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 孙金盛
【摘 要】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家校教育的合力出现了很大的断裂,社会上普遍出现了家长“惯”孩子、老师“管”孩子的矛盾现象。家长与老师应站在正确的、统一的目标上达成共识,实现家校合力,为孩子的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
【关键词】家庭教育 潜移默化 富教 穷教
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而复杂的任务。”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家校教育的合力出现了很大的断裂,社会上普遍出现了家长“惯”孩子、老师“管”孩子的矛盾现象。
一、家长“富教”,老师“穷教”
作为一名班主任,在收集家长意见时,我曾多次看到家长让老师们帮忙改掉自己孩子乱吃零食等垃圾食品的毛病,学校上下尽心尽力想各种方法,制定各种政策去引导学生们健康饮食,但事与愿违,效果不尽如人意。有一次,我与班级中的“零食大王”小凯同学聊天,无意间,小凯很自豪地告诉我他每天的零花钱不少于50元,花不完,留着也没有什么用,第二天家长还会给。这就是在我们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勤俭节约,健康饮食”的重要性的同时与家长“富教”产生的矛盾。
家长的“富教”与老师的“穷教”并立而存,我们很难想象在这种矛盾的家校教育中长大的孩子会形成怎样的生活价值观。其实,家长与老师都不是吝啬鬼,也并不反对改善孩子的生活,但必须讲究一个“度”。只有家校合力,对孩子的给予要有所节制,那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为“现在的孩子仿佛天天都在过年,因而他们已无法尝到真正过年时的甜蜜。”“现在的孩子得到什么都很容易,因而他无法理解‘简朴和‘珍惜的内涵。”从轻的方面讲,目前这种家长“惯”、老师“管”的教育模式只能让孩子长成一个身体超重的“胖墩儿”,却无法让他们成为一个能够真正承担社会责任的“巨人”;从重的方面讲,这样培养出来的极端利己主义者,将是人类社会的一大灾难,很难设想一个人人都只知“索取”和“享乐”的社会会是怎样一种情境。
二、家长“勤”,老师“懒”
爱孩子,愿孩子幸福,这是父母之常情,然而应当如何对待孩子才算是真正的爱孩子,什么样的幸福才算是真正的幸福,却并不是每个家长都清楚的。家长们对于孩子的关爱可谓是无微不至,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里怕摔着,孩子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长们奉行保姆式教育,不舍得孩子们做任何事情,长此以往,孩子们几乎失去了自理能力。而孩子们到了学校,老师们一直尽力遵守魏书生老师的教育理论——用心去“懒”。老师“懒”了,学生们就开始学着勤奋,培养自己的自主自立能力。以我班的学习委员为例,她学习优秀,但性格内向,不善于与同学和老师分享、交流,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表现极其不佳。在一次心理交流会上,苦恼的她告诉我,学校组织的这些活动她都没做过,在她的潜意识中除了学习,父母会帮她摆平一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父母的“爱”是“母鸡的爱”,属于本能的爱,但过分的“勤”导致的结局也往往会与父母的愿望背道而驰,十分可悲和不幸。所以,我们更应该实行家校合力,一起去学着“懒”,当然,我们要“懒”得有方、有度,“懒”得有心、有效,在“懒”的背后我们付出的应是更多的心思和汗水,一起思考怎样才能“懒”好孩子、教好学生。
三、家长“重智”,老师“重德”
黄宗羲曾说过:“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然而在当今应试教育的大潮流之下,为了让孩子能够步入更高的学府,家长们几近疯狂地给孩子找辅导老师、报培训班,将目光一直盯在学生的考试分数上。每次考完试,家长首先看的是孩子的考试成绩,问的是孩子在班上的成绩排名;孩子放学回家,家长首先检查的是学生的作业,督促的是学生的课外练习。家长很少,甚至根本不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因为在家长们看来,学生的品德问题无伤大雅,不像学习那样值得重视。“唯上大学才是人才”的人才观、“重智轻德”的教育观,让青春期的孩子失去了最佳的人格教育期,使许多孩子在“心理断乳期”“人格成长危险期”中迷失了人生的方向,导致了许多恶性事件的发生。因此,德育教育的重担落在老师的肩上。著名教育家卢梭也曾说过:“教师对于学生来说,应当成为精神生活极其丰富的榜样,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才有道德上的权利来教育学生,才能承担起教育学生的职责。”当今的教育发展,也不断地强调老师们要注意对学生的“泛智”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但是如果家校不合力,不能达成共识,必将导致孩子的价值观混乱,不能成长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家庭教育,给孩子深入骨髓的影响,是任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永远代替不了的。”由此可以看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所以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配合默契的话,那么就能充分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我们应该做好家校互动,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效结合在一起。家长与老师应站在正确的、统一的目标上达成共识,实现家校合力,老师要深入到学生家庭中去,同样,家长也要参与到学校管理和改革中来,实现真正的家校沟通与互动,为孩子的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