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慧琴 熊英
摘 要:本文阐述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认同的必要性,基于大学生党员的特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和认同理论和发展规律,从多个层面了解当代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状,并深入剖析目前存在问题。从强化育人环境氛围建设、加强大学生党员自身建设、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机制、依托党支部建设做好大学生党员理论知识教育四个层面,提出提升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
一、引言
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突出代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其职责,也是其义务。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党员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等方面进行研究,引导大学生党员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趋势中,发挥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实现对普通大学生以点带面式的拉动效应,体现了时代对于大学生党员的诉求。
二、增强大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意义
在大学生党员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对保持高校党员的先进性、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营造大学生群体良好的精神面貌、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等诸多方面,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一)迎接多元价值观挑战的现实需求。一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一些消极思想的负面效应,给大学生思想造成一定的冲击。二是在信息时代,信息内容良莠不齐,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构成冲击。三是对外开放背景下,高校成为境外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的主阵地,容易成为境外不良思想灌输的突破口。
(二)保持大学生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内在需要。大学生党员是优秀青年的先锋队,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如何,对整个大学生群体的核心价值观塑造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在党员教育体系中适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大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保持大学生群体的先进性和思想纯洁性的内在诉求。
三、大学生党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张力不足,造成大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不足。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期沿袭重知识灌输、轻实践能力培养的传统教学模式,故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先入为主的抵触情绪,使部分学生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正了解和系统学习。
(二)部分大学生党员存在功利倾向,造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弱化。据笔者多年大学生就业工作经验所知,在大学生未来的自身创业的就业规划设计中,不少青年人群更加注重个人奋斗,崇尚英雄主义,强调实现自我价值。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党员较强的实际化和功利化价值取向。
(三)知行不统一,造成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不佳。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大学生党员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学习活动中,缺乏足够的自主性和自觉性,流于形式者居多,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较为普遍
四、大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转型期的冲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历经多次转型,时至今日,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大学生党员在信息大爆炸时代,面对着泥沙俱下的高容量信息,对于树立正确价值观,存在一定的挑战。
(二)大学生党员自身认同特点的影响。大学生党员年纪尚轻,认识世界的能力还略显不足。对于那些易理解、较熟悉、符合个人生活实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内容,表现出更强的认同感。但对与个人不熟悉的、间接相关的价值观念就表现的认同不足,甚至冷漠。从中可以看出明显的利己倾向。
(三)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效果的不佳。现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照本宣科者居多,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者少,教学的针对性和指向性不够明确,以致于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兴趣不浓,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学习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初衷落空。
(四)媒体宣传渠道偏差。各高校在相关网页都会发布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题内容,但是大学生党员几乎不会去浏览这些网页。相反,大学生党员浏览的主要网页很少看到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媒体宣传渠道出现与大学生需求之间的偏差。
五、加强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的路径探究
(一)加强自身建设以突破主观认同局限。提高大学生党员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水准,端正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的态度,以行之有效的理论学习巩固大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强化党性修养,严肃作风纪律修养,激发大学生党员敢于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主体意识。
(二)依托党支部建设同步做好大学生党员理论知识教育。注重平台的建设与维护,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全面唤起大学生党员榜样示范的责任心,将榜样示范的效应与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糅合在一起,强化大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三)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性提升认同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力凭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绝不能弱化,相反应该要加强。为此,要不断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新教育理念,彻底激活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活力,丰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形式。
(四)以环境育人有效应对外界挑战。强化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育人环境,有效应对外界的各种挑战;强化网络环境建设,适应时代发展潮流,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网络化平台,探索建立为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教育新途径,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刘贝贝.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J].理论观察,2013,03:124-125.
[2]于磊.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05:58-59.
(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