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艺术—— 一场华丽的视觉盛宴

2016-05-30 17:19崔艳
艺术评鉴 2016年16期
关键词:风格大众文化

崔艳

摘要:波普设计是后现代设计中重要的设计形式之一,本文围绕这种设计形式做出考察与梳理。通过对波普艺术产生的文化背景和在各个设计领域的运用来说明其风格特征。这篇论文主要分成四个部分来进行论述,首先是对如何形成波普风格来进行阐述,以此来再现之前波普产生的人文环境和文化风格。其次是对整个波普风格起到举足轻重的波普教皇-安迪·沃霍尔的介绍;再次是波普风格在服装、家具和平面等领域的表现以及设计风格的特征。最后是对波普艺术在时代发展背景下被逐渐取代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期能给当代设计带来借鉴和启示。通过分析与论证,本论文认为,波普风格是在丰裕经济下,形成的技术与艺术矛盾统一的崭新关系。

关键词:波普设计 风格 大众文化 设计特征

中图分类号:J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6-0180-03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波普,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般。崇尚標新立异 ,追求形式独特的波普风格在上个世纪60年代可谓风靡一时。

论文撰写所查阅的资料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学校图书馆有限的资源下进行的书本借阅;一类则是通过网络进行大量的搜索和阅读。这些查阅的资料涉及的范围不止局限于艺术理论,其中还包括涉及设计心理学,社会学,消费心理,风格等方面。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类、归纳、总结来进行本论文的写作。

一、波普风格的形成

波普派们所发起的这场运动,主要反映了西方商业文明和消费社会的大众文化的特殊风貌。波普之父汉密尔顿曾把波普艺术定义为大众的艺术,说它是短暂的、廉价的、大量生产的、年轻的、刺激的、诱人的和大量传播的。正如批评家罗伯特·休斯所讲:“波普艺术远远不是大众的艺术,而是受过训练的专家为大众制作的艺术。”实际上我们可以认为,波普艺术体现出了艺术家想重新关注当代生活以及试图弥合艺术与大众之间鸿沟的愿望。

波普设计的几大特色:日用品及廉价材料的应用;重复性的集合式布局;绚丽的色彩;夸张与幽默的造型;隐喻的应用。波普现象已经不仅仅是少数青年知识分子的个人表现探索,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商业和经济现象。

二、波普教皇—安迪·沃霍尔

纵观整个波普艺术风格里面,我们不难发现画家安迪·沃霍尔是整个波普艺术中最具有影响力和典型代表性的艺术家了。他不仅是美国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和主要的发起人,也是将美国梦缔造的最为传奇的风云人物,同时更是一个具有商业头脑和艺术细胞的时尚艺术家。他贩卖艺术、销售时尚,他使他自己成为世界上一个符号的代名词。而这个代名词包括:时尚、商业、艺术、概念、物质、电影等。

安迪.沃霍尔是艺术家,同时也兼具商人的头脑。他贩卖自己的艺术概念,并且在贩卖的同时又将他的艺术作品当作商品来推销。在推销自己的商品过程中安迪·沃霍尔是最厚脸皮的,他更是成为了第一个将艺术转变为商业利润的美国波普艺术家,更为神奇的是他竟然从此过程中获得了商业上的飞跃和成功。

安迪沃霍尔的作品,最著名的要数他为The velvet underground地下丝绒专辑创作的那根颜色鲜艳的黄色香蕉的封面。《玛丽莲?梦露》的画作更是家喻户晓,他甚至波普了毛泽东的头像。安迪沃霍尔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尝试在艺术创作中用到的手工操作因素,而且他将艺术作品都采用新工艺丝网印刷技术来进行制作,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作品可以被无数次的重复使用,从而给画面带来一种特有的效果。

沃霍尔死于1987年,正如他玩世不恭、捉摸不透的性格一样,他的死至今仍是一个谜。

三、波普设计的风格体现

波普设计运动主要来源于美国的街头文化和嘻哈的服装文化,这些文化不仅影响着这两个方面,还从其他方方面面进行影响,如家居设计、建筑及室内装饰和平面设计等方面均受到了来自波普艺术的影响。因为这些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另外,波普风格对于年轻人的影响最为巨大,尤其体现在年轻人所使用到的家居生活相关的各个方面,比如追求幽默诙谐风趣的通俗化图案,色彩和材料的新颖程度等。

英国的波普设计集中反映在时装设计、家居设计、室内设计、平面设计这几个方面,这些设计家们的努力方向是要找到能够代表自己的视觉符号特征、自己的风格。于是,各种各样奇怪的产品造型、表面装饰、图案设计以及反常规的设计观念全都涌现出来,一时热闹非凡。

在这里,我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一概述。

1、敢于特立独行与标新立异的服装设计

服装设计在英国的波普设计运动中是第一个出现的,因为服装是最能体现出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由于服装具有流行周期变化快和装饰图案在服装上应用比较方便的特点,因此波普设计将服装作为设计的载体运用其中,这也正好符合了年轻人用完即毕的生活消费观念。在这个运动中比较重要的服装设计师有玛丽·昆特、韦斯特伍德、皮尔卡丹、范思哲等。

