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
【摘要】:养生的概念古已有之,如防重于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整体观 ;本文旨在从音乐养生、治疗的文献以及现代科学研究成果结合具体的音乐作品本体分析研究音乐治疗及养生的原理。
【关键词】:音乐治疗;音乐养生;音乐美学
一、音乐治疗及养生的文献背景
古代的音乐理论和中医理论,我们可以在《黄帝内经》、《乐记》、《汉书·艺文志》、《律历志》和《太平经》、《说苑》、《琴赋》、《养生论》、《论衡》等著述中看到很多音乐与健康有关的内容。这些论述给音乐治疗、音乐养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至魏晋隋唐时代的《声无哀乐论》、《乐论》、《琴诀》,宋代以后有欧阳修的《书梅圣俞稿后》、《送杨置序》、《论琴帖》等,周敦颐《通书)).朱熹的《紫阳琴铭》、李赞的《焚书·琴赋》等。以上列举的乐论著述只是常见的一部分,正是这些丰富的古代乐论,为历代音乐治疗、音乐养生奠定了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和音乐生理学的基础。
1、《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提出的五音理论认为,五音与天、地、身、心相联系,与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在《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中有:形成天地间有五行,人体中也有五行。人体中的一切,可按五行的特性进行分类,它和自然界的五行是相通的,如五脏六腑:肝性升发,属木,与肝有密切关系的胆、筋、目也随之属木,形成属木的“肝系统”;心色红,推动血行,温暖全身,属火,与心密切相关的小肠、血脉、舌也属火,即属火的气合系统”;脾运化水谷之精微,营养全身,属土,与之相关的胃、肌肉、口亦属土,为属土之“脾系统”。……五行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这个理论在临床的治疗、保健、养生上常被运用,如肺虚补脾(称“培土生金”法)、肝阴虚补肾阴(称“滋水涵木”法)等等。
《灵枢·本脏》中这样记载:“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就载有:“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在《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说:“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的论述。
2、《乐记》
《乐象篇》有言:“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至,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慝礼,不接心术,惰慢邪辟之气不设于身体。使耳目鼻口心知白体,由顺正以兴其义”;“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乐化篇》有言:“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声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
3、其他音乐养生与音乐治疗资料
《史记·乐书》引太史公曰:“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
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
《老老恒言》:“人借气以充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
《吕氏春秋》亦提及音乐的需要为人之共性:“故耳之欲五声,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情也。……虽神农、黄帝其与桀、纣同。”
《左传·昭公元年醫和论乐》载:“于是有烦于淫声、慆湮心耳,及忘和平,君子勿听也。至于烦,乃舍也已,无以生疾。君子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慆心也。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音,徽为五声。淫生六疾。”
秸康《养生论》曰:“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琴赋》中说:“诚可以感荡心志,而发泄幽情”,“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
《乐书》指出:“音乐者,流通血脉、动荡精神,以和正心也。”
阮籍《乐论》云:“夫雅乐,周通则万物和,质静则听不淫,易简则节制全神,静重则服人心。”又云:“乐者,使人精神平和,衰气不入,天地交泰,远物来集。故谓之乐也。”
《寿世全书》载:“声音感人之道,其效力速于训话与身教。……况丝竹能陶冶性情,讴歌能发舒抑郁。故无论男女,当职暇之时,或安弦操绳,或铁板铜琶,或引吭高歌,或曼声徐度于身心,二者交有益。”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记载伶周鸠对周景王铸大钟事所说的一段话:“王其以心疾死乎?……故和声入于耳藏于心,心忆则乐窕则不咸瓠则不容,心是以感,感则生疾。今钟瓠矣,王心弗堪,其能久乎?”
二、现代生理科学研究成果
为何音乐有如此好的治疗效果?音乐通过以下三方而实现其独特的治疗作用:(1)物理作用:人的脑电活动、心脏搏动、肺的舒缩、胃肠的蠕动以及自主神经的活动,都有一定节律,构成这些脏器的基本单位一细胞,时刻都在做一种叫“微震”的微小震动。当体内自主节律处于异常状态时,“微震”紊乱,便会产生不适,因此,选择节奏与人体细胞的“微振”节拍一致的音乐,两者发生共振,体内微振加强,使人体各脏器活动恢复协调,有益于康复。例如对功能性头痛,音乐电疗仪不仅具有止痛的效果,还能改善脑组织微循环,调节大脑的神内分泌功能。根本原理就是利用音乐电流的物理按摩作用,使脑血管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从而缓解疼痛,改善大脑的血流动力。( 2)心理作用:音乐能极大地影响人的情绪活动,从音乐作品中人们可获得或轻松欢快、或激动昂扬、或悲伤哀愁等基本情绪体验。节奏鲜明的音乐能让人精神振奋、热血沸腾,旋律悠扬的乐曲能使人安静、放松。与传统的心理治疗不同,音乐治疗强调“情绪决定认知”,通过影响听音乐者的情绪而改变对事物的认识。常见的例子就是当人心情舒畅时,听到鸟儿的叫声会认为鸟儿是在为其伴奏;而情绪低落时,同样的鸟叫则被认为是对自己的嘲讽。因此,只要情绪改变了,对事物的认识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Combarieu认为,音乐在任何时候都对情绪有或兴奋或松弛的作用,这些作用不是激发各种病理状态,就是趋向治愈某种紊乱,稳定情绪,促使其恢复正常。从心理层而来讲,音乐对人的影响力包括情感的诱导、意志的培养和道德品质的铸造等”。音乐营造了各式各样丰富的情感意境,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内心压抑的情绪得以宣泄,继之带来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起到保健治病的作用。( 3)生理作用:音乐作用于双侧大脑半球,但以右半球的活动占优势。那些旋律优美动听、节奏轻快明朗的音乐,经感觉通路传入大脑后,作用于大脑边缘系统和脑干网状系统,通过神经调节及体液调节,促进某些神经递质的分泌、转化,起到调整机体稳态、恢复生理平衡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研究发现,人在听舒缓静谧的音乐时,心率减慢,肌肉放松,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抑制交感神经系统分泌,肾上腺素明显下降,内啡肤含量上升。内啡肤是一种类似于吗啡的物质,能让人产生欣快感,并能降低疼痛感。
三、音乐养生与治疗的根据与展望
音乐的养生与治疗功能,体现在音乐物理的振动频率振幅、强弱、长短、波状等物理性质通过听觉神经,大脑各部位对声音物理性的处理,形成了主观的音高、强弱、节奏、长短、音色等音乐的基本要素。所以音乐作品的音高适中、强弱适度、节奏有张有弛、长短适宜、音色有明暗对比等,以及音高、强弱、节奏、长短、音色与人体生理、审美“同步”则效果更佳。声乐作品,是音乐与诗歌结合的综合艺术,所以内容明确的音乐作品可以使听众对音乐作品内容的了解有促进作用,所以声乐作品的内容应该是有“正能量”的、有德的、有教化功能的。
结语
《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就是说人生而静,人心本净,所以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音乐的养生性功能也即在此,平和的音乐使人心归于本静,治疗的功能也在与调节人的生理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