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莉
摘 要 在小学教育多年的实践中,我深感做好残疾儿童的工作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做好残疾儿童的思想工作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使残疾儿童与正常儿童一样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之间相互融合,给他们一个学习发展的舞台,寻找一把合适的钥匙去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锁。
关键词 全纳教育 课堂教学 助学伙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0034-02
助学伙伴是随班就读教学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它不仅使残疾儿童从同学的帮助中解除一部分学习和行动上的困难,还能从与正常儿童的交往中开阔眼界,增加接触社会的机会,学会适应生活,适应社会。对互助伙伴来说,助学活动也是建立爱心,学会关心他人,促进自我发展的好机会。通过研究助学伙伴策略,找到选择、培训、指导助学伙伴的途径和方法,发现助学伙伴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这都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研究对象
本班里有一名智障儿童。本文就重点研究该班内助学伙伴的实施情况。随读生的基本情况:田某某,因长期癫痫病发作,引发智力残疾,该生父母均为农民,父亲也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而且非常配合老师的工作,能够按时辅导学生学习。但该生无法与其他正常孩子一样接受老师教给的知识,记忆力差,经常遗忘老师交给的任务,丢失学习用品,不会整理自己的书包,不善言语,需要向同学借文具时他什么也不说,拿来就用,且学习意愿低落,缺乏学习动机。
二、研究方法
1.尊重随读生意见,挑选有责任心的助学伙伴
在选择助学伙伴时,我们首先要选择品学兼优、有热情、有耐心的正常儿童来当他们的助学伙伴。但是在实际中选派合适的助学伙伴时要遵从自觉自愿的原则,教师不能进行强制。
2.明确助学伙伴职责,热情参与工作
教师首先必须让助学伙伴明确自己的职责。助学伙伴主要从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减轻随班就读儿童的心理压力这几个方面进行帮助。在辅导过程中,助学伙伴要做到有耐心、有信心、有恒心,不流露出任何抱怨和失望,不说一些诸如“你真笨”“你不行”之类伤害随班就读儿童自尊、自信以及影响其学习积极性的言语,要真正起到助学的作用。
3.指导并督促助学伙伴进行个别辅导
(1)在助学内容方面的培训
主要从两方面对助学伙伴进行培训,首先要强化助学伙伴本身的“双基”学习,避免助学过程中出现科学性错误;其次要让助学伙伴明白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给随班就读儿童提供不同的帮助。
(2)在助学技巧方面的培训
比如辅导中应循序渐进、因需施教,多鼓励、少惩罚,多启发、少替代,多询问、多反馈等等。对助学伙伴的培训任务,即开始实施个别教学。在刚开始实施的阶段为了使助学伙伴在教学中少犯错误,教师要亲自进行个别教学示范,让助学伙伴听课观察,并适当与随班就读儿童接触,教师让他们做一节辅导课中的一部分工作,如此循序渐进,直至让他们承担应有的助学责任。在助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观察,仔细检查教学质量,并研究助学伙伴的助学技巧,观察分析助学中遇到的难题,适时进行针对性辅导。如果助学伙伴长时间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就要考虑在课程计划、助学技巧、助学伙伴自身等方面是否存在问题。助学伙伴是教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得力助手。教师除帮助助学伙伴提高一般的教学技能外,还要定期召开个案分析会,与助学伙伴交流情况,发现问题,寻找对策,解决问题,寻求最佳辅导方案。
此外,还要建立激励机制,对助学伙伴的辅导成绩进行评价,根据助学伙伴的帮教表现和辅导结果,定期评选出“最佳助学伙伴”进行表彰和奖励,以不断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4.对助学伙伴进行定期评估,激发助学伙伴的工作热情
工作中要及时地对助学伙伴进行评估,表现好的给予表扬和鼓励,不好的可以替换。在一次班会中,我对黄某某的一段时间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对他提出了表扬,发给他一张标志性发展评价卡。在黄某某上台领卡的时候,我看到了田某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手拍得最响。他已经很久没有这样高兴了,我看到了他性格上的转变,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不爱与同学交往、整天噘着嘴的孩子了。
三、探讨与建议
1.在实施过程中,要教育助学伙伴注意培养随班就读学生的独立意识,助学伙伴不能一切都代替随班就读学生来做,要教育互助伙伴仅在随班就读学生确实需要帮助时才能给予帮助,千万不能养成他们事事都依赖别人的懒惰思想。
2.通过课堂实践成功。我认为伙伴助学教学模式不应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应推广到课间。要加强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辅导,这样有助于巩固课堂辅导的效果。此外,还要定期轮换助学伙伴,让更多的同学成为“小老师”,这样有利于团结互助的班集体的形成,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助学伙伴父母的顾虑。
参考文献:
[1]邹泓.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2).
[2]黄志成.全纳教育:21世纪全球教育研究新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01,(01).
[3]杨希洁.一位成功的随班就读数学教师的个案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5,(1).
(责任编辑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