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素珍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0015-01
小学阶段是孩子求知的启蒙引领阶段,是孩子步入正轨教育的开始。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理应把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列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认真加以实施。下面我就从教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与大家交流。
一、明确创新意义,尝试创新乐趣
1.正确认识创新的含义。 在教学活动中,一提到创新会使人联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发明、小创造等,或者让教师与学生有超乎寻常的作为才是创新。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作为一名教师,要想上好一堂生动的课,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是关键,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最佳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愉快地学好一节课的前提保证,所以,我认为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是创新教学的前提保证。而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新知识,提出新问题,并且能通过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我认为这也是一种创新。对小学生来说,千万不要把创新一词的意思复杂化,只要他们提出的问题新颖,有一定的可借鉴性,我们就应该肯定他们的创新精神。
2.教师以身示范,启发孩子的表现欲望。如果教师一味地因循守旧,视教材为圣旨,以教参为标准,不敢越雷池半步,那么他所带的学生也很难出现创新的奇迹。因为身教重于言教,创新只喊口号是不行的。在课堂上教师带领孩子进行创新尝试,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快乐,慢慢的养成一种习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设立多种奖项,让孩子体验创新喜悦。有人说,创新性是激励出来的,这话不无道理。根据条件反射原理,一种行为发生后,如果得到激励、肯定等正向强化,这种行为的频率就会大大增加。同理,学生的创新行为和思想出现后,及时给予肯定、激励,人的创新意识就会不断地喷涌而出。为此,在教学中,应革新评价机制,对平时使“雕虫小计”“耍小聪明”“钻牛角尖的学生不冷嘲热讽,而是给予正确的引导,对学生学习中闪现的创新的火花给予热情鼓励,每天评选最佳提问奖、新颖答案奖,让学生体验创新喜悦。
二、运用鼓励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教师要真诚关爱每一位学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需要尊重和关爱。当学生这些需要得以满足时,就能引起积极的情感体验,它不仅引发学生学习的良好兴趣,而且转化为学生内部学习的动机。在这种动机的支配下就能发挥出最大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真诚地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学习上暂时落后的学生,教师更要给予鼓励。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要用和蔼慈祥的目光覆盖全体学生。“你说的真好!”“你的进步真大!”“老师相信你会进步的!”“你真了不起,”“知道得这么多!”……这些热情洋溢的语言,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和关注的人而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创造了一个愉快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2.教师应正确对待学生中客观存在的差异。力争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并获得成功的机会。成功的体验对动机的激励作用大于失败的体验,尤其是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会导致学生对学习丧失信心而产生厌学情绪,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则能成为学习动机的“激活剂”。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从而增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与学习的信心。
三、运用课本资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往往只侧重于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这样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作为教师在教学上必须要改革创新,让学生主动地认识和接受教学内容,主动挖掘自己的学习潜能,造就创新精神。这时老师所要做的是联系现实生活,提出大家熟知而又难以解释的问题,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在直观而富有趣味的情境下,引发学生的心理活动,培养创新思维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了所学知识点时,还应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例如进行写话练习时,可以参照课本上带有插图的课文《小灰兔和小白兔的故事》让学生先自己看图编故事,在班里进行讲故事比赛,再对照课文,发现看图写话的奥秘。我这样一引导,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与实际生活融会贯通。让学生更多地接触了社会,受得了良好的教育,而且也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在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我还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不断提出问题,发展思维,增强学习的兴趣。
(责任编辑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