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互文性理论对古筝教育的启示

2016-05-30 13:32:00邹亿
亚太教育 2016年13期
关键词:互文性古筝教学

邹亿

摘 要:互文性理论促使人们以新的方式关注音乐艺术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本文借鉴解构主义的互文性理论为方法论,对古筝教育在古筝乐谱、演奏技巧、欣赏、作品理解等方面进行探讨,力求通过互文性理论,丰富理解古筝作品的能力,提高演奏技巧,把古筝作品进行解构,了解作品更深层的文化底蕴。本文简述了如何在古筝教育中充分利用互文性理论,为发扬古筝艺术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互文性;古筝;教学;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5-0114-01

互文性理论就是指文本之间互相指涉、互相映射的性质。这一概念最初在1969年由法国后结构主义批评家、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符号学?符义解析研究》中提出。是个基于“主体间性”而引申出来的文化学和文艺学概念,通常被用来指称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相互渗透的关系,或者某一文本通过记忆、重复、修正而向其他文本的扩散性影响。

从“互文性”角度来看古筝教育,分别在古筝曲谱、演奏技巧、欣赏、二度创作几个方面,把新的角度、理论及方法进行吸收和借鉴,进而对多方面影响下的古筝教育元素进行重新整合构建,博采众长地创造出新的古筝教育理念。

一、 古筝乐谱

在乐谱使用上,古筝一般用简谱,但是,随着古筝的发展和在音乐院校的教学活动中,吸收了西方乐器五线谱文本,于是,有少部分古筝教师开始吸收、模仿西方乐器文本的教学方法,开始运用五线谱教学。运用五线谱乐谱文本,并不存在着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易于交流,因此在古筝教学和演奏的应用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助于古筝艺术在西方的互文性传播与发展。所以作为古筝教育者,我们应该看到两种乐谱文本利与弊,摸索出一套完整的方法,运用互文性理论将简谱、五线谱更好的应用于古筝教育中。

二、 古筝演奏技巧

作为演奏者,在精益求精演奏技术的同时,从互文性这个新的视角和方法论探索和掌握作品的创作背景、感情色彩、风格特征、乐曲结构、音乐语汇特点等等,更加全面和更有深度的了解作品信息,进而提升演奏层次的高度,才能将作曲家的创作与演奏者的二度创作更好的结合起来。

由于弹筝者的不断增多,在演奏方法和技巧上已有了很大的突破,新的古筝作品吸收了其他乐器的演奏形式、技巧,从而丰富了古筝的音乐技巧,使古筝的艺术表现力得到了提高,如这轮指这一技术源吸收学习于琵琶及古典吉它,而“轮弹”是在轮指的基础上,古筝演奏家创新加入弹奏,也就是指“弹奏”同“轮奏”在一只手上的同时结合。如王中山改编的《彝族舞曲》中可以看到由于左手要担负按弦等技法,这段音乐就需右手独立完成。很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运用“弹轮技术”才能完成,如谱例:

古筝教育者们应该多创新吸收其他乐器、或非乐器的音响文本,用以创作新乐曲、发明新技法,有力地支持和推动古筝新曲的创作和演奏技法上的创新。

三、 古筝作品欣赏

作为听者,在音乐作品中听到的不仅仅是音乐文本的音响本身,而会引发对其他特定音响文本的关联性体验,听者有潜移默化的共鸣。

有时候我们听到一首古筝作品,会觉好像似曾相识,这是因为古筝作品吸收其他音乐音响文本,在共时性维中,任何一个音响文本的构成成分都不是初始的、原创的,它总是对其他音响文本的拼凑、吸收、改编。从音响作品的源泉来看,这些作品吸收了特定的音响文本、音乐素材,所以在我们欣赏的时候会感受到一些其他音乐作品的影子。如在作品《春到拉萨》音乐的主题:

右手旋律是吸收了藏族弦子舞的音乐音响文本,左手低音每拍一下的固定节奏和弦,是吸收了藏族民间乐器牛角胡的音响文本,用古筝模拟演奏出来。

四、古筝作品理解

从作曲家创作背景、作品吸收非音响文本的角度,古筝作品在人文社会更宽广的语境下,作品吸收历史典故、文化、民间传说、词牌名等等一切非音响文本,古筝作品中互文性的体现比比皆是。

作为演奏者应该分析作曲家获得怎样一种社会情感,进而把这种情感抽象化为一种心理体验,运用音响文本把内心的体验转化为新的音响文本,创作出古筝作品。比如,古筝作品《云裳诉》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对中国人来说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而古筝协奏曲《云裳诉》 正是借助了这种文化背景,其标题所蕴涵的情节性才能在中国听众欣赏中发生作用,中国听众听到该作品的音响时,呈现在脑海里的就不只是音乐音响本身,而是音响所蕴涵的标题性的故事情节。

不仅《云裳诉》如此,何占豪的《临安遗恨》(以岳飞的故事为素材),王建民的《枫桥夜泊》(以张继同名诗《枫桥夜泊》为素材)亦复如此。笔者认为以互文性理论作为方法来分析古筝作品,可以更好的体会作品更深层的内涵及作曲家要表达的意图。

结语:

互文性理论对古筝教育的启示,可以发现,演奏家和作曲家采用互文性的创作视角和技法共同铸就了古筝曲的经典化,它不仅为古筝创作技法的丰富性提供了可能,也为新世纪的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当前古筝教育领域,研究古筝作品的文化(社会)维度代表着新的意识,它体现为一种对古筝的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在古筝教育中,把跟古筝作品所有产生互文性的因素都列入研究范畴,如古筝乐谱、演奏技巧等,同时剖析经典古筝作品。借鉴这类创作手法,解决一些作品创作瓶颈问题、演奏者对作品演绎问题及听者对古筝作品理解问题。通过当代创作的古筝曲在互文性研究下,能更好的解释这类作品之所以创作成功并获得听众和古筝演奏者的喜爱的原因,也古筝教育工作者对当下经典古筝曲有更进一步地了解。

参考文献:

[1]王瑾.互文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李萌.古筝曲谱[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3]王中山.古筝曲集.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1998年

猜你喜欢
互文性古筝教学
我终于会弹古筝了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50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东方教育(2017年19期)2017-12-05 15:14:48
第一次弹古筝
小布老虎(2017年1期)2017-07-18 10:57:28
古筝
宝藏(2017年2期)2017-03-20 13:16:45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9
我的古筝之旅
学生天地(2016年26期)2016-06-15 20:29:39
“谷歌退出中国”美方新闻报道的互文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