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与家庭协同育人探析

2016-05-30 04:44吴成峡肖丽霞李晨烨
关键词:家校联合协同育人互联网+

吴成峡 肖丽霞 李晨烨

摘 要:随着我国步入经济增长的新常态,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高速融合,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也是日新月异。但是,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的本质从未改变,不能舍本逐末。从古至今,教育的内涵一脉相承,“教”和“育”是学校与家庭共同实现的。作为高校,虽然互联网为家校共育提供了新的平台,但如何形成高效率、收實效的高校与家庭协同育人模式,如何促进高校大学生的成人成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家校联合;家教家风;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0-0267-03

近年来,高校危机管理事件频发,管理效率、管理模式有待改进,因此高校必须改进其思政教育工作的方法,而且需要整个社会尤其是学生家长的参与配合。教育始于家庭,在于父母所给予的关注和陪伴。时代产物在快速更新换代,对于90后、00后大学生来说,身心的成熟程度并不一定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节奏,因此家长参与到大学生管理中必不可少。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高速融合,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也是日新月异。在该背景下,作为高校,虽然互联网为家校共育提供了新平台,但如何形成高效率、收实效的高校与家庭协同育人模式,如何促进高校大学生的成人成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互联网教育的本质

“互联网+”作为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引领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这样一个教育形式和途径高速变革的态势,给高校的大学生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特别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发针对大学生的“互联网+教育”的新模式、新产品,实现家校联合教育,促进大学生在关键的人生阶段成人与成才同步实现的育人理念。

互联网教育是一个热门话题,但人们兴奋的点是“互联网”这层外衣,脱去外衣之后,互联网教育的真正内核还是要落实到“教育”二字上。互联网是手段和技术,是教育方式的外延。无论教育的外延形式如何改变,教育的初衷不能改变。正如许慎的《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从古至今,教育的内涵一脉相承,“教”和“育”是学校与家庭共同实现的,也折射了家校联合的重要性。

与互联网+金融、交通等模式不同,“互联网+教育”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一次交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急功近利,而其大部分产品以市场经济盈利为主,对“教育”关注不够,形式大于内容。教育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互联网始终是个平台,要擅用该平台,在高校教育中实现家校联合,把家教家风建设引入大学教育,促进大学生的整体提升。

二、高校与家庭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一)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

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认为,中国文化可以归结为一个“礼”字。他认为,中国人之所以成为民族,因为‘礼为全中国人民树立了社会关系准则,中国人的核心思想是‘礼。礼的核心思想是敬,对人、对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都有一种恭敬心,这是立身的根基。

时代在改变,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思想不能改变,不能舍本逐末。当代高校的大学生教育,重点在大学生的成人成才上面,实现学生情商与智商的双提升。近年来,屡屡发生高校大学生自杀、投毒、心理障碍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高校注重大学生在重要人生阶段的成人教育,也就是“礼”的教育。

“礼”的思想扎根于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自古就有《颜氏家训》、司马光的《家范》和《书仪》、朱熹的《朱子家训》等家庭教育的专注。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的一言一行直接反应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二)家教家风建设与国家社会发展

如何凝聚人心、管理民众,是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主流价值观。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与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情怀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养不教,父之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时也是对孩子的每一个人生阶段影响最深的老师。

每个家庭都有成文不成文的家教方式。家训是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作为思想核心,以修身做人作为立身之本,将与人为善、勤俭持家作为基本美德,以自我教育为主要形式,经过数代传承,即可形成的优良门风。家教不好、家风不正的家庭,会受到社会人的轻视,同时也是社会的隐患。

中国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度,《礼记·学记》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高校教育是为国家为社会培育人才,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目前,社会上频繁出现各类影响社会和谐的败坏风气,民众在各大媒体上热议道德问题,普遍对社会价值观产生焦虑。家教家风建设,有助于消解文化认同问题,在深层树立民众的基础道德,倡导社会正能量,涵养社会的风气。

大学是一个独立的小型“社会圈”,与家庭环境隔离。如何实现家庭持续性关注学生的成长和教育,就需要高校做好家校联系,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家校共育,为国家和社会培育出高质量的人才。

三、家校协同育人模式建设

为了解我校学生在校期间与父母的沟通交流情况,探索家校联合育人模式,特面向全校学生发放问卷调查。采用网上电子问卷的途径,以问卷网页链接和手机QQ或微信扫描二维码两种形式填写问卷,最终收到有效答卷数762份。根据数据来源,我们发现,95.80%的学生选择了手机提交,方便迅捷,反映出互联网时代手机的普及和网络的高速通畅。同时,网络的覆盖化和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给高校、大学生和家长三者之间的联系,架起了一座新桥梁。随着时代的进步,这座“桥梁”将会越来越先进,当然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来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实现学生工作的信息化。

(一)探索“开发+引进+试用”路径

“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如火如荼。“互联网+教育”的理念和产品层出不穷。特别是以加强家校联系、实现家校共育为目的网络产品,如针对K12教育的“校内外”、“跟谁学”等,是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的。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多,但质量与经济发展要求有差距,因此教育的质量提高是关键。小学强调“博”;中学强调“思”;高等教育则要强调“创新”,实现学生工作信息化,应该走“开发+引进+试用”的路径。

