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红勇
摘 要:教育心理类课程是师范生很重要的基础课程,存在教学内容偏理论化、教学方法呆板、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需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参与式教学法强调学生以教学主体身份投入到学与教的活动中来,在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下,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完成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该方法能很好地整合各种教学组织形式,发挥整体功效,还能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能力。在近来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实践中,以此方法理论为指导,采用案例导入,分析讨论,学生自主学习,小组汇报、辩论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教育;心理;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0-0214-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的时代,高校扩招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生源质量和教学质量的下滑,地方高校教学水平也面临着普遍滑坡的严峻现实。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3G、4G网络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已经成了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这在公共课上尤为严重。究其原因,与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关,但也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关系。已有研究表明,65.8%的学生认为高校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效果一般,缺乏艺术性、启发性,无法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68.6%的教师能够意识到教学方法对学生的重要影响,但是多达80.5%的教师很少学习和研究教学方法[1]。那么,作为师范类学生必修的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如何呢?
一、教育心理类课程的教学现状
教育心理类课程是师范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承担着培养未来教师教育心理素养的任务。课程还涉及培养学生基本教学应用能力的重要任务,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育心理学类课程却面临着诸多问题。作为一名从事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工作十五年的教师,笔者总结了当前高校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如下。
(一)教学内容偏理论化,教学方法单一,到课率靠点名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以及“两课”这样的公共课,都是大班上课,很多老师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一讲到底,教学内容空洞,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导致课堂枯燥乏味。事实上,上述问题一直存在于高校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上忽视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对学生专业特点的重视,教学内容上偏重于条文式的知识点陈述与讲解,造成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教学效果欠佳。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思考问题方法的引导。一旦出现了学生不愿意学习这门课程有逃课行为的时候,任课教师就采取点名的办法,把出勤的情况和期末成绩挂钩,迫使学生坐在教室听课。很多老师经常抱怨学生难管,却很少从自身的教学上找原因,更有一些老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听课行为持放任的态度,听之任之。
(二)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不高
一些研究教育学、心理学的老师自身的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技能水平不高、教学责任意识不强,这些都是导致其不能合理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的重要原因。教育学、心理学作为研究教育心理现象和教育心理问题、揭示教育心理规律的学科,而讲授此门课程的老师却不怎么研究如何上好这门课,出现了教教育学、心理学的老师,教不好教育学、心理学的现象。不少高师院校的教育心理学类课程的课堂上普遍存在着空谈理论、“以违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形式来传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现象。
(三)教学实效性较差
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由于上述现象的存在,使得普遍缺乏实践经验的在校学生对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都存在很大的问题,直接造成了不少师范类学生对教育学类课程兴趣不高,学习效果较差,并且在其走上工作岗位后自觉运用教育心理教学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普遍欠缺。
上述问题多年来一直存在于高师院校的教育心理学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在教学中经常出现教育心理学课的教师在课堂上大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却对自己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视而不见。教学方法上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自己在课堂上却忽视对学生兴趣的激发。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能强调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呢?笔者认为参与式教学法应该是一种很适合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好方法。
二、参与式教学概述
(一)参与式教学法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学术界开始重视对参与式教学问题的研究。单颖认为:参与式教学法是指在民主、宽容的课堂环境中,学生作为教学中平等的一员,积极、主动、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的每一环节,与教师共同推进教学的一种方法[2]。高广胜通过研究表明:参与式教学是以教师引导为主,学生参与教学整个过程,通过教学参与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它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3]。这些观点都认为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强调学生以教学主体身份投入到“学”与“教”的活动中来,在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下,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完成知识学习及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协作者等,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参与式教学法具有以下作用:第一,参与式教学强调要通过同学间的相互帮助和教师指导,完成一定的课题和学习任务,这样能融洽师生关系,使教学更贴近学生,具有针对性和新鲜感,又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验,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第二,能整合各种教学组织形式,发挥整体功效。参与式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辅之以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研究性教学等形式。这是传统和现代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整合,也是对班级授课制的一种完善和创新。
(二)参与式教学法的具体的组织形式
