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夏 任戬
摘要: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生态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以“有机性”“交互性”“生长性”为特征,建立了以形态体系为中心的艺术设计的学科基础系列课程,在“生态教学体系”的引领下,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复合型、外向型和知识创新型的高端艺术设计人才。
关键词:课程改革;实验班;创新创业
2009年以来,大连工业大学创设了艺术设计生态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校立足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特色,坚持以课程改革为先导,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以“厚基础、宽口径、重创新、强能力”为根本,以艺术设计生态教学体系为基础和依托,在艺术教育的基础知识层面和创意创新的专业技能层面,开展具有生长性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
一、针对传统教学定式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进行改革与探索
学校所处地理区域属东北老工业基地,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需要为所属区域的文化繁荣不断培养和输送复合型的艺术设计人才。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必须具有宽阔的知识基础和强烈的学科意识,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能力。通过新的课程体系的形成与应用,让学生对共同的艺术设计学科基础内容及方法学习与了解,深刻理解和掌握艺术设计的根本方法,进而转变以往单纯的为设计而设计的观念。
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落脚于全面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学科基础课程教学来实现。完备的教学计划为教学开展提供保障,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专业能力培养的核心结构,优秀的具体课程设置是能力培养的基本支撑。课程设置形成了生长结构的课程体系、块条穿插的有机组合开课、能力贯穿的滚动训练安排等优化设置课程的思考。
艺术设计学院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建立了以“形态学”为基础的课程体系树。以“形态学”体系树为基础,搭建门类齐全的学科专业教学,各专业在体系树上“生长”本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各专业课程间又相互交叉,互相支撑,形成优势互补和各类教学互动的教学模式,推动各专业良性发展。
二、在生态教学体系指导下进行“智业创新人才工程实验班”建设
在前期实验区工作基础上,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艺术设计生态教学体系作为学科基础的保障下,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在发展比较成熟的艺术设计专业平行班中,建设“智业创新人才工程实验班”,构建系统完整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以点带面,深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改革。
针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制订具体方案进行人才选拔考试组建实验班。“智业创新人才工程实验班”分为“工业设计实验班”“服装设计实验班”两个班,针对设计专业中优秀或有特长的学生实行因材施教,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其内在潜力,使其个人学业与未来职业规划能够有机结合。在“实验班”试点的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教改方法和模式,并将好的经验进行推广,使其他班级和专业的学生同样受益,做到资源共享。
参与设计工程和国际国内艺术赛事是检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效果的一把尺子,社会的各项设计项目和设计比赛都成为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2009年以来,学生参与的较大设计工程项目有150余项;学生参赛获奖43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项近百个,在社会各行业中屡获好评。
三、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纳入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艺术设计学科强调知识的创新性、实践性,实践教学是本学科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将纵向及横向科研项目引入到实际教学中,带领学生共同进行项目建设,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借鉴研究生教育的“导师负责制”,在人才培养中实行“工作室”培养与统一授课相结合的授课模式,使学生在实战中学习,避免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从课程学习中引申出创新创业课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创造力。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融入人才培养模式之中获得了很好的效果,艺术设计学院本科生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十余项,获得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五十余项,校级项目1205项,学生受益率达到60%。
为实现从单一的教学型过渡到教学研究型的学院体系,学院制定了工作室制度,成立了按照教师研究方向划分、教师自主管理的工作室共26个,吸纳了研究方向鲜明的教学人员100余名,参与学生人数达1000余名。“工作室”培养与统一授课相结合的授课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授课的固有模式,有助于将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未来的就业、创业相结合,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减少了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及创业的磨合时间。
[责任编辑:周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