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洋
摘 要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高校思政教育)传播中,受众是基本的构成要素之一,他们作为传播的落脚点和目的地,是传播活动致效的最终决定者和标志者。受众作为社会群体的人,是具有一定的心理和生理机制的,本文从受众的心理分析其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从受众心理的客观性、系统性、实践性等特点以及从受众心理视角考量其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新启示和新思考。
关键词 受众心理 高校思政教育 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5.031
Abstract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mmunication, the audience is one of the basic elements of the constitution, as they spread the starting point and destination, is the final decision communication efficiency and sign. The audience as a social group who has certain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mechanism,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import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audience's psychology. From objectivity, audience psychology system and practical aspects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udience to consider the psychological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new enlightenment and new thinking.
Key words psychology of audience;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w thinking
1 受眾心理的理论概述
1.1 受众心理的界定
传播过程是信息的交流与分享的过程。正如古代大文豪韩愈所作《师说》有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传播知识,知识是一个传播的过程,有传播者(教师)就必然会有受众(学生)。不言而喻,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包括个人或者组织发出的信息并最终达到了接受者的大脑中在这个传播过程中存在两个主体:传播者和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受众会根据自己个人的喜好,对传播信息进行筛选,这个过程就涉及受众心理的活动。受众心理就是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受众心理活动对受众选择行为的影响。
作为信息传播的落脚点和目的地的受众,有关他们的心理行为的相关研究,早就散见于古代一些教育家、哲学家和思想家的著作中。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如孔子、孟子、荀子等,在论述教育问题时都有一些关于受众心理的观点。譬如孔子《论语》中所提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方法,就是强调充分发挥在知识传播过程中受众心理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受众的思维能力,发展受众的创造性。在西方,早期的一些教育家、哲学家和思想家也有许多涉及在知识传播过程中受众心理能动作用方面的观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为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和谐进行提供了哲学心理依据。欧洲近代的传播学家霍尔、马克·列维(Mark Levy)和斯文·温德尔(Sven Windahl)都讨论过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受众问题,把受众的心理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寻求传播理论研究的突破。
1.2 受众心理特点分析
(1)客观性。每一个教育主客体的心理发展都有一定的客观性。从受众心理的视角看受众心理的研究要实事求是,尽管心理现象就其映像来说是主观的,但是作为一种反映过程,它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并表现为人的外部活动。因此,客观地研究受众心理现象是完全可能的。(2)系统性。教育受众的心理发展不是孤立片面的,对他们的观察研究要遵循一定的系统性。从受众心理的视角来看受众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一定的系统性。在研究心理现象时既要把个体看做一个系统,也要把研究对象作为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来看待,不能孤立片面地考察问题。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坚持系统性原则,就是把研究对象作为整体系统进行综合考虑。只有这样,本质极其必然联系才能在各种心理现象之间得到体现。系统性原则主要体现在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适应性四个方面。(3)实践性。在受众心理研究中要求把人的心理看做是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密切相联系的过程来考察和研究。实践性原则也是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在受众心理研究中坚持实践性原则,必须结合教育实际,从实践出发,解决教育实际中的问题;教学受众心理的研究成果也要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突出应用研究成果的核心位置,这样才能彰显受众心理研究结果给教学带来的活力,也才能达到通过受众心理研究来实现教学实践的新突破。
2 受众心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受众心理客观发展的理念,使学生在关爱中接受教育。教育工作秉承遵循教育客体心理发展客观性原则的核心理念,教育主体对教育受众自身心理发展规律的尊重,启迪了传统高校思政教育。改变思政教育工作者孤立教学的原则,放眼全社会把学生作为大的教育环境中一分子去考虑,尊重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性,提供长期服务,有规划地和学生一起努力改变教学环境,从而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在客观的受众心理视角工作原则启示下,有助于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摒弃老师作为权威者,学生作为被动接受者的说教模式。以一种平等的、为学生服务的、充分尊重学生心理发展客观规律的姿态,真正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教师与学生对话合作,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更好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就是让学生在被相信、尊重中教学环境中得到成长。
