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成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0009-01
让学生动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在课堂上思维活跃;二是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使小组活动更加有效;三是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让课堂教学更加高效。下面我就以上三个方面展开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一、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在课堂上思维活跃
真正的学习离不开“思辨”这一过程。语文的学习内容具有复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含蓄性,因此,“思辨”在语文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决定效果好坏的关键。所谓“思”,即勤于思考,就是时时处处动脑筋、想问题;所谓“辨”,就是勇于探索,敢于提出问题,会用科学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从课堂教学的需要来看,教与学是一种信息的相互传递。教师与学生都需要从对方身上获取信息,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是由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来决定的,这是谁也代替不了的,教师在教学中只能起到主导作用。而且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来看,学生不生疑也是不可能的。学生对接收到的外来信息产生的疑问,如果不及时提出来加以解决,而是憋在心里,时间一长就会导致思维能力下降甚至停滞。学生知师之所想当然必要,但教师知学生之所想则更为必要。教师虽然可以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但回答问题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并且回答的也多是教师根据教材提出的、往往带有自己主观色彩的问题。教师如果不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就不能科学有效地调控自己的课堂。
作为教师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是满足学生求知欲、表现欲和成就欲的前提。教师应当用广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可亲的教态、生动的语言、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要爱护和相信每一位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自信自强;对学生的每一点发现、每一点提高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应当创设这样一种环境气氛:每一个学生随时都可以提出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管自己的意见正确与否,都会受到正确的对待,因为任何探索都是有意义的。
二、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使教学活动更加有效
所谓“合作”,这里指在学习活动中,逐步建立起新型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生生、学生与家长的合作互助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在此氛围中,不断培养合作意识、合作态度、合作情感,不断推动学生合作行为,逐步使学生具有合作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我们要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在语文方面奠定基础。每个学生都有一些超越时空的思维空间,从中隐藏着许多新异的思维,常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合作学习可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互助互学,集思广益,让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而且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增进交流,使其智力品质与非智力品质同步开发,有助于学生从更广阔的角度去吸取知识、认识世界。小组合作学习正是在这种精神指导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并被广泛运用。
三、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让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课前预习是课内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同学们往往不够重视。根据调查可知,约三分之一的同学比较懒惰,不能按老师的要求进行预习,导致课堂上无法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进行监督管理。
学习差的学生,课前不预习,上课听不懂,课后还需花大量的时间去补缺和做作业,整天忙得晕头转向,挤不出一点时间去预习。其实,这种学生差的根本原因就在不预习上。学习由预习、上课、整理复习、作业四个环节组成。缺了预习这个环节就会影响下面环节的顺利运转。这些学生必须作好在短期内要多吃点苦的思想准备。在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后,要安排一点时间预习。这样做虽然费了时间,但上课能听得懂,减少了因上课听不懂而浪费的时间,同时,还可以减少花在课后整理、消化、作业上的时间。时间一长,运转正常了,学习的被动局面也就会改变,就再也不需加班加点了。
(责任编辑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