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获得真善美

2016-05-30 17:19:37吴芝莉
艺术评鉴 2016年16期
关键词:真善美音乐教育德育

吴芝莉

摘要:音乐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中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完善人格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关键词:音乐教育 德育 审美体现 真善美

中图分类号:J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6-0172-03

完善的音乐教学,能引导学生领略歌曲的内涵,理解歌曲表现的对精神、意志、品质的赞美。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心灵上得到净化,感情上得到升华。

一、 真善美概述

1、真善美意蕴

“真”具有多重含义,通常意义上是指未经后天人为加工的事物,包括物质组成、结构与形态、内在矛盾、客观规律等等,也就是事物的本来面貌。真还指作为一个社会人在经历长期的、一定量的人生磨砺后,能够知天乐命,与他人、社会、自然和谐共处。

“善”。在不同的时代,人们对善的认识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对善的认识趋于一致。那就是人在社会活动中,具有利他性的思、言、行。这是广义上人们对善的定义。狭义上,善的定义为:人在社会活动中,做出的符合所处社会或者所在阶级的道德规范的行为,即,伦理学上定义的善。此外,善也指人生境界、理想人格等多方面的含义。

“美”。应该承认的是,人的学识不同、思想境界不同、立场不同……对美的定义是不同的。美是受到诸多因素影响的一个变化着的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就没有明确的、正确的定义。唯物主义认为:美就是事物的生命力。美感是一种人的主观认识,是认识主体的一种心理活动。但如果某个客观存在拥有美感,认识主体对此未必能认识到,因为认识这种美感是受到主观认识诸多因素限制的,只有所有因素具备了,才具备认识美的条件。

2、人与真善美的统一

人要成为真善美的拥有者,不是仅仅表现在娓娓道来的言辞上,而是要保证其在人的思想中扎下根去,使人成为真善美坚定不移的信仰者、矢志不移的追求者、始终如一的践行者。但纵观人类历史,人类在追求真善美的道路上充满了曲折。

原始社会中,人与人、自然都是和谐相处,这时人的真善美是自然的、朴素的、原始的,是始终与人的思、言、行高度统一的。进入奴隶社会后,一部分人作为剥削阶级不再参与生产活动,退出了求真的活动领域,每天浸泡在纸醉金迷的糜烂生活中,在追求权力与利益的道路上互相倾轧,这时,在这部分人中,人性中的真已经不复存在。相应的,被剥削者整天被奴役在高强度的劳动中,劳动沦为一种生存和生活的手段,失去了应有的快乐,使得被其内心扭曲,此时,真善美开始与人逐渐分离,人类社会成为假、恶、丑肆虐的地方。随着阶级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要求又认识到真善美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于是全社会又共同发掘、追求真善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属性彻底解决了导致真善美丧失的根源问题,为真善美与人的和谐统一创造了前提。虽然如此,但也应看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为种种原因,假恶丑现象仍然比较突出,人们在追求真善美的道路上仍然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所以,我们应该将融合了真善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使德育、美育与专业学习齐头并进,加大“三观”教育力度,让社会成为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大家庭,让真善美的春风能吹到华夏大地的每个角落。

二、开展中学音乐教育的意义

1、用于音乐教学作品满含情感,可强化情感教育。

被纳入中学音乐教育中的作品无疑都是优秀之作,作品都包含创作者的对党、家国、民族、百姓的深情。同时,组织学生了解下作品创作的背景。可以发现,这些背景与作品内容是统一的,都是反映创作者的主观情感。如国人耳熟能详的《黄河大合唱》,创作于60多年前,但即使是这么长时间过去了,人们在聆听其中的《保卫黄河》、《黄河颂》时,依然会被作品中孕育的博大的爱国情怀所打动。作者冼星海就在一本书中写到,《黄河大合唱》赢得认可对于我来说并不意味着成功,并不意味着我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我的目标是将自己毕生的精力奉献给我深爱的中华民族,我只有加倍努力,将更优秀的作品写出来,这也是《民族解放交响乐》和其他作品诞生的原因,我对艺术的追求将是无止境的,这种追求是为了我可爱的祖国,直到我生命结束。这些朴实的话不正是与作品中满含的情感相呼应的吗?这些好的品德都是学生学习的。学生在欣赏或演唱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时,充分体验到这种美好而伟大的情感,激发其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的真情。

2、音乐教育与时代接轨的必要性

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应该是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不仅要有一定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等等,尤其是要有正确的“三观”和爱党爱国的情怀。而这些都是音乐必须具有的,也是音乐教育能给予学生的,所以音乐教育必须要做到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在时代的发展中,能与时俱进。所以音乐教育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这种教育的功能,要做到相应时代的呼唤,教育内容要反应时代的发展,重要的社会变革,从而对学生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

