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秀秀
摘 要:《金色笔记》是当代英国著名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作品于1962年出版后,获得很大反响,蜚声海内外。2007莱辛更是凭借这一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许多评论家对《金色笔记》发表了独特的见解,现有的研究已经涉及女性主义、解构主义、叙事风格、历史观等,而她的文学创作观却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将从内容、形式、语言三个方面来分析作品中所体现的作者的文学创作观。从另一个角度来论证莱辛作品的巨大影响,为精彩纷呈的研究再添一笔。
关键词:《金色笔记》;多丽丝·莱辛;文学创作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0-0131-03
《金色笔记》是一本“自由女性”安娜的成长记录,全书由小说自由女性、黑色笔记、红色笔记、黄色笔记、蓝色笔记以及金色笔记构成。黑色笔记代表着安娜的作家生活,红色笔记代表安娜的政治生活,黄色笔记代表安娜的爱情生活,蓝色笔记代表安娜的精神生活。而金色笔记,则是一份生活的总结。它的多彩反映着主人公在这个混乱无序的世界里迷乱失重的灵魂。作品发表后一些批评家的评论使莱辛大失所望,于是在1971年再版的《金色笔记》中莱辛增加了前言的内容。在这篇前言中,莱辛不仅就作品本身的争论做出了说明,而且就文学创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一步进行了很好的阐释和表达。
一、文学与真实
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对多丽丝·莱辛的文学创作观影响深远。她非常欣赏现实主义传统文学中蕴含的时代思想潮流、强烈的作家道德责任意识以及对于人的爱与关怀。她认为,19世纪小说是文学的最高峰,托尔斯泰、斯丹达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巴尔扎克、屠格涅夫、契诃夫,这些作家的作品,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者的作品。“阅读《红与黑》和《红与白》,你能了解法国,似乎你自己就生活在那里。阅读《安娜·卡列尼娜》,你能了解俄國”。文学作品有如此的社会功用,就要求作品立足于现实生活,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材料,反映客观存在,表现作者真切的现实感受。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艺术永远是现实的,能动的。历来都是这样,更重要的是非这样不可。”别林斯基认为“真正的艺术作品永远以真实、自然、正确和切实去感染读者”。可见伟大的作品始终不离开客观现实生活这个轴心,通过对客观现实的观察和分析,再现特定历史时代的生活情境,表现现实社会中的人情世态和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物的命运。而莱辛在《金色笔记》中同样体现了这一观点。
《自由女性》莱辛主要讲述了安娜和莫莉一家的经历。关于莫莉的儿子汤姆未来的生活,汤姆的父亲查理(代表富裕的资产阶级)认为应该继承他的事业,做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莫莉和安娜(曾是共产党员)则不希望汤姆成为重经济利益而没有道德责任感的商人。一个家庭普通的小事例,关于孩子汤姆未来职业的争论,却向我们影射出当时关于理想与现实、道德与金钱的矛盾。
《黑色笔记》中安娜回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非洲的生活。通过几个年轻人对于生活玩世不恭的态度,传达出战争带给各个阶层、普通大众的消极影响。政治投机分子维利的自私,贵族阶层代表保罗对战争的嘲讽,中产阶级代表杰米对战争的恐惧,工人阶级泰勒的善良和牺牲,真实地再现了战争阴影下人们的真实生活。两次世界大战对现代欧洲人造成的沉痛精神挫伤,人们对于理性主义、人性善的固有观念开始动摇,信仰、道德和伦理的价值意义也遭到怀疑。同时也涉及到了白人和黑人的生活地位和白人孩子与混血私生子的不同命运的无奈。
《红色笔记》主要讲述了安娜和莫莉加入英国共产党到斯大林去世期间,党组织内部的勾心斗角以及斯大林主义“清洗”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无辜的卢森堡夫妇与迈克尔的朋友以间谍罪名被处死,人与人之间失去了彼此的信任,人们开始对信仰产生怀疑。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下,人的观念、内心感受也与前人不同。虽然我们与前人仰望的是同一片星空,看到的是同一星群,但是,内心的感触与思索,已不再同于前人了。
