力多,拿学分比较辛苦。笔者同时在吉林大学及商业化慕课网站开设的生态学SPOC经验证明,SPOC既推广了吉大的特色课程,也促进了大学校内的教学改革,提高了校内教学质量。SPOC更适合针对校园内的大学生和在线学生两类学习者进行设置。

2.线上还是线下

由于单一的线上课程没有师生见面这一环节,因此存在缺乏师生面对面沟通的弊病。鉴于此,笔者所在的吉林大学推出了生态学通识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即以线上教学为主、线下见面课为辅的教学模式。见面课以教师专题报告为主,配合学生报告及师生现场互动。线上教学只是传统课堂的一个有效补充,教学最终还要回归课堂。

3.商业化还是公益化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幕课正在走向商业化,已经渐失MOOC的初衷。“MOOC教父”塞巴斯蒂安·史朗(Sebastian Thrun,Udacity的创始人)从原来的纯公益正向商业化转变,他认为:“我能够很自信地向用户收费,因为他们的钱花在这上面比免费上课然后一周后辍学要好。”以“人文视野中的生态学”为例,这门课商业化和公益化兼有,在商业化平台,按照商业合同运转,要求严格,精益求精;在公益化平台,以公益普及为目的,教师有更多的自由掌控。

四、在线课程教学的问题及思考

1.教育理念需要转变

首先,要理顺在线课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推行在线课程教学绝非是要完全取代传统课堂教学,而是对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其次,在线课程教学也绝不是远程教学的翻版,在教学手段、互动模式、教学效果上和十几年前的远程教学不可同日而语。这就像今天的智能手机和几十年前的“大哥大”相比一样,其性质和内涵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此外,我们应该迅速适应在线课程教学的运作规则,而不是将在线课程教学理解成或实践成传统课堂教学的线上翻版。以本课为例,在授课初期,有的学生就尖锐地指出:“讲课的时候总是感觉还是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有点太注重条理而少了拉近与电脑前学习者的距离。我在MOOC上进行学习已经半年了,看过好多平台上的课程,有些课程,尤其是国内的课程,只是把上课的视频录下来,传到网上而己,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MOOC,还不如叫它公开课呢。”

2.证书及学分认证问题

自2014年秋季开设慕课以来,本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等公益慕课平台已经向结业的几百名学员颁发了课程结业证书。选课及学分制是现代大学教育的主要模式,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除了结业证书,学员更关心的是学分认证,而目前我国只有少数高校签订了校际间慕课的学分认证,这无疑不利于鼓励学生们的选课热情。目前,笔者只有在校内SPOC平台及在校外少数MPOC平台有学分认证,近4000名学生获得了学分,在我国的公益慕课平台,例如中国大学MOOC,公益性MOOC课程尚未有学分认证。随着教育部从2015年开始着手推动高校的学分认证,相信学分认证在高校会被逐步接受并普及。

3.习题及考试

做实在线课程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做好习题及考试的有效测评,而这恰恰是慕课出现以来一直饱受诟病的环节。笔者从一年多的慕课教学实践中感受到,客观题尤其是判断题更适合慕课教学模式,而主观题则由于选课学生人数过多、生生互评评分标准难以做到公正公允而被逐渐移出慕课试题。对于SPOC,由于人数较少,习题考试模式与传统课堂差异并不大,不存在习题及考试上的难题。但对于MOOC而言,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应尽量减少主观题的比重,用于生生互评的主观题的设计要遵循操作容易、争议较少的原则。在未来在线课程教学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建立高效及公平的慕课习题及考试测评系统将会是决定慕课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4.如何解决学生畏惧慕课的心理

由于线上教学要求学生必须保证一定量的线上作业和线上互动,而这些作业和互动在传统的通识课课堂很少出现,所以容易让早已习惯于传统课堂教学的学生产生畏惧感,担心慕课课程门槛高难以通过。2014年,作为吉林大学首批线上课程的“人文视野中的生态学”,其选学人数不但没有显著增加,反而有所下降。因此,如何从本科生整体教学理念出发,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指导思想及教学模式,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整体而不是个别课程改革,让学生接受并喜爱在线课程教学,应该是大多数混合式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责任编辑:余大品]

猜你喜欢
生态学探索实践
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儿园环境创设探析
辽西地区油松造林的生态学探讨
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和谐警民关系对策研究
青年时代(2016年27期)2016-12-08 22:20:00
生态化高职英语翻转课堂模式设计研究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7:06:18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00:23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14:30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8:01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50:54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