说起波普的服装设计,不能不提的一个人就是玛丽·昆特,她开创了服装史上裙子下摆最短的时代,被誉为“迷你裙之母”。她当时的口号是:“剪短你的裙子!”。玛丽·昆特设计的迷你裙,猛烈冲击着世界服装舞台,这股被史学家称为“伦敦震荡”的新潮流,伴随着皮靴,长发的“嬉皮士”,波及了全世界。

2、造型丰富与物美价廉的家具设计

波普风格造就了很多物美价廉的家具设计在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90年代这一过程中最为明显。波普风格下的家具设计不在是传统模式下的呆板形象,而是结合了现代主义的启发来进行设计。不再仅仅只是追求功能上的实用性,更是将外观和色彩发挥的淋漓尽致。从而形成了一种用完即扔的即时原则。造型外观方面,冲破传统的繁琐复杂,形成了富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新颖特征。

其中,在家具设计中将波普艺术应用的最为典型的代表人物当属彼得·穆多什了,他以波点为元素设计的一款纸质椅子,上面以字母为图案来进行装饰,其价格低廉外观好看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巨大欢迎。同时,他还在1963年专门为儿童设计了一款斑点图案的椅子也非常成功。

此外,还有著名的Sacco沙发、吹塑椅子以及梅维斯设计的嘴唇型沙发等。

3、玩世不恭与新颖趣味的室内设计

同样,室内设计也表现出新颖以及趣味十足的设计情趣。在伦敦国王路上的“奶奶旅行”商店,一辆美国汽车的前半部分突露在商店的墙体上,以此来吸引路人惊异的目光。除此之外,室内设计师麦克斯·克里丹妮还为伦敦街头的精品服饰店做室内设计,他将精品店的室内装潢成为具有流行文化风格的私密空间。而英国波普设计运动的中心也被他以同样幽默化的风格设计成一个大型的可口可乐的瓶子。

总之,室内设计致力于消解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使人的個性和“自我”得到更大程度上的解放。

四、波普设计逐渐消亡的原因

作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设计分水岭的波普设计,它对后来的结构主义设计、绿色设计以及高科技设计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风格无疑是前卫性,鲜明性的。然而,物极必反的道理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无节制的强调设计对情感需求的满足而漠视其功能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设计,都不能长久也无法长久。这种仅仅关注风格和形式新诚然,过去人们把设计视为一种专为奢侈阶级设计的思想,如今已不复存在。设计从那种少数人的特权活动,转而变成了大众或普通人日常生活常见的事物了。因此,波普艺术的出现也并非没有给人们带来积极且有意义的影响。

波普艺术的精神是非常美国化的,它有着富丽堂皇的生活品质,几近浅薄的盲从意识,比如可口可乐征服世界就是受到了这种盲从意识的影响。波普风格并未曾成为主流,它如同沃霍尔所说的明星一样闪光而逝,但波普艺术对于通俗文化的同体同步,的确改变了人们接受艺术的态度。如今大家都能够将一些俗不可耐的东西当做高雅艺术来接受和消化了,我们不得不佩服和承认它的魔力。

五、结语

在这个浮躁又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规规矩矩的创作越来越不吸引世人的眼球了。尤其是我们80、90后这一代。我们处在这样一个个性张扬的年龄,崇尚自由、渴望个性、喜欢一切表现自我的东西。 虽然很多时候我们被现实逼得循规蹈矩,墨守陈规。但是突破现实枷锁的我们,依旧渴望那些能唤醒我们内心激情的事物。在父辈看来那些不可思议或者不得其解的艺术,我们却会津津乐道,沉溺其中。比如,把一个破旧的轮胎或者纸箱,带入艺术殿堂就称之为艺术;将一切杂乱无章毫无关联的事物拼凑在一起,重复复制就称之为艺术;利用现实生活中废弃的物品涂鸦改造或者肆意堆叠就称之为艺术。如此这样不按常理出牌,颠倒世人审美观点的波普,却深深影响了我们这些追求个性张扬,表现自我的一代。

还是那句话,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波普,我们不需要做太多的准备去接受它所创造的每一件物品。只要我们能够在波普艺术中享受哪怕一秒钟的震撼,那么它便有了存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 [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 梁梅著.世界现代设计图典[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

[3] 苏珊·朗格著 .情感与形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4] 邬烈炎,袁熙昀著.外国艺术设计史[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

[5] 詹和平.后现代主义设计[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

[6] 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

[7] 王丽敏.波普设计中的美学问题[D].中国知网.

[8] 毛旭林.波普设计的后现代主义先锋性及其影响[D].中国知网.

[9] 王岳川.全球性消费主义中的当代传媒问题[D].文化研究.2000,(1):207-220.

[10]张承志.波普设计[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8.

[11]孙津著.断层与绵延—波普艺术[M].吉林美术出版社,1999.

[12]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风格大众文化
近年来“传统”在大众文化中的“生长”——以“现象级”影视作品为探讨中心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非“舞”之舞
浅谈日本浮世绘设计艺术风格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解读木刻版画在动画中的运用
佛教文化旅游区植物的选择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