3、在音乐实践中提高学生发现真善美的能力。

在实践中学生们成为传播“真善美”的小使者。在多次艺术节、合唱节比赛中,学生们不但在艺术水平上有所提高,并且体验到了要付出很多心血,不具备优秀的意志品德将无法完成。中学时代的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是中学教育领域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目的都是要培养附和时代发展所需的优秀人才。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教育才会产生效果。音乐是美感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侵入中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审美体验的积淀,产生巨大的行为力量。

三、在中学音乐课堂教育中纳入真善美的目的

中学生是个“三观”尚未完全形成的群体,所以将真善美纳入到包括音乐课堂在内的课程中,就是要使他们对其有正确的认知,能够将追求真善美、拥有真善美作为终身追求的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成为拥有真善美人格,达到真善美境界的真正意义上的“人”。

将真善美纳入到教育中的根本目的,实际上与很多教育家、思想家追求教育的目的是不谋而合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至人、善人、君子、仁人等等,是这些教育家、思想家至高理想或者是终身奋斗的目标。这些所谓的“人”与具有真善美的“人”实际上本质是相同的。

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对人生境界有关不懈的探索,并将之作为追求的理想。孟子的理想社会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子理想社会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些社会理想也折射出这些人追求的人生境界,实际上就是将追求真善美作为人生最高境界。朱光潜认为人生的境界有两种,一种是看戏的人生,一种是演戏的人生。冯友兰则认为人生境界应该分为自然的、功利的、道德的、天地这四种境界。这些对人生境界的认识都各不相同,但都认为有个最高的人生境界,那就是真善美高度统一的境界,这也是人们应该不懈追求的终极境界。不过芸芸众生鲜有能完全达到者。但是只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就会逐渐接近这一境界,在此过程中,人也会变得更加“纯粹”,更加可爱,更加完美。

四、德育渗透在音乐教育中,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歌曲所包含的思想内涵要提炼出来。

1、将政治思想教育、培养道德品质纳入到音乐教育中去,发挥其德育功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感染他们,教育他们,在感受音乐的美中获得正确的认知和良好的品质,这种教育效果是其它学科无法代替的。

音乐教育可将那些枯燥的、教条化的说教转化为生动的、充满情趣的方式,同时,将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寓于其中,使中学生对音乐这一艺术形式进行审美的过程中,对其错误认识纠偏正位,同时使思想境界、道德境界得以升华,形成更加完善的人格。例如,1997年澳门回归的时候,由著名的爱国诗人填词的《七子之歌》始终伴随在整个交接仪式过程中,这首动情的歌曲将祖国比为母亲,深情地唱到“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我依然……”这首歌曲打动了无数的中学生,这首对祖国充满依恋,对回归充满期盼的歌曲,极大呼唤起了学生们爱国的深情,使学生沉浸在无比的激动中,当歌曲出现“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这样的歌词,电视屏幕上播放出五星红旗飘扬在澳门特区高空时,在场人无不动容。

2、音乐审美体现的积淀,使德育教育深入人心,从音乐审美体现中获得真善美。

开展素质教育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成一个怎样的人是必须的,是被他人、社会、国家所认可的。所以将真善美寓于音乐教学中,使学生在审美拥有真善美,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例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首广受认可的经典作品。该作品以故事情节为主线,在缠绵或激荡的音乐中,刻画了男女主人公真挚爱情,同时对酿成爱情悲剧的社会进行了血泪控诉。当音乐进行到“长亭惜别”等段落时,学生会在优美的旋律中,被主人公真挚地情感所感动——真;“呈示部主部主题”柔美、深情,“副部主题”旋律清新、活跃,使学生装体会一种纯朴、善良——善;“化蝶”充满了浪漫与幻想,“一双彩蝶,翩翩起舞,飞向远天……”,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

3、教育的內在属性要求音乐教育者要与时俱进

音乐教师是开展音乐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音乐知识的传播者。要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发现真善美,把握真善美,拥有真善美,最终将其培养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这就对音乐教师自身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音乐教育已经无法适用时代的需要,时代呼唤音乐教学要在“变”中求生存、求发展,教师就是要认清这种“变”得重要性和必要性,紧扣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转认识、变方法、会创新,让自己的音乐知识教育学生,对音乐的情感感染学生,对音乐的执着打动学生。从而形成浓厚的、良好的学习音乐氛围。

音乐教育不仅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树立理想、陶冶情操、而且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深远的意义。音乐是一种奇妙的语言,无时无刻不在抚慰着人们的心灵。真善美从音乐教育中获得。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第3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汤一介.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猜你喜欢
真善美音乐教育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寻找通向真善美的教育之路
新教师(2021年11期)2021-01-06 12:15:21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真善美,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佟丽娅,“真善美”化身的古典美人
金桥(2018年6期)2018-09-22 02:18:58
新时期高职音乐教育的思路初探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34:07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40:14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5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