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琳娜
【摘要】:小学国画教学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本文从兴趣培养和创造力激发两个角度对小学国画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強调了国画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对传统美术教育弊端的弥补。
【关键词】:国画教学;兴趣培养;创造力激发
小学美术教育是培养创新性思维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传统的小学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美术教育发展的需要。国画教学以多元的教学形式、丰富的教学内容,培养着学生的创造力。
一、国画教学的重要性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精华,学生从小接触中国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情感,是中国画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画本质上不是西方概念的纯绘画,是一种文化综合体。要提高现代人对诗、书、画、印文化的欣赏水平,就要推动中国画从“精英培养”向“大众教育”转变。
国画在传授学生传统技法的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它不仅限于单纯的临摹,而是给予孩子自由作的空间,让他们将内心的情感和体验表达出来,从而使他们的作品充满童趣和无限的创意。学生从创作的过程中学习传统的中华文化、国画技法及创新。
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科目,有其自身学科的独特性,它更注重于實践和创作。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期,正是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阶段。国画教学正可以弥补传统小学教育的不足,学生通过对国画的学习,了解了国画的构图结构、笔墨韵味、颜色搭配,同时自由多样的创作内容又给与孩子更加广泛的创作空间。小学素质教育正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全面均衡。
二、小学国画教学模式探究
国画教学与传统的小学美术教育形式存在着一些不同,因此急需探究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一)加强兴趣培养
国画欣赏是国画教学中最终要的一个环节,通过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国画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欣赏国画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
日常教学中,低年级的学生缺少对画作的理解,教师应积极引导,通过欣赏名画、观察实物使学生学会观察细节,并运用绘画语言表达出来。如赏析齐白石的《虾》时,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有关虾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了解虾的生活习性,并熟悉虾的结构。以此循序渐进的引入国画用墨处理的技法,让他们了解大师齐白石是如何善于操纵笔墨的,在下笔画虾时,他既能巧妙地利用墨色和笔痕表现虾的结构和质感,又以富有金石味的笔法描绘虾须和长臂钳,使纯墨色的结构里也有着丰富的意味。
当学生了解国画技巧之后,他们便可以将自己的想象和实际相结合,为进一步的创造打下基础。同时大量的欣赏名师大家的国画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发自内心的喜欢传统文化。
(二)丰富教学方法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国画教学主要指儿童水墨,学生主要是临画或创作各种形象,再通过毛笔在宣纸上展现出来。它利用基本笔墨原理画各种形象,易于学生掌握操作。可以涉及动物、人物、植物、花卉、建筑等,教学内容灵活多样,同时给学生更加广泛的创作空间。
国画的笔墨千变万化,如何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笔墨变化中的文化和韵味,这边需要教书的示范和传授。墨色的交融,湿、浓、干、淡、清构成水墨淋漓的情趣世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陶冶了情操,培养了情趣,又掌握了基础的国画技巧,可谓一举两得。
作为一个美术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积极引导学生。对他们提问如:“刚刚的丝瓜好看吗?”孩子们的回答各异,有的说好看,有的说不好看,有的说填只蟋蟀就好看了等等。像这样的回答还有很多很多。这时,孩子的兴趣和想象力已经被激发出来了,最重要的是他们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有了自己的理解便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兴趣与热爱,这时教师再切入主题传授知识便简单自然的多了。教师还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接触中国画, 在游戏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使之对国画学习充满期待。在教学中我们通过游戏实验的方法让学生亲身去体验与发现技能、技巧。让学生通过笔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方圆粗细,干湿浓淡将毛笔蘸上浓墨在宣纸上自由挥运,上下、左右、来来回回地“乱涂乱画”,直到笔干墨渴,然后蘸水、蘸墨继续运动,可以在已有的墨色上重复运行……游戏结束后,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认识他们作品中所创造的各种墨色,以及墨色产生的原因,帮助学生比较、分析作品中各种点、线、面是如何通过不同的用笔表现出来的。学生很惊讶原来在自己随意涂画中已经不自觉地运用了中国画的一些基本笔法、墨法。激起了学生有意识地进行一些笔墨基本训练的热情,以期提高运用、表现能力。同时,欣赏一些名家作品,让学生观察和领悟画家是怎样在宣纸上通过特定的表现手段来表现各种不同的对象。实际练习时,要让学生认识毛笔、水、墨和宣纸这些特殊工具材料的独特性能,通过选择不同的用笔用墨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各种事物,产生不同的笔墨情韵。
(三)做好示范教学
教师的示范在国画教学中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国画技法复杂多样,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示范和演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在宣纸上演示以墨撞水、泼墨、甩色、以水撞墨、以色冲墨、点色、吹色等用笔用色技法,可以极大的技法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学习国画初学期,教师不需对绘画内容做过多干预,可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只关注学生对基本技法的掌握即可。
当学生对基本技法熟悉后,教师便可教学生画些简单的藤蔓植物,如:葡萄、黄瓜、丝瓜等。这些练习简单易学,可以为学生灵活操作,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孩子对传统的国画技巧产生兴趣。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临摹练习。
临摹只是中国画教学的一个手段,并不是一味的让学生进行反复的、枯燥的技法训练,也不是所谓的“依葫芦画瓢”,而是让学生从中体会学习艺术大师的表现手法。俗话说得好,“学其上上,得其中中;学其中中,得其下下。”临摹著名画家的作品才能让学生在一开始就有较高的起步。刚开始临摹所选择的绘画内容要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密切关联并且是学生容易学到的事物,因为小学生对这些事物比较熟悉、感兴趣,所以画起来比较容易上手。同时,在临摹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多观察、勤思考的习惯,观察作者的起笔、运笔、收笔,观察表现事物的形态,让学生学会分析画家们是怎样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艺术表现的。其次,临摹也要有法有变,初始临摹,教师要示范重点,要求学生边临摹边思考,找规律,以加深理解。后期临摹,要在欣赏中初步体会画家的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想法,培养儿童举一反三的创造能力,画出与画家不同的作品。让学生在临摹的过程中不仅有技法上的收获,又有审美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更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成功感,激发学生进一步学生中国画的欲望。
正所谓“实践才会出真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以往教学往往忽略了实践的作用,一味的去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反倒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的画作多是随心所欲的涂鸦,缺乏对颜色、事物、画面布局的掌握。而国画教学正可以弥补传统教学实践的不足。首先国画讲究对画面构图的掌握,注重画面的层次和景物的取舍。其次,国画讲求线条变化和笔墨的浓淡,且国画创作涉及内容丰富多样,从花鸟鱼虫到山水人物,给了学生更多的发挥和创作的空间。学生在学习国画的过程中即掌握了技能和技法,又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学习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可谓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曾雪媚.小学美术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自由创造力[J].基础教育研究,2006(11).
[2]白俊红.浅谈少儿国画教学[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朱琳.小学美术水墨画教学的实践探索[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1年08期.
[4]李媛.小学国画教学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年03期.
[5]程新元.创作与鉴赏意义的“六法论”阐释[J].芒种,2014(02).
[6]蒋洲鸥.基于小学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育[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