首先高校要鼓励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激发他们对于“互联网+教育”的新思路;其次是开发针对大学群体的家校联合与家教家风建设的产品,引导有该方面创新思路的学生开发新产品,同时积极关注和试用社会上出现的“互联网+教育”的新产品,为更好的实现高校大学生的家教家风教育寻找合适的平台。这也是高校一箭双雕的教育模式,利用好网络平台,把握教育的本质规律。一方面利用人才资源为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提供新契机,另一方面实现学生的成人成才,适应时代需求。

(二)搭建家校联系平台

人的教育是终身的,高校和家长都必须要树立这个观念。与基础教育不同,高等教育中,大学生与家庭的联系,时间上更短,空间上更远,如何搭建起家庭与高校之间的“桥梁”非常关键。

从调查数据反映,学生与家长的沟通主要是通过电话(65.49%)、聊天软件(31.36%)两种方式。在校期间,学生和家长大部分都会主动联系对方,沟通过程中都比较主动。联系的频率主要集中在每周以内。30.05%的学生每次联系时常为5-10分钟,42.65%的学生每次联系时常达到10-30分钟,,还有19.29%的学生每次联系时常能达到30分钟以上。

从整体上看,学生与家长的沟通频率较高,有助于学生和家长之间保持情感关系的稳定。学生与家长之间,亲情维系了双方的关系,产生矛盾冲突时,更易化解。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是个性鲜明的90后、00后,大部分是在溺爱或缺爱环境下长大的独生子女,高校管理必须多管齐下,纳入家长的参与,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首先,以学校和院系为单位建立官方新媒体平台。目前,各大高校纷纷利用新媒体,建立起官方QQ、微信、微博、网站等公共平台,并鼓舞家长积极关注和利用新媒体。建立一个大型的公共网络平台,是为了方便家长从宏观上及时获取学校动态,不针对个别家长和个别学生。通过新媒体,家长可以直观了解该高校的课堂内外的教育模式以及丰富的大学生活内容。因此,高校应主动与学生家长沟通,提高家长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掌握在不同阶段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和方法。

其次,以年级为单位建立家长微信群和家长QQ群,定期开展“空中课堂”。有了宏观性的公共平台,也需要在各辅导员管辖范围内的学生群体,建立微观性公共平台,以方便学生家长从细节上了解学生的动态,并为辅导员的思政工作和老师的教学工作提供建设性意见。辅导员建立起以学生家长为主体成员的微信群或QQ群,群成员包括学生家长、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老师等,定期邀请学生家长在群里面分享自己的家教经验,以及在教育子女过程中发现的一些棘手问题,并在群里面与其他家长交流解决方法。这就是“空中课堂”。

同时,学生家长通过群,了解到自己孩子的各方面近况。家长比辅导员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因此,这个平台有助于家长及时反馈学生的个性特点、特长爱好,帮助辅导员和老师更有效率的管理学生和开展学生工作,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再次,建立家校互动短信平台。即使目前新媒体很发达,要考虑到部分家长由于工作忙、知识能力有限、手机设备落后等因素,因此,短信平台的建立也是非常必要的,存储家长电话号码,及时将重要信息反馈给家长,定期与家长联系,增强家长的参与教育意识。

(三)强化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技巧

随着孩子的成长成人,部分家长就放松了对孩子的管教,放任自流,或者管教方式老化、僵化,没有结合时代背景和孩子的年龄变化,导致大学期间有些学生与家长沟通交流时存在逆反心理和抵制情绪。在大学这样一个重要的人生阶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个性发展和职业生涯方向。因此,在该阶段,学生既不能脱离学校,也不能脱离家庭。强化家长对大学生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技巧,非常必要。

据问卷数据分析,学生和家长构成的矛盾冲突主要是关于生活习惯和学业或就业方面,其次是消费习惯和情感問题上。双方产生沟通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其次是沟通技巧和方式不当、时代不同产生的代沟。

大学生普遍认为,改善与家长的沟通矛盾,必须要提高沟通技巧,选择正确的沟通方式,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同时,可以通过各种外在途径,比如一起旅游、聚餐,培养共同兴趣,增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感情。高校要擅长运用家校联系平台,对目前大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反馈,强化家长的责任心理,提高家长与学生的沟通意识和交流技巧。

总之,互联网以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长驱直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这样一个教育形式和途径高速变革的时期,给高校的大学生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的本质从未改变,不能舍本逐末。从古至今教育的内涵一脉相承,“教”和“育”是学校与家庭共同实现的。家教家风的好坏直接体现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上,关系到学生的未来走向和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因此,高校实现家校共育的理念是大势所趋,特别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家校协同共育,促进大学生在关键的人生阶段成人与成才双提升的育人理念,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

参考文献:

〔1〕王磊,周翼.无边界:互联网+教育[M].中信出版社,2015.

〔2〕彭林.家教与门风[M].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

〔3〕王贺娟.关于家长参与大学生管理的思考[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5,(4).

〔4〕张海梅,如何做好“互联网+”背景下的家校沟通[J].学周刊·教育与管理,2016,(3).

〔5〕董雪.“互联网+”视域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17).

〔6〕牛国强.新时期家校联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J].考试周刊·教育教学研究,2014,(14).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猜你喜欢
家校联合协同育人互联网+
关于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家校联合 共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