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小学补救教学方案解读与启示

2016-05-30 14:06:54张晋
亚太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课程理念

张晋

摘 要本文从实施背景、主要内容、主要措施及困境等方面解读台湾地区中小学补救教学方案,并以教育均衡的视角探讨补救教学的意义、特点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关键词:补救教学;课程理念;学习低成就

补救教学(原名携手计划,2013年更名为补救教学)是针对通过诊断而筛选出的学习程度落后或学习低成就的学生进行的有针对性的课后辅导教学。补救教学的目标是提升弱势及学业低成就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社会公平。

一、背景

20世纪90年代,台湾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与教育变迁快速①。其中经济型态的转变使核心家庭成为台湾家庭结构的主流,隔代教养案例增加及贫富差距加大,高龄化和少子化等问题均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这样的社会变迁对弱势族群子女的教育带来不利影响,贫穷、家庭代沟、文化适应和对弱势者的排挤都可能造成学习弱势,不利于教育均衡发展。

针对这一现象,台湾1996年起实施的《教育优先区计划》,将偏远地区和有升学率低、中辍率高、设备严重不足问题的学校列为优先补助的对象。2004年《“教育部”缩短城乡学习落差补助要点》正式通过,以“积极性的差别待遇”对学习弱势的学生、家庭与学校提供支援。

2006年推行的《携手计划课后扶助方案》指出,对具有原住民、新移民子女、低收入户、身心障碍和免纳所得税的农渔民子女身份的学生实施课后学业辅导。到2008年时,台湾都会地区班级成绩后20%、非都会地区班级成绩后35%的学生均可参与计划,于课后或寒暑假期间接受学业辅导②。

二、主要内容

计划实行的第一年(2006年)共有1333所学校,11822名教职人员与62387名学生参与计划,投入经费约2亿9千万新台币。到2008年参与的比例已增至86%,接受计划的学生也增至206374人次③。计划实行初期,学业辅导的科目仅限于语文、英语和数学三科。2008年后,接受计划的中学可增开自然科和社会科,隔年更允许学校在寒暑假的学业辅导课程中加开艺术、体育或校外教学活动。同年5月,“携手计划课后扶助方案学生评量计划”实施,从国小一年级到国中三年级都有适用的测验工具帮助教师检测学生能力。具体发展阶段见下表:

三、主要措施

(一)政策及各级职能。2013年起,以《教育优先区计划-学习辅导》和《携手计划-课后扶助》为基础,新出台的《“教育部”国民及学前教育署补助办理国民小学及国民中学补救教学作业要点》增加了原教育优先区的学习辅导项目,扩大了补救教学的范围。

现阶段的补救教学采用三级负责的层级结构,“中央”负责筹措经费、举办介绍会、建立检测工具、指定基本学习内容、开发教材、培训种子讲师和督导人才等。县市政府负责办理说明会、填报系统教育训练、项目网站建设等政策倡导。各学校则负责规划开班、招募教学人员、进行补救教学、追踪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成效。

(二)教学要求。自2011年起,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与评鉴中心依据“补救教学基本概念”、“低成就学生心理特质与辅导”、“班级经营”、“测验与诊断”、“分科补救教学策略”、“分科教材教法与实务策略”等主题制定了18小时的补救教学师资研习课程。以标准化种子教师培育课程为各县市培训补教教学人员,并开发补救教学课程教材内容,规定教学进度。目前补救教学之教学人员为现职教师、退休教师、储备教师、大专生等,但其中仍以现职教师比率最高,约为80%。

(三)教材教法。“教育部”自2011年6月起着手从课纲以及各种版本教科书中,选取初中、小学各年级国语文、英语、数学等学科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在2012年6月30日前完成试行版公告,并根据基本学习内容发展补救教学补充教材,提供生活化、实用性之教学素材、教学指引与测试习题,供中小学教师教学参考及学生自学。建立补救教学资源平台,提供相关补救教学教材,供教师下载使用。

(四)评量系统。补救教学透过客观的评量工具进行学习诊断,根据诊断结果了解学生存在不足的学习范围与内容。2012年9月起,标准科技化评量系统由原本的常模参照调整为标准参照,检测试题根据“基本学习内容”各分项能力的指标命题,每年进行3次计算机化测验,9至10月为筛选测验,翌年2至3月、6至7月为成长追踪测验,持续采用系统化的方式来检验补救教学的成效和学生的学习状况。

