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祥英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0039-01
新课程标准最大的特点是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积极的倡导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恰当的学习目标导引下,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在主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的学习过程。基于这样的课改理念,在教学中,我尝试以目标为引导,对学习自主学习模式进行了探索。
一、自主预习
主要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课堂教学前富有个性地预习。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所以,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提出预习的提纲,对学生的预习提出预习的目标,学生在目标的引导下进行自主的预习。例如在教学《克与千克》这个知识的时候,课前我让学生在家里掂一掂家里的成袋食品或标有质量的物品,感受一下它们的重量,让学生对克与千克有一个亲身的体验。这样在新课的学习中,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及课前的预习体验中,对克与千克这个知识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通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构建了新的知识体系。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金钥匙,是小学生自主发展的关键,不懂方法,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只能成为空谈,因此,在学生预习前,进行自学指导,提出预习的目标,如看懂内容、找出不懂的问题,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等。学生在老师的目标引导下,逐步掌握自主预习的方法和步骤,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步形成自主预习的习惯,并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能力。
二、自主探究
即学生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探索的开放性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
数学教学就是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达标计划,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预习的体验,在教师的引导下,不同的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在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中我们是这样设计的:a.自己演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上台操作,将“长方体的表面”放在投影上演示,使学生对“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有一个形象的感知。 b.自做实验。学生人人动手操作,想办法计算长、宽、高分别是5厘米、4厘米、3厘米的长方体的表面积。c.观察思考。长方体的表面积可以如何简便的计算?与长方体的特征有怎样的关系?对中下等学生提出只要能算出表面积就是最棒的。对优等生提出用最简单的方法计算出表面积。让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
三、归纳建模
学生是在预习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分层目标的引导下,归纳自主探究的结论,建构数学模型。学生在自学和思考的过程中,已经开始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例如学生在自主探索完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后,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构建新的知识。这不是老师传统的灌输获取,而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预习、自主探索自主的归纳构建的。学生在这样的目标引导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地养成了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
四、评价提升
布卢姆认为:“自我纠正系统是大多数掌握性学习策略的基本方法。”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的引导下,学生总结、评价整个学习过程的收获。例如学生学完一个知识点后,在最后的环节中可以设计:你感觉这节课哪个内容学得最好?你的预习中归纳的哪一点最有价值?在探索的过程中你的什么方法和书上的一样?通过这样的回顾思考,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了一个较为准确的评价。评价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改变学生处于被评价的被动局面,采用教师对学生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学生的自评相结合的形式,通过这样的评价来改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是目标教学提出的一种新的评价观。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索过程,将学生学习由“吸收——储存——再现”转化为“探索——研讨——创造”。在目标教学课题教学实验中,探索新的目标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目标指导下,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相信学生在每一次的学习中,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最终会把学习变为自觉自愿的活动,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习惯,为终身学习和今后发展打下基础。
(责任编辑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