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珍
摘 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一直是困扰我们教师的一个永久性话题。如何突破这个难点,也一直是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通过对我校许老师的两节同课异构课的调查与分析,笔者有了一些思索。
关键词:思品课教学;课堂提问;调查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2-078-1
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选择和设置问题,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差。因此,带着“我们的课堂提问是否有效?”的问题观察了同组许老师在两个不同班的相同内容的两堂课,上课的内容为八年级思品人教版第八课《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
一、第一节课的调查和数据分析
(一)提问统计
(二)数据分析
1.本次观察,从量上看来,教师课堂提问的数量是31个,数量适中。
2.观察数据表明:有效提问共16个,占51.5%;低效提问共7个,占22.5%;无效提问8个,占25.8%。低效,无效问题占据了一定的比例。
3.在低效,无效提问环节中,教师最主要的是过多提问简单的问题,学生一点不用思考就能回答,看似课堂热闹,但对知识,能力,德育都毫无意义,没有提问的价值。
二、课后的研讨
课结束后,就本节课存在的问题,我们教研组所有成员坐下来进行了讨论。通过数据的呈现和课堂的实际情况,我们组老师认为许老师在提问环节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提问设计指向不明确。有些设问太随意,说法很不严密。例如在说到法律赋予消费者合法权利时,紧接着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些权利保护什么?可能会出哪些考点?”这两个问题毫无关系,硬拉到一起。权利保护什么,设问不明确,应改问“保护消费者的哪些权利?”这样一问,指向性相对明确许多,提问指向明确,问题就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抓住要点,思维呈现出明显的倾向性,而且容易引导学生回归书本知识,不至于让学生云里雾里,满头雾水。
2.提问的模式比较单一。整节课教师的提问,简单的问题是许老师自问自答,或者集体回答,难一点的学生不会,还是许老师自己答。本节课只有两次是指名回答。在这种单一的提问形式下,学生齐答出的就是结果,没有人争议,课堂教学似乎进行得很顺利,但是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却没有丝毫彰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也就不利于高效课堂的生成。
三、第二节课的调查和数据分析
我们的活动不仅仅要求我们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帮助一起解决,于是我们的活动还在继续——在讨论的基础上,许老师对教案进行了修改,第二天再次在不同的班级上同样的课,就课堂提问这块我统计如下:
通过两份数据对比,第二节课有效提问的次数明显要高的多,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两节课上下来,第二节课学生的后测效果也明显高于前一个班(两个班的学习基础差不多)。所以我认为教无定法,教要有法,同样,“问”无定法,“问”要有法,课堂教学离不开问题,成功的提问可以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把握课堂提问的艺术,是教师展现课堂教学艺术的画龙点睛之笔。
通过对两节课的课堂提问的课例式研究,我觉得课堂提问必须掌握一定的策略和技巧。例如,在提问要适时这一方面。首先是从教学内容方面来看,要选择合适的知识点和知识点的适当视角作为提问的切入点。其次是从课堂教学的时间上把握,应选择合适的提问时机。及时的提问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上课开始时的有效提問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上课过程中的有效提问可以疏通和理顺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开阔学生的思维视野;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适时以适当的方式提出适当的问题可以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把握课堂节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尾有效提问可以消除学生的疲劳和麻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