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瑶
摘 要:“多能合一”目标所内含的能力培养思路更为清晰,便为“多能合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路径指向。该教育能力定位可概括为:显著增强了高职教育意识、理解了企业岗位能力需要、加强了教学的产业导向性、形成了自组织的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的培育途径包括:明确参训教师在企业中的身份、关联性岗位下重视教师的体验、教学问题导向下的实践与提炼、薪酬激励下构造自我学习能力。
关键词:多能合一;高职教师;教育能力;实践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当前职教界的视野已逐步聚焦在了师资能力的培养领域。不难理解,“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下的高职教育,首先要使得我们的专业课教师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在此路径来重构教材知识体系,并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来将知识阐发给学生。然而,具备上述素质的教师仍不多见。这就激发笔者去思考一个问题,即如何在今后的高职教育改革中,着力培养教师教育能力,且该能力应与“多能合一”目标相契合。需要指出的是,“多能合一”目标的内涵在职教界仍存在争议,但有一点却形成了共识,那就是应使教师具备“双师型”教学能力。由此,本文也将以此为出发点,来引申出“多能合一”型高职教师教育能力的培养问题。基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问题的提出
结合本文主题和笔者的教学实践体会,以下提出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传统高职教师教育能力培养的不足。在时间维度上来看,对高职教师教育能力的培养应建立在已有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来展开。从而,这里便对传统高职教师教育能力培养的不足进行审视。具体而言,这里的不足体现在:1.普遍忽视高职教师在教育能力培养上的主体性问题。2.传统视角下的高职教师教育能力培养,具有较强的体制封闭性。3.未能明确教研室教师教育能力培养的分工问题。以上三点问题应得到职教界的高度重视,不然今后高职教师教育能力培养将陷入行政主导的困境之中。
(二)“双师型”高职教师培养的现状反思。培养“双师型”高职教师已成为职教界所公认的培养模式,从理解层面来把握,“双师型”高职教师培养模式将能从课堂教学和实训指导等两个方面来建设师资队伍。但在体制内循环的封闭空间内,“双师型”高职教师培养往往落入到了追求职业资格证,以培养形式取代培养内容的趋势。再者,正如上文所提到了“未能激发起教师的主体性”,这也使得“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离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还相距甚远。
(三)“多能合一”型高职教师能力的特点。近年来“多能合一”目标,构成了高职教师教育能力培养的目标。比较“双师型”目标而言,“多能合一”目标所内含的能力培养思路更为清晰,且在强调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便为“多能合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路径指向。究其特点而言,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训指导能力实现了统一;企业岗位环境适应能力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下的教学能力实现了统一;与企业持续性的专业合作与校内教学内容知识重构和更新实现了统一。
二、高职教师教育能力定位
从以上所提出的问题出发,高职教师教育能力可定位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显著增强了高职教育意识。目前存在着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不少高职教师在教育意识上仍未能充分把握“职业”二字,这就导致他们在理论和实训教学中往往拘泥于教材体系,而将工作案例作为点缀植入教学之中。在校企合作下的“多能合一”教育能力培养下,教师通过成为企业一名员工,在指定的岗位上完成上级所交待的工作任务,并在限时、保质的基础上来完成任务。从中所获得心理体验感,将能促使他们明白职业精神的内涵。这样一来,必然会增强他们的职教意识。
(二)理解了企业岗位能力需要。通过成为企业的一名员工来参与完成指定的工作任务,身临其境之中便能促使教师能完整理解企业的岗位能力需要。与传统高职教师教育能力培养不同,这里对“企业岗位能力需要”的知识积累来源于第一手资料,且在真实的企业生产经营环境下来获取,这就使得高职教师将这些资料应用于理论和实训教学中,更能显得底气十足。不难知晓,这又将增强他们的教学自信。
(三)加强了教学的产业导向性。在校企合作下来培养高职教师的教育能力,高职教师首先作为一名企业员工而存在;再者,高职教师也将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优势,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管理工作中来。这一独特的岗位特性,便能拓展教师的职业视野,以及对产业动态演变趋势有着更为理性的把握。所有这些,又将增强他们在教学中通过知识更新,来与产业发展保持动态一致的教学意识。
(四)形成了自组织的学习能力。“自组织学习能力”体现为,高职教师能自主、自觉、自我激励下来完成高职教学能力的提升与塑造。这里的关键词应是“自我激励”,而这种“自我激励”也必然需要遵循人类的行为逻辑,即“刺激——需要——行动——满足”。为此,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应重视对高职教师自组织学习能力的构造。
三、校企合作下的培育途径
根据以上所述,校企合作下的培养途径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一)明确参训教师在企业中的身份。与传统“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不同,在“多能合一”型高职教师教育能力培养中,首先需要明确参训教师的企业身份。只有身份明确了,才能明确岗位工作内容,以及在教研室中形成有区别的能力培养结构。以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为例,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应强化教师的“员工”身份,这意味则教师无法获得超出员工权益的其他特权。然后,根据教研室教师的教学方向和专长,分别将其设置在运输、仓储、物流信息管理、流通加工等岗位上。这样就能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也促使教师能一专多能。
(二)关联性岗位下重视教师的体验。校企合作下的师资培养也需要考虑到教师的受训时限,以及如何在有限的受训时间内最大化的获取企业工作体验感。为此,这里需要在关联性岗位下采取轮岗的形式来拓展教师的岗位视野。“关联系”是指,在同一部门下形成前后有机分工的岗位。如在前面所提到的运输岗位上,应使教师能在运输线路规划、运输物资搭载和运输成本控制等岗位上进行工作,从而使其全方位的获得岗位工作能力。
(三)教学问题导向下的实践与提炼。高职教师来到企业接受能力培育,需要带着教学问题并在问题导向下来完成岗位任务。可见,“多能合一”中的“多能”也包含着教学问题探究能力,并通过客体主体化的知识重构,来适应高职教学的需要。以前面的运输岗位为例,在商流决定物流、物流支撑商流的逻辑关系下,如何解决当前商流不足而导致的运输成本增大问题,则可作为教学问题之一。以此所衍生出的便是,教师能在实体经济整体视域下来把握物流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将其反映在日后的教学之中。
(四)薪酬激励下构造自我学习能力。高职教师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完成了参训,这并不代表着教师与企业的联系便中断了。事实上,高职教师有其自身的理论涵养和教学能力,因此,完全可以与企业之间建立产学研的紧密联系。为此,高职学院的管理层应正确对待教师在企业获得的劳动报酬,而且这将激励教师自觉、自主、自我激励下来参与到知识结构的更新之中,从而就为高职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局面。
综上所述,以上便是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为了改变职业教育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教育教学的现状,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建议(教高[2006]16号》明确指出:“要加强校企合作”、“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融教学作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可见,今后需要加强对高职教师教育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
四、结语
综上,“多能合一”型高职教师教育能力定位可概括为:显著增强了高职教育意识、理解了企业岗位能力需要、加强了教学的产业导向性、形成了自组织的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的培育途径包括:明确参训教师在企业中的身份、关联性岗位下重视教师的体验、教学问题导向下的实践与提炼、薪酬激励下构造自我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牛西武.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的探索与实践[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2]徐行.陕西高职教育内涵建设与发展战略分析[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3).
[3]王琛.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对推进陕西高职教育发展的作用[J].职业时空,2010(12).
(作者单位:安徽工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