除了真实再现历史现状,莱辛对作品中人物的塑造同样栩栩如生。大幅度的内心世界的描写,将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展露无遗。安娜的形象跃然纸上,挥之不去。
在莱辛的自传中,我们知道《黑色笔记》中马雪比旅馆的部分来源于三个来自剑桥的英国空军士兵“二战”期间在南部非洲进行飞行员训练时和莱辛他们相处的日子。而苏格大娘的原型是现实生活中莱辛的心理医生。小说中安娜与莫莉的谈话来自于现实生活中莱辛和朋友珍妮的谈话。《金色笔记》中索尔的原型是美国作家克兰西·西格尔,他是美国的托洛茨基派,莱辛赞同他的观点和对妇女的理解。在情感上,索尔有西格尔的影子。
在莱辛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学反映现实是她进行创作时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她以斯丹达尔、托尔斯泰为榜样,写出了反映时代精神风貌的伟大的作品。她的《金色笔记》反映的不只是某个国家、某个名族的现状,而是20世纪50年代整个世界的精神风貌。涉及到了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种族主义、殖民主义等,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和价值。
二、形式也是内容
《金色笔记》是由自由女性、黑、红、黄、蓝四本笔记和金色笔记构成。从目录看,均以“自由女性”开始,四本笔记的内容穿插其中。其结构可梳理为:自由女性Ⅰ—黑—红—黄—蓝;自由女性Ⅱ—黑—红—黄—蓝;自由女性Ⅲ—黑—红—黄—蓝;自由女性Ⅳ—黑—红—黄—蓝;金色笔记;自由女性Ⅴ。
从叙述时间看,自由女性开始叙述于在1957年,《黑色笔记》开始于1951年,结束于1957年;《黄色笔记》没有明确的时间;《蓝色笔记》的起始日期是1950年,直到1956年结束;值得注意的是,内置《金色笔记》中安娜的情人索尔为她小说写的第一句正是《自由女性》的第一句:“两个女人单独地呆在伦敦的一套公寓里。”所以我们说,四本笔记内容的创作早于《自由女性》。
在“自由女性”Ⅳ中,黑色笔记的记录时间是1955-1957年,主要内容是简报,有关于非洲各地的暴力、死亡、骚乱、仇恨;红色笔记是有关于欧洲、苏联、中国和美国的事件,时间是1956-1957年;黄色笔记部分写着继续,内容是19则短篇故事,结尾处是这样一句话:“如果我的写作又回到拙劣的模仿中,那么该是搁笔的时候了。”蓝色笔记继续,但无日期,之后的叙述中,安娜在日记中的某些地方作了星号。这部分内容的末段,“我将把那四本笔记收藏起来。我将开始用一本新的笔记,在一个笔记里记下一个完整的自己。”至此自由女性Ⅳ结束,紧接着金色笔记叙述的开始。从最开始的时间井然有序到后来的无确切日期,可见笔记时间的变化与安娜的个人意识活动密切相关,反映着安娜意识焦急奔溃的情形。最后到整合为“一个完整的自己”。
从叙述结构看,小说的结尾又回到了小说的开始,构成了一个循环结构。It seems to me that the main point is that Anna has separated herself off into compartments,the four notebooks,and she comes together into a wholeness in the Golden Notebook.That is the major of the thing—the dangers of compartmentalizing.由此可见,莱辛用四本笔记来记录主人公安娜的分裂状态,而《金色笔记》则是安娜分裂状态的回归与整合。
阅读《金色笔记》,小说本身的结构与安娜的自我意识之间是有关联的,与安娜人格的自我分裂状态遥相呼应。安娜通过对《第三者的影子》中爱拉行为的评判和分析,以旁观者的角度审视爱拉,发现爱拉不再是她作品中的样子,她从原来的人物中分离出来,她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生命。从内置《金色笔记》部分,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安娜与索尔尽情欢爱,渴望肉体享受的安娜会顺从索尔的粗暴;渴望真实爱情的安娜会备受索尔的伤害;渴望恢复理性的安娜会提醒自己保持独立。最终两人和谐相处,“我感觉与他很亲近,仿佛他就是我的弟弟。……我们永远会血肉相连,心心相印。”理性的安娜认清楚自由女性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与自我的分离,多重人格意识的变化,只有将两性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才具有创造力。到这里,安娜的意识得以整合。
