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保林 弋楠 朱蓉英
摘 要:本文阐述了如何在《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的课程教学中,增强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针对该课程在以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标准、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实践证明,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效果良好,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内容;课程标准;考核评价
目前,随着新材料研发趋于纳米化、智能化和复合化,而且新材料的应用日益广泛,对其结构和性能的研究越来越依赖于先进的检测手段和设备。在培养这方面专业人才的时候开设了《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技术》课程,该课程是一门介绍材料结构和性能表征方法的课程,主要内容是讲解材料微观结构、形貌、成分、物理性质的检测和表征方法,讲述相关的大型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如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等,作为一门检测技术及应用专业的核心专业扩展课,该课程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够密切,教学重点和难点不容易把握,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课时里,向学生们传授更多、更新的知识和内容,更好地去培养学生思考和解決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
作者在几年的教学过程当中,积累和总结了教学经验,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同时进行了新方法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的课程教学改革重点。
1 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应起到学生与知识的桥梁作用。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与积极思考的意识,教师要充分发挥出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与尝试,努力激发出学生学习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在《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教学中,教师在讲解该课程的绪论部分时,可以要求学生主动去了解材料分析测试技术在整个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喜好查找并记录与材料分析测试技术应用相关的资料。最终呈现的结果是:有一部分学生记录了分析测试技术在金屬材料检测领域内的应用;有一部分学生记录了分析测试技术在石油化工行业中的应用;还有一部分学生记录了分析测试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另外一部分学生记录了分析测试技术在考古领域范围中的应用。
学生通过查资料做记录,不仅对材料分析测试技术的一般情况和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还能从其他学生查找的资料里得到更为全面的知识体系,极大的激发学习该课程的兴趣。
2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2.1 授课内容的改革
在《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当中,首先要改革的方面是,一定要选择一本适合本专业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的最新版,内容最齐全的教材,而且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要适合本层次的学生,又要结合实际教学条件和课时,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另一方面,在授课过程中,尽可能做到纵览全书、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在讲解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方法的原理及特点时,针对每一种测试方法要做详细的讲解,使同学们充分了解该测试方法的原理与应用。
2.2 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课堂,所以,要想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讲课过程中,经常采用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团结互助精神。如在该课程讲到“电子束入射固体样品表面激发信号”这一知识难点时,在教学改革当中,结合本节知识点进行任务驱动法教学尝试,先给学生在上课前布置思考题。
3 应用翻转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撰写论文的能力
3.1 改进传统教学方式
针对《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技术》课程知识内容比较繁杂,而授课课时有限的问题,作者在教学改革当中,首先梳理了该课程的知识体系,然后针对每一种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方法采用模块化教学,又结合《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实际授课时,尝试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同时,积极应用一些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如微课、视频、案例等。
3.2 考核方法的改革
3.2.1 撰写论文环节
由于本门课程目前只是检测技术及应用专业的考查课,考虑到学生在心理上不重视,学习态度不认真。所以,在考核改革当中增加了让学生在结课时交有关课程内容的科技小论文要求,这种改革尝试证明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学习压力增大了,态度认真了,也变得更加积极。从学生自己撰写的科技小论文内容的质量、知识的运用、格式的规范性等方面可以考察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是否认真、对知识是否掌握。
3.2.2 平时考核
在课程的日常教学过程当中,老师从学生的上课出勤情况、听课认真与否、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考核,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30%。
4 结语
对《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可以加强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通过完善课程标准,可以发现教学方法的不适用,以撰写科技小论文的方法进行课程考核尝试,使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更加重视,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程改革实践表明,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国华,刘合群主编.职业教育心理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
[2] 李启松.河南教育:下旬.关于高职师范教育改革的实践研究,2007,3.
项目名称:
基于材料分析与检测技术手段的课程考核改革与应用(项目编号:14KCGG-001)
作者简介:
张保林(1980-),男,汉族,青海贵德人,硕士,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焊接检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