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华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认为,利用“学案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学案教学法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学习”课程改革的灵魂——探索性,也体现了现今世界数学教学的潮流——创新学习。下面我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来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学案的设计依据和内容
1.依据
根据本届学生的实际,结合新课标在数学教学中的要求,体现新课标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培养,强化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来设计学案。
2.学案的设计内容
(1)在学案的开头,开门见山地给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课前预习中确立明确的学习方向,起到了引领学生学习方向的作用。
(2)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首先,利用课前准备将学生需要掌握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用思考题和填空题的形式给出,利用课下时间通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完成后,在课上做出回答。其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个体差异,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要求巧妙地穿插在几组探究问题中并在教学中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式的互动学习,从而达到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效果,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完成本节基础知识的教学。
(3)在典型例题的设计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教材中的例题、习题经过自己的加工和整理,改变为适合他们口味的问题,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很快地上手,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成就感。
(4)教学反馈的内容,首先以选择题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根据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做出四种选择,然后利用课堂检测反馈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课堂检测基本以选择题作为检测的方案。
二、基本成效
1.两种教学方法的比较
在以往以教案为主导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备课工作主要的目标是教案设计,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往往是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为主要的手段,学生只能被动地受教师的支配,学习的兴趣不高,学习效果较差。一节课,教室里听到的声音基本是老师声嘶力竭的吼声,偶尔有几句学生无奈的应和。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何谈学习效率?
在学案教学中,教师的备课目标转化为备学生,教师真正地站在学生的立场进行备课,设计问题时,往往首先想到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如何回答,在此基础上,利用分组探究式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真正地回到教学主体的位置。这样,学生的参与意识就会逐渐地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会逐渐高涨,学习的效果以及课堂教学的效率会大大提高。
2.学案教学的优势
第一个优势:学案的具体内容在上新课之前已经印发给学生,作为学生课前预习、参考以及课堂教学时使用。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学生在课前对课堂上要学习的内容已经有了基本了解,明确了学习目标。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课前、课上以及课下始终保持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另外,通过学案中设计的探究问题,可以增强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实践活动,尤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进行主体性研究学习活动,即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自己探索新知识和进行创造性思维锻炼。从根本目的上说是改善了学生学习的方式,体现了新课标对教学的要求。
另一个优势是,在以往教学中不少的数学例题、练习题,不管是教师板书还是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都需要做大量的笔记,进行当堂抄写。这样,一节课45分钟,占用了很多时间。而利用学案作为载体,节省了学生抄题的时间,将这部分时间让学生用来思考、探究和讨论,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料,尤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前、课后有了学习的方向,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由于使用同一份学案减少了班与班之间教学上的盲目性和差异性。
3.改变了教师的备课方式,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利用学案教案一体化,将以前教师的备课转向了备学,比如在确定三维教学目标时,教师不仅要按照新课标要求确立,同时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进行陈述。另外,在探究问题的设置上同样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来设计探究问题。这样要求教师就必须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逐渐实现全员育人的目标。
以学案为主导的集体备课活动,使得备课教师的备课要求和质量有了相应的提高。通过备课组的交流讨论,激发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加强了教师的合作意识,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
4.学生的变化
通过半个学期的学案教学,发现学生在学习的主动意识上有了很大提高。
三、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分层教学问题
由于一个班级内每个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各班之间学生存在的差异,如何在学案中体现分层教学,就成为教师当下要面对的主要问题。
2.学案的设计问题
學案的编写不同于教案的编写。教案主要是针对于教师,而学案面对的是所有学生,在学案设计中究竟要设计哪些环节和细节,课外参考题、课后作业如何与学案进行整合也是面临的新问题。
参考文献:
[1]吴文芳.对高中数学教学案一体化的利与弊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2.
[2]毛庆波.“推行教学案一体化”带给我的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