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就业困难因素浅析

2016-05-30 10:24:06于佳佳
亚太教育 2016年13期
关键词:就业研究生教育

于佳佳

摘 要:大学生就业难是长期以来困扰着政府、高校和大学生自身的重要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解决民生问题、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一环。通过对社会,国家,学校,学生四个方面对导致研究生就业困难的各种因素进行总结分析,期望这些方面能得到提高以改善研究生就业环境。

关键词:研究生;就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5-0248-02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由简单的经济军事竞赛转变为知识人才的较量。大学生地位居高不下,并且研究生作为高一层次的人才储备越来越受到我国的重视并认为这是国家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是社会经济中各行各业发展强有力的推动者。所以要使研究生合理就业并将其所学充分发挥转变为更大的现实产能。

《2015年国家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高校毕业生749万人,为历史最高。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鼓励到基层就业。实施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支持到新兴产业创业。

在国际环境和国家背景下都要求促进高水平的大学生——研究生积极就业,但现实状况并不理想,有许多因素阻碍了其就业道路。

1.人才的社会供需不平衡

1.1高校扩大招生

我国迄今约有13.7亿的人口,适合学习的人口数众多。随着国家出台《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促进人才,尤其是高层次高水平人才的培养的政策号召,加上在教育事业中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对心怀求知欲望的学生就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每年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报考和进入研究生层次学校学习。(2014、2015年报名人数下降但录取人数仍递增趋势)《2015年中国青年人口与发展统计报告》统计在校硕士研究生149.57万人,比去年增加5.97万人。

1.2就业市场供大于求

1998 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仅为 108 万人,2014 年增加至 727 万人,2015年为749万人,十几年间增长 6 倍。2013 年被称为“世上最难就业年”,当年高校毕业人数为 699 万,其中硕士研究生46.05万人,比 2012 年增加 19 万人,毕业人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之最。而2015年毕业生人数将达到 749万人,比往年人数又有增加,再次刷新历史之最。据报道仅北京地区2015年有应届毕业研究生8.1万。3.就业买方市场形成。伴随高校扩招政策的持续实施,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已从最初少部分人享受的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同时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但是反观市场,全国GDP增速连年降低市场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增加滞后于毕业生人数的增长,出现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在“江苏省暨南京市2013届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专场公益供需洽谈会”上5.7万毕业生进场,争抢4.2万个岗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可窥知一斑,研究生虽为高学历但面临同样问题。《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数据显示,自考研人数首次突破百万的2005年开始,一直到2009年,硕士生就业率连续下降。

2.国家支持保障不足

2.1政策引导有待提高

国家在出台扩招政策时没有同步完善由此带来的就业问题,就业政策制定时间滞后,受益学生范围少,可操作性差。较为明显的,本科与研究生就业区别不大,第一是体现在招聘政策上,本科生与研究生处在同等的地位上,现下企业已经不再实行人才学历高消费行动,在招聘时并不再一味追求从学历中选择最高的,而是选择最有能力最适合自己公司的毕业生,这样研究生就失去了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第二体现点在人事政策上,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待遇情况差别不大,晋升方面谁做得好就提拔谁,并不是看学历高低,薪资方面有的研究生甚至只是每月多了几百元。由此就业状况不佳,甚至2009年和2010年,硕士生的就业率甚至不及本科生。

2.2岗位结构失调

我国经济虽得到发展但仍未完全由粗放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模式中解放出来,制造业需要的劳动力较多。房地产行业、低端制造业、农林业、汽车制造业、电子装配行业等,这些提供的工作岗位稍加培训即可学会,不适合大学研究生就业,易造成结构性的人力资源浪费。高校、科研、政府等高端就业市场有编制名额限制,所提供的岗位数量又满足不了研究生就业需求。由此研究生就业出现高潮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3.高校教育体制不合理

高校扩招只是增加了进入学校研究生的数量,相比之下高校培养专业教师进度却显得缓慢,同时课程改革不全面、培养模式单一等,造成毕业生质量参差不齐,以至于企业、事业等用人单位对高学历学生欢迎度降低。

