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2016-05-30 03:05何袁谢倩
西江文艺 2016年10期
关键词:感知运用教学

何袁 谢倩

【摘要】:感知是思维活动的直接基础,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在教学中,根据课堂实际状况,灵活运用一些感知规律,组织好一些相应的感知活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并掌握课堂知识。本文在参阅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感知的地位和意义。围绕感知规律中的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经验律、新奇律、期待律这七个方面探讨教学,以及如何寓感知规律于直观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知识,真正做到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感知;感知规律;教学;运用

1.感知

从人的认识过程来看,认识可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感性认识阶段是对事物认识的低级阶段,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和被认识的对象直接接触实现的,它包括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感觉和知觉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如眼睛和手)时所产生的反映,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则是对事物各个属性的综合反应,感觉和知觉统称为感知。

1.1感知地位

感知不仅是对知识最初步的认识,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开端,它是进一步理解知识、技术、技能的基础,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最基本的认知形式。

1.1.1感知是人实现记忆的关键环节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信息在离开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时将发生本质性转变,这个过程称为编码。它是一个觉察信息、分析信息的各种特征、提取一种或几种作为分类特征并对比形成相应记忆痕迹的过程。实际上,信息编码从选择性知觉时就己经开始了。信息编码的方式对以后提取该信息的能力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我们最初感知不准、特征分类不清或记忆痕迹模糊,则提取信息时就会感到异常困难。可见,感知是人实现记忆的关键环节。

1.1.2感知觉是有意义学习的基础。

知觉的理解性表现为,人在感知事物时,总是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判断并把它归入一定的系统之中,深化对事物的理解。教学中,教师以各种方式呈现给学生的教学材料信息,只有通过学生的感知觉才能被学生接受,由此引发一系列信息加工活动,形成事物的表象和概念。具体概念的习得经历了知觉的辨别、表象的形成、本质的抽象三个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感知能力,科学运用感知规律,可达到教师易教、学生易学之目的。

1.2感知规律

“感知规律”是跟感知有关的规律,主要体现为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协同律、经验律、新奇律、期待律等。根据学生实际,灵活运用一些感知规律,组织好一些相应的感知活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并掌握知识。

1.2.1强度律

刺激物是产生感知的动因,而刺激物成为动因的条件之一是适应的强度。如果感知材料过于细小,声音过于微弱,就不容易引起有效的感知。因此,在教学中无论是运动量、运动密度、挂图、实物、录音机的声音以及教师的口令、口语都不能太小,但也不能很大,要适当,一定要使全班学生都能看清楚,听明白,而且对人体的生理机能有适当的刺激。

由于对象各要素的强度不同,则各要素的感知效果也有差异,强度大的要素可以掩蔽那些强度较弱的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突出那些强度弱的但是重要的因素。除了刺激物的绝对强度外,刺激物的相对强度也会影响感知效果

1.2.2差异率

差异律,是指被感知的对象必须与其背景有所区别才能被清晰地感知。由于知觉是一种主动、有目的的搜索活动,且具有迅速从背景中选择对象的特性。因而,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对象的感知就越清晰。例如:两教师在讲授“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时,一位教师用紅色溶液倒入量筒来测定溶液的体积,学生就很溶液观察,并很快感知而读出熔剂的大小;而另一教师用普通水倒入量筒里,发现对象与背景之间没有多大的差异,学生要读出体积的速度明显变慢了,准确率也低了。所以教师在讲课时,讲到重点、难点时可以提高声音,加重语气,反复强调,板书重点地方用彩色粉笔打线等等来引起学生对对象的注意。对于那些刺激较弱且很重要的部分,应根据知觉对象与背景相关性的规律加以突出。

1.2.3活动律

活动变化的刺激物,比不活动、无变化的刺激物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所以在相对静止的背景上,恰当地使刺激物呈现出活动和变化的状态,可以增强感知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自己的示范外,要设法使用活动性教具,讲解和口令时的声调要注意抑扬顿挫,并配合适当的手势,头部动作达到增强感知效果的目的。此外,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要体现出活动变化的状况, 防止千篇一律、刻板重复。

1.2.4组合律

知觉规律提示,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相一致的物体,易构成一个整体被人们清晰知觉。在空间上接近就应事先妥善设计板书的位置、顺序、式样等, 使学生一目了然。在内容上体现接近原理就要做到讲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注意归纳总结。根据相似原理, 讲课和板书都应该是类别清楚。根据闭合原理, 讲课要注意范围, 不能无边无际。为了体现好的连续,讲课就要有系统性。按好的形态这一组合规律, 就要做到通俗化。讲课也是如此,通俗就易懂。

1.2.5新奇律

新奇的东西容易被选择为感知的对象,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避免出现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无关的新奇刺激,防止分散学生的注意。同时,要创造条件,使与教学有关的刺激尽量新奇,例如教学内容要新异,教学方法要多样。当然,正确反映客观现实的科学和艺术木身就是很生动的,但不论是内容和方法,都不能为新奇而新奇,而应该围绕着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这一中心而创设新奇的情境。

1.2.6期待律

期待中的事物容易被选择为感知的对象。在教学中善于提出一些使学生期待搞清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是与教材内容有关,这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感知效果。在教学中可以用“问题”引路,使学生产生悬念,期待着解决,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我们常看到,章回小说到了故事发展的高潮,结束语总是说“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读者就不能不注意下回了。同样,一堂课结束前,留点线索, 对于下堂课的教学是大有好处的,这正是期待所产生的效应。

1.2.7经验律

认知心理学认为,经验是知觉的基础,一个人的知识经验越丰富,知觉系统越完善,感知就越易实现。在中学生由于涉世不深,知识面较窄,生活经验尚不丰富,接受较难理解的知识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向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感知材料,利于对教学内容的感知和理解,教学中“复习旧知引出新课”就是运用经验律的一个典型范例。

1.3总结

总而言之,运用感知规律,达到教与教的有效统一,并非轻而易举即得其效,只有通过反复实践,总结经验,获得有效方式才能见效。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王江东.《感知规律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山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李岫云.《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4]王广新.《教学界面设计中感知规律的体现》中国远程教育,2001.10

[5]谭颖.《谈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感知规律的应用》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0.04

[6]丁颖君.《大学英语教学中感知规律的创新运用》科学时代,2009.02

猜你喜欢
感知运用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能力与情感
浅谈低年级儿童音乐教学
刍议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