(2)聚焦受众现实需要,在教育“松绑”下关注受众成长。从受众心理的视角出发认为,很多教学问题出现的根源是教学活动中的传播主体与受众系统沟通不畅导致的。从受众心理学的视域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作为弱势一方的大学生群体需要重新解读,用一种缓和的方式着重于给紧张学习状态中的学生“松绑”。合作的商谈式的教学方式可以体现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由于师生相互作用而增强了各种联系,学生的优点是需要先关注和开发的,在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系统中,学习愉悦感受可以由双方的不断互动带来,从而能够避免标签化,开启受众愿意自我改变而进入良性循环过程。
(3)突出系统性、实践性特点,促进受众的身心发展。传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从消极被动的问题视角入手,在一定程度上过于关注受众客体而忽视了家庭系统以及日趋复杂的社会层面的大的环境系统影响。通过认识和理解人及其心理的发展过程,了解问题产生的根源,从教学实践出发,才能对症下药,这为改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单一化干预模式提供了新的启示。现代社会,人们思想和行为越来越容易受到影响,尚未定型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不断受到社会变革的思潮干扰。令一些青年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将受众心理研究中凸显出来的系统性与实践性原则的视角引入高校思政教育,行為偏差的现象可以得到更深层次的解读,特别是对一些需要介入的特殊受众的关注,才能提供有针对性地心理疏导和服务,使自我的潜能、成长的前景被学生个人看到,从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得到提高。
3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受众心理的运用
(1)借鉴“客观性”特点,深化“差异性”教育方式内涵。虽然教育这个传播知识信息的过程对接受知识信息的受众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但受众心理发展的规律又制约着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受众心理发展的客观性必须得到教育者注意,以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教育应该考虑到受众的生理发展水平,注重学生进行某种新的学习的准备状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教学的准备性原则,视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定教学模式。这种原则又称为“可接受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准备性原则进行教学,就要依据受众心理发展水平,确定每一个年龄段能最有效掌握的教学形式与方法。古人说:“人心不同,各有其表”。学生之间的心理发展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育活动只有建立在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差异的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才能因材施教,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重教育主体自身的主观臆断而轻受众客观的心理发展规律的状况是我国传统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中常见现象,侧重对学生的整体教育,而针对个别差异化的教育是需要不断得到重视的。思政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挖掘学生的差异性“对症下药”。改变过去作为权威者的角色,避免标签化给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
(2)重视环境影响,拓展合作教育内涵。影响大学生思想的因素很多,变化也非常快,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间,每一个受众的成长都会受到周围环境系统的深刻影响。因此,仅靠学校单方面教育是难以有效解决大学生复杂的思想问题的。教师和家长是教育孩子的两股重要力量,这两股力量紧密地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受众心理“系统性原则”视角下,只有透过对学生的社会支持网络(包括亲戚朋友、父老乡亲、同辈群体等)有系统清晰的了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才能做完整的评估和有效的介入,这对我们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工作很有启示意义。辅导员可以通过家访和实地探访的方式建立积极的和学生家长沟通的桥梁,保持对学生能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3)借鉴系统特点,促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整合各种资源,形成强大的教育新合力,这样才可以使高校思政教育更体现其实效性。众所周知,个人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对于受众而言,学习状态和人格发展会在不同时期受到学校、家庭和社区三者的影响。从某种意义来说高校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社区,可以充分借鉴社区工作的实践经验,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服务活动,这也是帮助学生“增权”的一个过程。所以高校思政教育也需要将工作外展到社区,将社区这一有效资源利用起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提高大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将工作的视野由学校和书本拓展到学校、社区继而整个社会,真正实现教育资源整合,促成教育合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代社会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日益彰显,为了更有效地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必须继承,对当下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批判地吸收一切有益于教师教学的东西,吸纳各种积极教育理念,创新发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教育心理学视角理论作为研究教学与教育的心理学规律的学科,更是为更新高校思政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式与方法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郑永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4] 韩仁生,苗军芙,李传银.教育心理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
[5] 欧阳林.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6] 理查德·韦斯特林恩·H·特纳.传播理论导引:分析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