俎萌萌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首先要树立主体性、知识建构性的现代教学理念,改善原有教学理念的不足,运用讲授法与研究性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作用,在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良性互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的融入教材、走进课堂、钻进学生头脑,培养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精神。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9-0085-02
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做了具体而细致的布置,高度重视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倡导形成一种全社会共学共享的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对当代青年寄予深深的希望,希望他们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伟大重任。时代赋予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勇于担当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但习近平总书记同时又强调:“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要将扣子扣好,必须要培养青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材、走进课堂、钻进学生头脑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在最新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改进自身的教学方式与手段,遵循适合课程内容传授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提升自身素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树立现代教学理念
(一)树立主体性教学理念
主体性教学理念前提是承认与尊重人具有主体性,并通过教师合理有效的教学行为,达到培养人的主体性的核心目标。在教育理论中表现为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引导学生能够进行自我教育。首先要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对教材内容、对教学策略、教学环境的准确认识和把握,以及教学活动的实施掌控。要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就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求教师不仅要吃透教材体系的基本精神,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还要对教材体系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材体系内容的切入点,利用学生的日常道德生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穿上“漂亮的外衣”,让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感知、领悟、接受。其次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其理想目标就是增强学生在内心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以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作为行为标准,这一理想目标的实现又取决于学生的自主选择,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开展自我教育,做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
(二)树立知识建构理念
知识建构强调学生内在知识结构的变化和思想观念的改善,通过学习过程中的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学习者能够发现自身原有观念的不足或者矛盾改善自身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结构。另外,知识建构注重问题的解决而不是问题的回答,问题的回答往往是一个必然的结果,而难题的解决往往是一个不断改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提高自身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让学生在以往政治理论的基础上,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提高鉴别、甄辨能力,并学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自己的社会行为,分析当前的社会热点,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提高自己在学习、生活以及未来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建构理念的特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求的切合性说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树立知识建构理念,但应注意的是在知识建构理念实施中所涉及的问题以及观念应当是真实的,可行的。
二、在教学方法中注重讲授法与研究性教学法相结合
(一)运用讲授法,强化思想政治理论的灌输
虽然讲授法在最近一段时间内饱受质疑和批判,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讲授法在理论灌输方面所具有的简洁高效的优势。它可以在有限的時间内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效率,能够使学生全面深刻准确的理解所学的知识。另外,人对价值的认知都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认知阶段,二是内化阶段,三是外化阶段。无论哪一种思想理论在人们还没有完全认知认同之前都需要理论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观念也不例外。
当代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没有形成成熟稳定的状况,又由于人生阅历的缺乏,所以他们很难清晰地辨别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明确界限,分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的区别,而且当前学生的思想被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个体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在很大程度上腐蚀,减化了学生的精神追求,使得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生命中的真善美的价值变得漠然,对时代赋予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不再重视,出现价值取向错位、情感观念偏差等现象。因此,要想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上的关系及内涵,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行为的判断标准,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理性思维能力,就必须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科学内涵,并借此合理的分析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利弊,认清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危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所认同,真正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精神生命指引线”。讲授法无疑是最简洁高效的教学方法。
(二)运用研究性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研究性教学是通过设置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在科学原理形成过程突出学生获得知识的自主性和研究性。它在强调通过传授具有发展性、前瞻性、研究性和综合性特征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理论知识的建构,利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掌握科学知识。研究性教学的本意是让每个学生面对问题都能独立思考、判断、评价、选择、创造,并最终关注社会、自然世界以及自我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因此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看到学生个体的发展空间,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不是把学生看成是传统意义上的被动接受者。
与他课程相比,在課程要求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强调在正确思想理论指导下,依据科学合理的方法,运用知识和理论去发现、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的一致性说明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研究性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研究性教学的前提是利用讲授法帮助学生建立起牢固的知识基础同时进一步了解相应的研究基础。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把科学研究的理念和方法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使学生理解教学与研究之间存在的联系。其次要设计问题,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和研究方法的前提下,教师依据学生的现实状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需要,设计问题供学生自主研究,从而加深学生把对理论的理解。教师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换为问题呈现在教学过程之中,这一过程其实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的原因及措施,基于问题研究的开放性、视角多元化,这一过程能够有效培养当代学生去中心化、独立性和合作性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问题的设计应当符合以下三个基本要求,一是紧扣教学主题,就是把其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某一系列具体问题,形成研究课程和实践教学的主题或者把这些具体问题蕴涵在学生能够观察和体验的生活情境之中,在可感、可观的生活情境中生发问题;二是具有说服力,也就是说设计的问题能够从多个角度来论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三是能激发学生兴趣点,强调问题具有启发性和新鲜感。研究性教学的关键环节就是讨论交流的环节,这一环节的工作完成的是否到位直接影响研究性教学的整体质量,在这一环节中包含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要在熟练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实质的基础上,掌握学生研究性成果的真实状况,对其出现的不恰当的看法,及时的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讲解,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社会、国家的巨大威力,从而激发起他们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
三、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在当前社会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的环境中,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相融合,要经过系统地理论宣传、讲解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我国社会各种价值观的剖析、鉴别能力,同时,增加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性认同”。但在此过程中仅仅靠理论教育是不够的,还要经过实践体验的感悟,只有将理论教育与实践体验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使核心价值观从学生的思想观念转化成比较稳定的价值标准。中央十六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坚持政治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作为基本原则,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必然要坚持这个原则。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干巴巴的只讲授理论知识,要善于结合当前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利用情景还原、辩论赛、小组讨论、小品演出、微信、微博…形式新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开展“三个倡导”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的日常价值观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转换,在内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与价值认同,在外形成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行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具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理论联系实际的活动,这种活动主要是利用具有实践意义的素材、真实事例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在思想上、心灵上受到触动,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能够更深刻理解理论知识,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二是课内教学的理论联系实际活动,这种教学主要是通过设置情景式或群众式的教学环境比如实景模拟,使生活中的问题走入课堂,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对社会热点问题和理论难点问题讨论和分析过程。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不断解决课堂中的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课外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教学的前提要求是学生已经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以及学生有自我教育的热情和欲望,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组织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的实践调研、实地考察、以及研讨性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成长的价值,而学生本身也会通过此过程获得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进一步增加对价值观念的认同,更好地促进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高尚品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宣传阵地的主要作用,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息息相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紧密相连。如何有效地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来,仍然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9
[2]罗三桂.现代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的改革[J].高等教育,2009年第6期
[3]夏锦文,程晓樵.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9年第12期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光明日报,200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