三、语言的张力
萊辛作品的语言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就《金色笔记》而论,语言的基调是简洁、平实的。没有抒情性和故事性,没有激情和高潮,非常平静。所以有读者很失望,认为莱辛的语言是“一种干巴巴的灌木丛”,枯燥无味,无序可寻,没有可读性。然而这只是一种很肤浅的阅读和了解,莱辛的语言背后有更大意义和价值。
《自由女性Ⅴ》中有这样一段叙述:“她对自己说:真不明白为什么我扔觉得这一点如此难受,即:文字有缺陷,就它的本质来说,它不够准确。要是我认为文字能够表达真理,我就不会记这些不让任何人看。”内置《金色笔记》中也写到“文字。文字。我操作文字,希望某些组合,即使是难得一遇的组合,能表达我想说的话。……事实是,真正的经历是无法描述的。我无奈地想,一系列星号,像一部老式的小说,或许更管用。或者用某种符号,也许一个圆圈,或是一个方块。无论什么都可以,但文字不行。”诸如此类的语言在作品中还有很多,它向我们传达的是文字无法表现真实,无法表现真理,它只是事后的观察、审视、经验和分析。
细读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反讽、梦境与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的应用。莱辛的语言并非是枯燥无味,没有趣味性的。在“黑色笔记”中有一篇《香蕉林的血迹》,叙述的是白人和黑人之间的种族仇恨,其中有一段看着很美的文字:“香蕉林上的月亮一片猩红,它匆匆地歌唱者,尖叫着,哭泣着,呻吟着。……受月光映衬的香蕉叶一片片掉落。”这里的叙述很像浪漫派的写作风格。与莱辛一贯的文风相异,而且这段文字与通篇记录的文字相比,它是浅色的,很独特,莱辛自然不会犯这样简单的错误,前后不一,特意而为之的意义在于,讽刺浪漫派的矫揉造作,文字看似很华丽,实则没有真情实感。另外有三篇是对《战争边缘》的评论,仔细看,三篇评论都时隔两年,其中两篇都发表于“苏维埃文学”,另一篇发表于“苏维埃时报”,其内容却相互矛盾,实为可笑。莱辛在这里讽刺那些为政治服务,不根据文学自身价值来判断的批评家。
梦境与象征在《金色笔记》中也是随处可见。莱辛曾认为梦“是灵魂的镜子和宣泄的渠道。我对梦可以体现象征和世界多样性的方式着迷……梦是除了我的园艺和养猫之外的第三大爱好”。
《蓝色笔记》中,描述了一个很荒诞不羁的的梦境:一个男人被蒙上眼睛背靠墙站着,他的对面是6个持枪的士兵,听候指挥官的命令,随时待命,准备对他进行射击。然而,这时外面街上传来阵阵呐喊声和战斗声,同时也传来了“我们胜利了”的欢呼声,这时发生了不可思议的事情:指挥官去给那位男子松绑,自己站到墙角的位置,并由那位男子下令,自己最终倒下。多么的荒谬,多么的可笑,多么的恐怖,战争、死亡、暴力的阴影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人生又何曾有意义。这里影射了当时英国社会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
内置《金色笔记》中推石上山的故事,莱辛通过安娜的种种经历告诉我们:在漫长纷争的历史进程中,个体的人就是一个推石者,需要与现实达成妥协,安分守己地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
“一位表述女性经验的史诗作者,她以怀疑的态度,火样的激情,梦的想象力,审察了一个分裂的文明。”这是莱辛2007年凭借《金色笔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的颁奖词。《金色笔记》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作品,它使莱莘在世界文坛声名鹊起。这部小说中,莱莘真实地再现了50世纪整个世界的思想潮流,从形式与内容的结合进行描述,并运用了反讽、梦境、象征等表现手法,语言看似浅显易懂,却在复杂的结构背后隐藏着耐人寻味的主题思想。由此构成她关于文学与众不同的创作观点。
参考文献:
〔1〕蒋花.多丽丝莱辛研究在中国[J].比较文学,2008,(3).
〔2〕王丽丽.寓言与符号:莱辛对人类后现代状况的诠释[J].当代外国文学,2008,(1).
〔3〕陈才宇.《金色笔记》阅读提示与背景材料[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4〕胡勤.审视分裂的文明—多丽丝莱辛小说艺术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