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秋珍
【关键词】 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2—0072—01
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在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熏陶,会对幼儿一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园非常重视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在不断地探索、实践、积累过程中,笔者初步总结出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几点有效方法。
一、注重情感教育,以“情”促“行”,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们能把孔融让梨的故事讲得滚瓜烂熟,却没有自觉的行为和感受;知道要保护环境,却会随手乱扔果皮、杂物。分析这些现象的原因,我们认识到以往在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时,只注重了知识的灌输,让幼儿知道什么是谦让,什么是分享,却忽视了对其行为习惯的内化和养成。因此,我们在对幼儿进行好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挖掘,以幼儿为主体,以活动为依托,从幼儿与环境的互动出发,让幼儿在自觉的行动中得到情感上的体验,由“知”生“情”,由“情”促“行”。如,对于小班主题——分果果,我们在让幼儿懂得分享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幼儿体验“爱”、“关心”、“尊重”等情感,要求幼儿回家后将自己喜欢吃的东西送给爸爸、妈妈吃,观察爸爸、妈妈的反应和心情,入园后讲给老师和小朋友听,并说说自己的感受。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强化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幼儿在学习、实践、体会、感悟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分享习惯。
二、营造丰富、适宜的环境,潜移默化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教育学家杜威说过:要想改变一个人,必须先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了,人也就改变了。因此,我们在环境创设上,紧紧围绕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习惯这一主题,精心设计、大胆尝试,从色彩上、造型上、内容上努力为幼儿营造了一个轻松自然的教育氛围,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养成良好习惯。
三、加强在交往、游戏中的运用,不断培养和巩固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对幼儿来说,生活就是学习的教科书,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当贯穿于幼儿生活之中,渗透在各种日常游戏、活动里。通过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体验、理解、接受,逐步转化为幼儿自觉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模式,从而形成习惯。如,幼儿在玩滑梯时,你推我挤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简单的提醒、说教只能起到一时的作用。我们发现类似的问题后,组织幼儿讨论:这样做有什么坏处?怎样做才会更好?怎样才叫排队?生活中哪些时候、哪些地方需要排队(下楼梯、洗手、做操、上公共汽车等等)。然后请幼儿表演正确的过程,并要求他们以后要互相提醒,互相帮助。经过日常生活中不断的练习和强化,幼儿的自控能力逐步增强,从而养成了排队、不推挤的良好行为习惯。
四、及时、正确地评价幼儿,在肯定、赞赏中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期间,由于幼儿还没有完全掌握自我评价的内部标准,他们常常是通过成人的评价来界定自己、调整自己、发展自己。因此,教师、家长的评价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面对幼儿的正确行为,教师应给与认同、赞赏的积极评价,如:“你帮小妹妹搬椅子,真会关心人”、“小手洗得这么干净,真是讲卫生的好孩子”等,会强烈地增强幼儿的自尊与自信;而面对幼儿的过失行为,教师应给予关心与期望的评价,如“大家都喜欢讲卫生的好孩子,我们一起把香蕉皮扔进垃圾箱”、“你不争抢玩具,小朋友才愿意和你玩”等,会使幼儿在宽容、理解中自觉地改正过失。教师和家长要积极、正确地运用好评价之方式,让幼儿在肯定、赞许、鼓励和期望中,不断改正过失,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五、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为幼儿树立学习的榜样
观察、模仿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幼儿常把教师当作自己最直接的学习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教师时时处处都要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树立正确榜样,在积极的师幼互动中促进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在礼貌教育中,教师要以身作则,需要幼儿帮助时,真诚地说一个“请”字;得到幼儿关心时,衷心地道一声“谢谢”,使幼儿在平等的氛围中,受到礼貌的熏陶,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