四、主要困境

(一)政策落实和各级的衔接。国民及学前教育署已成立研发管考组、网络平台组、科技评量组、师资培育组,共同推动补救教学各项政策,各县市政府、学校大部分已成立相关补救教学小组,横向纵向的网络连接已经形成,但各级之间衔接和联系以及职责的明确有待强化,才能确保补救教学政策的有序执行。

(二)师资不足。师资不足是目前各校开展补救教学面临的最大困境。对于现职教师而言,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补救教学是正常教学任务之外的教学计划,无形中增加了教师额外的工作负担。二是一般情况下补救教学成效缓慢,不容易出现显著的改变,容易让参与的教师失去信心。对其他补救教学的师资,如一般大专生或志工,也容易存在班级经营缺乏有效的方法或教学技巧不足等问题。

(三)教材亟待完善。目前研发补救教学教材的单位众多,但缺乏系统化的整理,教材的不系统有可能影响补救教学的成效;除此之外资讯科技对学习的影响日益凸显,如台湾地区部分学校全面普及电子白板,部分小学五年级以上采用平板辅助教学,在补救教学过程中借助网络课程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如“均一教育平台”“可汗学院”等,在这种情况下数字化补救教学教材亟待开发。

(四)评量系统有待完善。补救教学采用系统化的方式来检视补救教学的效果,怎样提高评量的准确度成为评量系统的重要问题。评量试题的信度、效度及鉴别度有待加强。另外补救教学的教师有学生的成长记录的任务,评量系统中缺少长期追踪和学生个案情况的部分,没有起到降低教师负担的作用;补救教学评量系统之中缺少班际、校级和地区之间的比较,除此之外,评量系统的功能与操作,学校的推广还需加强。

五、启示

(一)关注学业低成就和弱势学生。补救教学的方案通过规定学生的基本学力,即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指学生经过半学期或者一学期的学习之后在各科学业上的学习成就,以此为标准筛选出有需要参加补救教学的学生,为弱势家庭以及低成就学生提供多元、适性的教育,消除学习落差。教育均衡的观点关注教育效果,补救教学从教育成效入手,“携手”暂时在学业上低成就的学生,消除学生在学习效果上的“不均衡”。

(二)教材开发具有很大的自主权,教法灵活。均衡不意味着平均主义,不代表“完全一样”。每个地区每个学校每位学生学习状况不同,而补救教学在开展过程中给予学校自主选择教材的权利,除提供学校必要的帮助外,不强行规定补救教学的教材和教法,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补救教学教材,从一方面促进了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也满足了补救教学的个性化要求,在教学方式上,补救教学活动鼓励抽离式(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目的在于成就每一个孩子。每所学校教材和教法的满足个性化的灵活选择,是教育均衡发展的体现。

(三)开放的评量系统和线上资源。教育均衡不仅体现在硬件的均衡,更重要的是师资。补救教学可以通过网络测评系统对补救教学的成效进行连续记录和分析,找寻学生在知识掌握方面的弱点,并及时反馈给相关教师,有利于教师进行补救教学课程的开发和教学重点的把握,线上平台也给予教师更多开放的资源,这些资源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一直以来教师的专业水平也是制约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别是给予新手教师专业帮助促进其快速成长,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环节。

注释:

①陈绍馨.台湾的人口变迁与社会变迁[M].台北市:联经出版,2004.

②吴一凡.桃园县参与携手计划教师对教学困境认知与因应方式之研究[M].台北市:台北市立教育大学,2010.

③《“教育部”办理携手计划课后扶助补充要点》,2008.

参考文献:

[1]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J].教育研究,2002,(2).

[2]台湾教育部103年度(2014年)补救教学实施方案标准作业流程手册[EB/OL].http://prior.moe.gov.tw/index.php?mod=rdm/index/content/sop.

[3]国民小学及国民中学补救教学资源平台[EB/OL].

http://prior.moe.gov.tw/index.php?mod=about/index/content/purpose.

[4]十二年义务教育实施计划——中小学补救教学[EB/OL].

http://12basic.edu.tw/Detail.php?LevelNo=22.

[5]台湾教育资讯网[EB/OL].http://www.edu.tw.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课程理念
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初中班级自主管理方法分析
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评价方式探微
文艺作品中的化学素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农牧区小学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应采取的措施
人文视界中的幼儿教育课程理念
学而明 学而悟 学而用
对幼儿文学课程的教学思考
文理导航(2015年18期)2015-06-18 16:49:45
因“图”而利导 以“境”更助推
文理导航(2015年18期)2015-06-18 03:36:55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新课导入的技巧
情感渗透方法之“日久生情”
文理导航(2014年26期)2014-09-21 19: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