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义铭
摘 要: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家庭的和谐程度、父母采取的教育方式、教育观念,家长自身的学习态度等,都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我們必须重视家庭早期教育,采取科学的方式方法来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家庭教育;早期教育;儿童发展
中图分类号:G7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286-02
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而在以血缘关系和自然爱为基础的家庭中,家庭的和谐程度、父母采取的教育方式、教育观念,家长自身的学习态度等,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那么我们应怎样进行家庭教育来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呢?
一、幼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
美国心理学教授埃里克森根据他自身人生经验及多年从事心理的观察所见提出了解释人生全过程发展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每个发展阶段都存在一个发展危机,并且这个发展危机主导着这个年龄阶段个体的发展,若能积极解决危机,则个体就会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否则将出现发展障碍,而危机的解决往往与儿童的所处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因而家长必须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儿童成长的环境。[1]其前三个阶段对家庭教育如何来帮助儿童获得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第一阶段: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
这个阶段最大的心理冲突是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感。信任感是这个阶段主要的发展任务[2]。在人生的最初阶段建立了信任感,将来就可以在社会上成为易于信赖和自足的人,否则就会成为不信任别人和苛求无厌的人:它是今后各个发展阶段、特别是青年期的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基础,也会直接影响到今后的情感及社会性的发展。
第二阶段:独立自主对羞愧怀疑(1-3岁)
这个阶段儿童最大的心理冲突是独立自主对羞愧怀疑。自主性是这个阶段主要的发展任务[3]。这个阶段的儿童常见的行为反应是“我要自己做”,表明他们特别希望能够自主地进行选择和做事,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父母若能帮助儿童发展出自主性,儿童就会对以后的生活产生自信,否则,就会产生羞耻感,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
第三阶段:主动进取对内疚(4-5岁)
这一时期的心理冲突是主动对内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主动进取[4]。主动感就是儿童活动的主动性,在这一时期如果对儿童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给予恰当的鼓励,那么就会帮助儿童形成主动性、获得成就感,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否则将会导致儿童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感到罪恶,在以后的生活中表现出退缩行为[5]。
二、幼儿期的家庭教育策略
(一)帮助婴幼儿顺利适应生活,建立信任感
新生儿出生后,要让他们感到人世的爱抚和关怀,以此培养他们的信任感,发展其对周围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例如,要经常地、迅速地对婴儿的啼哭作出反应,以使其对父母、对周围的人产生一种信任感,让他感到世界是可靠的,人是可靠的,这种对人和的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个性的基础,也是以后各阶段发展的基础。同时,这阶段的儿童不需要特别的教育,父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作证他们的睡眠和营养的充足,给他们足够的关怀和爱护,使其顺利地得到发展。
(二)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发展儿童的自主性
在孩子1-3岁时,家长要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不偏食、不挑食的饮食习惯等。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条件,让孩子在安全的情形下进行自主活动,以发展其独立自主能力,如给幼儿准备专用的餐具,教孩子用餐具吃饭,培养孩子独立吃饭的能力;又如,父母给孩子准备专用的各类小毛巾,挂在孩子能够得着的地方,教孩子用流动水洗手洗脸,培养孩子独立盥洗的能力。这时,父母要有耐心对待孩子的各种主动尝试,不能因为不好的尝试结果而对儿童进行惩罚、辱骂等,否则,将使得儿童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敢面对问题而表现得畏畏缩缩。
(三)重视孩子的早期交往
儿童知识的获得、智力的发展需要丰富的人际交往环境,而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交往对象,因此母亲要充分利用哺乳、照料孩子的机会与孩子进行情感语言交流。例如,在照料孩子的过程中伴以愉快的表情、温柔的声音等,以加强母子交往,建立依恋情感;在孩子开始牙牙学语时,家长要与孩子多多交谈,在交谈中鼓励孩子大胆发音、说话,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在孩子大一点时,可以利用帮他穿脱衣服的机会与孩子进行交流,让他开始听到一些有关自己身体部位的词,鼓励孩子学习这些词及相关动作,在交往中逐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理生活的初步技能。
(四)创设游戏环境,在游戏中学习和发展
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同时也是最能促进孩子身心发展的活动。在多种多样的游戏中可以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学习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因此,父母应当为孩子创造游戏环境,提供玩具,鼓励孩子游戏,多和孩子一起玩,在游戏中去发展他们的主动性。例如,4-5岁的孩子常常通过游戏来模仿成人的活动,例如,模仿妈妈做饭、哄孩子、学司机开车、模仿医生给人看病等等,这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因此,父母应支持和鼓励孩子去玩这样的游戏。
(五)加强用对孩子第一次“心理断乳期”的认识和教育
在个体成熟过程中,要经历两次心理断乳期,第一次是在2-3岁之间,第二次是在13-14之间,其共同之处在于个体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孩子变得非常任性、固执,出现逆反心理[6]。例如儿童到了2-3岁左右就会出现一些明显的倾向,即经常表现出探索行为,在探索过程中自尊心迅速高涨,迫切地要表现自己,什么都愿“自己来”,对成人的要求和帮助常以“不”来拒绝;此时父母要正确认识这些行为,并以科学的方法来引导这些行为,对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否则就会导致孩子形成不良的个性特征,影响其健康成长。
为此,父母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孩子实施第一次“心理断乳期”的教育。首先,父母要充分认识到一个孩子的自立性是难能可贵的,在生活中要注意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还要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并利用相关知识认真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正确引导孩子,以平等的态度和孩子沟通,因势利导;不要这也不准,那也不准,孩子能做的事就允许他做,并鼓励他做,要让他体会和感受到父母的苦心,而不是完全与自己对立。这样就可能避免孩子的逆反心理。其次,父母也要严格把关,千万不能任凭孩子的性子行事,对其错误行为要坚决纠正,切不可完全迁就、溺爱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否则就会形成孩子的不良个性品质。再次,父母要且多种方法对待矛盾,提高针对教育的策略及其艺术性。例如:面对孩子的无理行为时,父母可以采取“不理睬”和“冷处理”的方法,即对孩子的哭、闹、任性、要挟等不予理睬,待他们冷静下来之后再进行教育和引导。
三、结语
总之,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家庭早期教育至关重要,而且任重道远。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家庭的早期教育,要以科学的教育方式来教育我们的孩子,家庭教育要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要明确儿童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了解他们各自发展阶段的需求,通过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帮助儿童顺利渡过各阶段的发展危机,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刘万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35.
[2]刘万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36.
[3]刘万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36.
[4]刘万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36.
[5]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53.
[6]吴航.家庭教育学基础[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