参与式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在班级教学的前提下,辅之以灵活多样的其他方法。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种:合作学习、案例分析、探究式教学、小组讨论、自主学习等。
1.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理论以全员互动合作为基本理念,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达到互教互学的教学效果。在学习任务的分配中,强调依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和小组特点来选择,既发挥个人特长,又体现合作效果。
2.案例分析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案例,案例可以通过电影、录像和其他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讨论案例中的人物在特定的情景中应如何做,以及与此相应的行为,也可以是对情景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案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在分析别人行为的同时,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后果,从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的本质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老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参与探究的条件。参与式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自主探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全体参与、师生互动,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小组讨论
先由教师向学生介绍讨论的主题,然后让大家针对问题发表各自的看法,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为确保讨论的有效进行,小组要安排好组织者,最后要向全体同学汇报,与大家共同分享讨论结果。
5.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动而自觉的学习行为,本质上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积极主动参与精神,而参与式教学既包括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活动,也包括学生与教师、同学、群体之间的交往活动。
参与式教学能帮助大学师生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参与式教学法与其说是一种方法,不如说是一种教育思想理念,一种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培养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意识。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应注重对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引导学生去“质疑、探究、合作”,使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都有表达和交流的机会,进而提高学生改变现状的自信心和自主能力。
三、参与式教学法在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在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如何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既做好知识的传播者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又出色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协作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当前教育学、心理学教学中的问题,在参与式教学方法和理念的指导下,笔者对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教学进行了新的尝试,下面是部分章节的教学设想。
(一)“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教育心理学课程)
在“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这章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一节,设计的导学案例是世界十大兽孩。然后对该案例进行分析得出:她们具有人的遗传素质,但由于自幼脱离人类社会,没受过人类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因此当她们被发现时,几乎没有任何人的心理,不会语言和思维,也没有人的情感和兴趣。以此引导学生思考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以及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在导学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主学习和小组研讨的结果。分组如下:第一组从遗传的角度分析;第二组从环境的角度分析;第三组从教育的角度分析;第四组从其他的角度分析。最后总结: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个人主观等四种因素,这四种因素的影响各不相同,教育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二)“学习动机”教学设计(教育心理学课程)
本章以“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为导入。联系当前社会上中小学生的各种培训热、特长热,探讨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在此基础上讨论个人学习的动机是为了获得职位还是实现梦想,然后精讲本章的基本内容“动机的基本概念、分类”。
最后分组辩论:孩子需要的是“梦想教育VS饭碗教育”。此环节按辩论的形式展开,以班为单位分为正、反两方,由班长、学习委员安排辩论选手,并选派相应的主持人和工作人员,最后安排评委点评。
(三)“教学方法实践” 教学设计(教育学课程)
本节设计的导入是“美国老师和中国老师讲灰姑娘的故事。引导学生探讨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的问题以及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
本节安排了学生自学和研讨内容: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结合自身学习实际,学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分小组搜集和整理资料。小组一: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主要考虑什么因素。小组二: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小组三: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小组四:我们如何自主高效地学习。这一节比较实用,要让学生掌握使用这些方法的技巧,最后安排学生进行微型课的讲课练习。
(四)“德育实践”教学设计(教育学课程)
本节设计的导入案例是:南京彭宇案和天津许云鹤案。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引出话题:老人跌倒了扶还是不扶?为什么有人说 “13亿人扶不起一个跌倒的老人”?引导学生思考道德和德育的问题。
引出话题后,分小组研讨以下问题。小组一:当前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小组二:应对德育问题的基本措施。小组三:如何从“见义勇为“到”见义巧为”,引导同学们思考在做好人好事的时候也要注意维护自身权益。
(五)“教师与学生”教学设计(教育学课程)
本章内容分两大块:一是教师、学生的本质与教师劳动的特点,另一个内容是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第一节课列举一些优秀教师、优秀学生的事例,然后师生共同探讨教师、学生的本质与教师劳动的特点。第二节课以“教师的批评权”为内容,以 “某老师上课时被学生在后背贴‘乌龟怒打学生”为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师生关系及班级管理。在此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如下问题: 小组一讨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小组二讨论维护学生的权利的同时保护教师的尊严;小组三讨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任平.高校教师教学方法运用现状调查[D].重庆:西南大学,2010.
[2]单颖.参与式教学方法在高等学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皖西学院学报,2006(4):154.
[3]高广胜.参与式教学方法的教学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2005(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