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单亲家庭对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影响及教育对策

2016-05-30 11:33:24孟洋洋
亚太教育 2016年26期
关键词:人际关系单亲家庭家庭教育

孟洋洋

摘 要: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新旧观念不断交替,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社会风气的开放,一部分中国家庭出现新的裂变与整合。伴随着多元结构家庭的出现,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青少年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本文将就单亲家庭对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影响视角进行研究提出观点并给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单亲家庭;家庭教育;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能力是个体以社会接受的方式成功的与他人进行互动的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不仅有助于个体发起交往建立依恋,以恰当的方式影响他人从而实现个人目标,而且能够提高个体行为的效率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其著作《超越自卑》中提出“出生后在家庭中的地位、走上社会后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等都可能让人产生不完美、不得志、比别人差的情绪”[1]。阿德勒的观点给我们一定的启发,即让我们看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单亲家庭青少年人际关系特点

(一)通过对单亲家庭子女同伴交往及重要人际关系交往调查显示,无论父母离异时年龄大小,都会在其内心遗留下人际交往障碍相关问题,年龄越小越容易有“刻板印象”。其原因为,家庭突然解体后,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降低,此时周边群体意识到其家庭结构变化之后会出现语言或情绪上的变化,不论是积极或消极变化都会引起家庭解体青少年的应激反应,如情绪得不到及时调整,迁怒于同辈群体,会演化为攻击行为,而影响到其交友难易程度[2]。

(二)调查显示,父子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正向影响友谊的质量,父子亲密程度越高,个体与同伴的友谊质量也越好;如果用父子关系来解释同伴数量,会呈现中等程度的负相关,意为父子关系越好同伴数量越少[3]。母子关系显著影响青少年同伴的接受性,拥有高质量的母子关系的青少年会在自身表现出类似于温和、包容等品质,所以母子关系质量较高的个体其同伴接受性通常也会表现的较为出色。单亲家庭因家庭结构的特殊性,青少年常表现为跟随父方则同伴数量少而关系密切;跟随母方则较受同伴欢迎但维持时间较前者短。当然也有例外。

(三)一部分人际协调能力更完善。单亲家庭青少年心思更加缜密,由于经历家庭变故,他们能及时意识到周围环境的变化,作出较准确的应对。当家庭出现解体或儿童逐渐成为青少年,亲子关系会发生细微变化,即养育功能逐渐被支持功能所代替,保护功能被引导功能所取代,表现为单亲家庭青少年有更独立的思维处理人际关系及相关事宜。研究表明,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同伴信任、同伴沟通的平均分略高于完整家庭[4]。

二、成因分析

(一)家庭突变造成的角色中断。这里角色中断指青少年本拥有健全的家庭结构,在家庭中享受到父母共同的爱,因家庭解体使个体扮演的角色发生改变的现象,即从健全家庭父母“捧在手里”到单亲家庭“半个大人”。青少年从旧角色中退出,却不知如何建立或来不及建立新的角色规范和行为准则,造成自我认同障碍,影响人际交往。

(二)社会文化压力导致人际交往困境。传统观念的制约,家庭离异得不到高程度的接纳,这一现象被处于敏感期的青少年所察觉并在内心放大,心理压力增多,抑郁、焦虑随之而来。另一方面,社会文化对性别角色有一定的要求。家庭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通过性别期待与认同、模仿等机制实现。单亲家庭中子女与父或母其中一方生活在一起,长时间的模仿会使其与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有差异,造成人际交往上的困惑[5]。

(三)家庭自身因素。单亲家庭只能有一方监护人供给家庭支出且社会支持系统不够完善,有可能造成家庭经济拮据,会给青少年造成现实困境。父或母一方心理承受能力强弱也会影响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舆论与家庭冲突的并存会给青少年带来压力,久之使青少年陷入自我认同困境。

三、解决对策

(一)监护人切实履行职责。作为青少年成长的核心环境——家庭,应是培养和改变青少年认知的主要场所。监护人应做到责权一致,多与子女交流重视被监护人的心理需求,客观看待青春期发展特点,正确处理如逆反、早恋等问题,正视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此外也要与子女同辈群体与教师交流沟通,更详细的了解子女。家长应在家庭遭遇变故或解除婚姻后及时调整心态,在与被监护人的交流过程中积极传达正能量,建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家长应注意观察子女的状态,如处于青春期早期情绪稳定性较差,起伏变化多,会在遭遇变故之后暗自探索,往往因找不到正确出口而更加烦恼。当子女处于阴霾处跨不出来时,家长要及时采取措施,此时可到专业心理机构进行心理咨询[6]。

(二)学校切实负起责任,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学校应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注重青少年心理发展。如开展讲座、板报张贴、广播、心理健康活动等,让青少年掌握心理方面知识。最好的教育不是看学校的设施而是看教师的那颗心。对单亲家庭子女来说,学校的作用更大,是他们依赖的第二场所。教师对单亲家庭子女要更多关心和鼓励,注意方式恰当,否则伤害自尊心只会适得其反。老师和家长要互相指导、互相支持。

(三)自身尽快转变角色,投入状态。要理解父母,尽快适应环境,转变角色。由于家庭环境变化,家庭经济和氛围都会变化,此时青少年应转变自身角色承担起责任,帮助父或母渡过难关,共同进步。利用自身特点,发展自身优势。经过家庭解体的青少年抗压能力都会增强,责任感更强烈,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也会更好。利用好自身积累起来的优点,寻找正确地途径发展自身优势。

参考文献:

[1]Adler(2006).自卑与超越(李心明译)[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戴斌荣.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缺陷与教育[J].天津市大学报,2000(1):30-34.

[3]马龙.初中生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与问题行为的交互作用[J].2015(11)40-42.

[4]毛晓雪.单亲家庭低依恋特征初中生人际交往训练研究[D].2013.4.

[5]王江田.青少年人际交往探析[D].河南大学,2013.

[6]鲍歆迪.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人际交往探析——以A社区社会工作实务为例[D].郑州大学,2014.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

猜你喜欢
人际关系单亲家庭家庭教育
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职业学校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研究
对体育教学中人际关系改善和教学氛围改革的探讨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2:41:12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2:29:50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2:14:38
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的失衡及其人性的扭曲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
新闻前哨(2016年10期)2016-10-31 17:35:54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40:31
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