3.1专业设置。

我国高校目前专业开设存有盲目性,这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各大学在开设专业以及确定招生人数时没有经过严密的市场调研和理性分析,不能正确预测几年后学生毕业时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量,同时各个高校之间信息交流不足,总体层面上未形成合理资源配置,没有严格的审核,又不能很好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扩大热门专业的招生人数后毕业生大量涌向就业市场却供大于求。另外普遍存在文科生或某些专业被称为万金油的同时又被认为博而不精,影响就业。据智联招聘调查数据显示,工学、医学、经济学和管理学是求职成功率较高的专业,而哲学、文学求职成功率则普遍偏低。

3.2实践教育。

目前我国大学对于学生的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现象仍存在。大学生毕业之后理论知识丰富,但是不具备实际操作的技术和能力,进入工作岗位后仍需要岗前培训和适应阶段才能熟练工作,导致用人单位普遍倾向于招聘具有工作经验的人才,而对应届毕业生“不感冒”。研究生所具备的社会工作经验大部分为本科时半年左右的实习,时间短,所接触的内容不深入,对就业帮助不多,使其成为高分低能的代表,就业不理想。

3.3培养模式。

我国当前大学严进宽出,对学生的考量标准不全面,评价方法单一,导致大学生在校期间对自身要求降低,失去了努力学习和实践的动力,没有真正的一技之长,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质量不满,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虽然研究生实行导师制但一般一名导师同时指导多个学生,时间和精力有局限,不能很好督促研究生成长。并且国外导师与学生比一般1:3左右,我国高校一个导师有时要指导几个、十几个研究生,学生质量可想而知。

3.4就业推动。

对于应届的毕业生而言,在校园里未毕业之时找工作是一种优势,因为招聘单位会充分的考虑到学生自身的诸多方面,而与社会招聘区别对待。但学校在联系企业时未能完全考虑学生要求,一是针对某些专业的招聘企业数量太少只有几家公司,学生选择范围较少;二是单位层次不完善,国家500强省100强等等供不同能力学生竞聘,使有能力研究生更好就业。三是导师的人脉网络未充分发挥,应在研究生的培养同时给予就业帮助,起到职业规划师的作用。

4.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4.1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存在差别。

有学生自身品德不高,从社会新闻屡屡爆出高校学生的不良行为可以看出;也有专业能力不强,对自身不能严格要求,嫌做实验累嫌看资料闷,只想混一纸文凭;有缺乏社会实践经历,“读死书,死读书”的学生仍然存在,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等等。研究生的这些自身情况就间接决定了其就业道路的曲折。

4.2职业规划与择业。

当前大学生的择业观中有一些倾向造成就业困难。在工作地区选择上,研究生普遍向往北上广之类的一线城市,而对在西部和中部地区及二三线城市就业存在不情愿的现象,偏爱城市而疏远乡村,觉得小地方没有发展前途。对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工作福利等选择上,要求过于理想化,身为研究生不愿从底层做起,希望“一步登天”。另外找到工作但不一定有较高就业满意度,有研究生对于工作岗位要求多,容易对当前工作不满足,频繁更换工作,缺乏职业长期规划导致其找到理想的工作耗费较多时间精力。

4.3家庭方面影响。

部分研究生为独生子女,毕业时被要求回到家乡就业,其中不乏进入父母安排的不是自己喜欢的工作岗位,局限了其就业的可选择范围和就业满意度。如学生喜欢还有一种是家长在学生上学时就已经设定好其就业专业和方向,对其就业选择也是变相的限制,例如有学生为满足家人考取公务员的愿望连续几年不工作,降低应届就业率。

参考文献:

[1]王继威.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才智,2014(22).

[2]胡解旺.大学生就业难:过度教育与教育不足辨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10).

[3]郭玲霞.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5).

[4]马恩,宋爱忠.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原因变量析评[J].现代教育管理,2010(1).

[5]朱国玮,黄珺.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2011(8).

猜你喜欢
就业研究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25:02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13:25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7:57:56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