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思瑶
【摘要】:中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从古至今,涌现出一批致力于中国古代书法鉴定与研究的专家和学者,他们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地为中国文博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杨仁恺便是著名的书法鉴赏家之一。在漫长的书法研究生涯中,杨仁恺始终在苦苦探索、仔细钻研,得到了许多书法鉴赏的方法和内容,他独到的鉴赏方式和鉴赏技巧令后人称奇。
【关键词】:杨仁恺;书法艺术;书法鉴赏
一、杨仁恺先生与古代书法
杨仁恺先生于1915年在四川岳池县城关镇出生,是中国具有影响力的书画艺术鉴赏大家。杨仁恺先生是当代享誉海内外的古代书画鉴赏家、美术史论家、博物馆学家和书画家。他曾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博物馆名誉馆长、辽宁省文史馆名誉馆长、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先后荣获文化部颁发的“全国优秀文化工作者”称号和辽宁省人民政府颁发的“人民的鉴赏家”称号。杨仁恺的兴趣爱好来源于他从小热爱书法艺术,过去曾在成都、重庆等地求学,在学习和研究期间,他与中国古代书法鉴赏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节假日,他就经常出来散步,经常到不少文物商店,文物古董店寻求知识,他也经常在地摊中看古今书画和各类器物的艺术特点。在学习过程中,他将历史与文字相结合,从而丰富了文物古籍的知识框架。以后他去古玩摊就不断仔细观察,认真琢磨,回家后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和线索,直至对物件的来历和价值查出个水落石出。在那个相对落后的年代,掌握文物鉴赏专业的人并不多的情况下,更没有专业的学习与培训,杨仁恺就是靠自己在古玩摊中摸索出来知识的。随着不断的深入研究,1943年,杨仁恺先生协助一个团体在重庆举办全国绘画义卖展览会,在征集作品的同时,认识了徐悲鸿、潘天寿、张大千、黄宾虹、傅抱石等著名画家,自此以后,杨仁恺结交了一批著名画家。杨仁恺先生正式在1950年踏上文博工作,历任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处调研员、东北博物馆研究员。1952年调到东北博物馆(今辽宁省博物院)任职。杨仁恺先生不论时间的长短,早晚忙碌着,仍旧坚持每天把鉴定过的书画做好标记,认真做成系统的整理,并和多名鉴赏家一起讨论,加以考证和研究。杨仁恺在鉴定期间,他写下一百多万字的笔记,为中国古代书法鉴定提供了参考材料。
二、杨仁恺先生与古代书法珍品鉴赏
杨仁恺鉴赏了许多珍贵的书法艺术珍品,并且得到了无数艺术家的称赞。曾经鉴赏了多个书法作品,有一些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如《曹娥诔辞》、《仲尼梦奠帖》、《古诗四帖》等古代极为重要的书法珍品,杨仁恺先生曾在这些作品中多次进行分析和鉴赏,得出了许多具有意义价值的独特见解。《曹娥诔辞》是现存署款年代最早的楷书名作。讲述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曹娥是一个孝女,为了寻找父亲,年仅14岁时沿江哭寻,寻找了7天7夜,也没有见到他的父亲,最后奋力跳入江中,讲述了一段孝女寻父的亲情故事。这幅书法作品是中国古代早期著名的楷书作品。宋高宗做太上皇的時候在题跋时客观地写到“非晋人不能至此”,他在题跋中强调是晋人的书法作品。曹娥诔辞》所记载的内容为碑文,通篇以小楷写作,提笔轻盈,捺笔厚重,从碑文的形式结构看,此碑文具备早期楷书的笔法和结构特征。杨仁恺先生在《晋人书〈曹娥碑〉墨迹泛考》一文中评价说:“晋人卷轴墨迹,流传甚少。早于《曹娥碑》的《陆机〈平复贴〉》同属瑰宝……而《曹娥碑》墨迹的流传,使我们得以进一步探讨东晋楷书的风格,从而搞清这一时期楷书发展的新貌,还可以通过它推知唐代以来摹刻晋人小楷的真实效果,究竟达到如何的程度。”在唐张旭草书《古诗四帖》他认为:“(颜真卿《祭侄稿》等)所有这些真迹,都与《古诗四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最突出之点,就是用笔。盛唐以后书法之风为之一变,草书始于张旭,正楷定于颜真卿,不仅是风貌有别,而且运笔方法都具有划时代的标志。从盛唐上溯到东晋,运笔有一个普遍的法则,无论是真、行、草、隶的横笔竖画,基本上是方头侧入,自然形成横笔笔锋在上,竖画笔锋在左的状态,以此去考察这一时期的字迹,不致有多大的差误。到了盛唐以后,运笔改用圆头逆入,笔锋居于横竖画的正中,近于篆书笔法。”此作也经过杨仁恺先生的评价和认定,认为还有更多的古代书画需要对墨迹认真探寻真伪,在杨仁恺先生尚未与同行们取得一致意见时,他会努力细致寻找说服的突破口,将自己的观点让大家得以思考。
杨仁恺先生作为一个从事古代书画研究的学者责无旁贷地把这段历史完整地记录下来,还原了历史本来的面目。杨仁恺先生始终站在文博前沿进行探索,在了解书画背后历史与艺术的同时,形成了雅俗共赏的艺术趣味。
三、杨仁恺先生的成就
杨仁恺先生为中国古代书法鉴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一生贡献给了中国的文博事业,他对学术研究严谨认真,不断博学,从多角度多学科的方向分析与研究历代书法藏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年近九十岁的杨仁恺先生又追回国宝三十余件,一生发表多篇著作和书籍,晚年又创立了鉴定学,使中国古代书画鉴定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杨仁恺先生鉴赏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精神将永远延续下去。
參考文献:
[1]杨仁恺,汪涤注.国宝沉浮录[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