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静
摘 要:可曾记得,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二十四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的角度表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毛主席曾经一再强调人民需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这三者的利益关系,这一思想至今影响着中国共产党的行为章程,这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也体现了同样的思想方法和思维观念,当代的中国领导人依然秉承这一原则。在2007年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指出,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当代大学生是今后几年建设社会的主力军,他们肩负着复兴富强的使命,他们更应该紧跟着党走。因此,作为高等学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应响应这一号召,并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老师首先带头把党的号召实践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关键词:教学实践;社会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290-01
一、教育实践中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中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并渗透到课程教学及改革的全过程,使我们培养出来的高素质的大学生成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武装起来的合格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大学生重要的不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他们的社会意识和情怀也应当是大学教育中非常重点的培养部分。其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实践教学各个环节,将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融入大学生自身价值观并不断固化。
二、教育实践中的具体做法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课堂上的理论教学,还应该使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动态、认识我国国情、增长自身才干、培养对社会现象的捕捉能力和对社会隐患的洞察力,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认识。要使得学生明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短短二十四个字的实际意义,这不是空话,它展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同时还关联着人民的福祉,也体现了“为人民服务”这一不变宗旨,它还涵盖了最广大人民的普遍的愿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清楚地知晓肩上的重担,认真总结探讨继承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上学好理论,并知行合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上提出来的,而所有的大学都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一门课程,这更加说明了在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教学中,这也是联系社会的方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教学中,可以适当的侧重课堂知识与社会问题的结合,譬如减少书面做题的作业,多多引导同学们参与到社会热点问题、公民价值观、公民社会意识等等的调研中,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调查分析、公民诚信意识和行为调查,这些都是很能锻炼学生品格毅力的课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到实际的社会问题中,培养爱国意识和公民意识,是一个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好方法。
在社會的多元价值观下,我们教育方式也应当跟随价值观多元化,尤其是大学校园里的教学环境,作为一个大学老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独白式”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多元化、社会化,不仅仅是上课时单方面的讲解理论传授思维,还应当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使得学有所思,学有所用,不仅仅只是为了考取高分而忽略与实践的结合。这样也会反向加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良性循环,事半功倍。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还要在教学中注重实践和运用,加强理解,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现出重要的主线的地位。
三、结束语
作为一位思政课教师,了解到的现状是现在有很多大学生只重视科学文化知识,忽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也忽略了与社会的联系,他们在大学校园这座象牙塔里面待久了,慢慢地与社会的价值观脱节,这是很危险的。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为了与社会紧密结合在一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人的立身之本,理应成为时代的社会风尚,社会上的任何一个公民,都应该学习并且践行,更何况是大学生,这是我们教学的目标,也是根本目的。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应该努力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课堂之上,丰富教学模式,大学生们应该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开始,相反方设法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公民意识,自身也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精神上真诚地相信我们的国家,相信党,为其培育高素质人才。
(作者单位: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沙建孙等专家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董浩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载《学术论坛》,2002(2).
[3]石书臣.论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新发展.载《教学与研究,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