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杰
摘 要:成功凸顯文章的主题,是写作的根本任务。从小学到初中,语文一直要求学生写出主题突出的文章,而现行初中教材作文教学没有相关明确的梯度目标,主题写作指导盲目、随意、零散。教师的指导无序,导致了学生写作无序,使主题表现一直处于笼统模糊状态。基于十几年的作文教学经验积累,在教学中发现了一些优秀记叙文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共性,在主题凸显方面也有相应的轨迹,故而试着结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摸索出一些教学规律,整理成文,希望能让学生从中获益。
关键词:记叙文教学;主题凸显;教学策略
一、记叙文教学中的现象透视
任何一篇好文章必定是主题突出的,通过其全部内容传神地表现出作者的基本观点或意图,也就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评价以及愿望、意向等即文章的主题。然而,我们的学生往往虽拥有了不错的写作素材,也会写生动传神的片段,还懂得用环境描写锦上添花,却写不出一篇中心明确、主题突出的佳作来。究其原因,是现行阅读教学没有实现读与写结合,对写作如何凸显主题缺乏有效有序指导。初中文本教学以记叙文为主,写作要求也多为记叙文,所以我以记叙文教学为抓手,从整理文本内容出发,寻找操作性强的主题凸显教学策略。
二、记叙文教学中凸显主题教学的策略
(一)文本教学中以内容序列凸显主题
1.个人喜怒哀乐的表述凸显主题
表达作者个人的喜怒哀乐情感的课文较多,且多以第一人称表述,有对自己成长道路上比较有影响的事或对某些事物追思以寄托情感,如《我的母亲》一文,讲述了自己母亲生活中的诸多不易,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和敬意;还有不少课文用第三人称来娓娓讲述其人其事。如《孤独之旅》,将一个在生活风雨中苦苦挣扎最终茁壮成长的杜小康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这些课文抓住个人情感,往往单线展开,写得都比较细腻,学生对内容比较容易感知理解,是初中写作指导较容易驾驭的范文。
2.人际真情百态表述凸显主题
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人际间的真情大爱是人们最需要体察和表达的。初中阶段这样的课文非常多。描写亲情的有《爸爸的花儿落了》《背影》《我的叔叔于勒》等课文,描写友情的《羚羊木雕》,邻里情的《老王》,描写世态人情的《孔乙己》。
当学生掌握了写好个人的情感经历,那么他们已经为叙写相对复杂的人际之情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生命哲理思索凸显主题
我们的课文在传递情感温度的同时还在给予学生思考生命的营养,这是语文课独有的魅力。如果我们的学生在写作中也能有一些这样的传递力,那无疑是教会了他们深入思考、认识社会、认识生命的神奇能力。所以,我们还要教他们以文传递自己对生命哲理的思索。如,小说《走一步,再走一步》、话剧《枣儿》《威尼斯商人》、叙事散文《紫藤萝瀑布》《春酒》等,无一不是包含着作者对生活、社会的一种解读、一种态度。
(二)文本教学中个体情感表述凸显主题
1.关注情感变化凸显主题
课文《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描述盲孩子复杂的情感变化,我以“关注个体情感变化”来进行凸显主题的指导。
阅读课指导:设置划一划、读一读、品一品,让学生清楚体会到盲孩子“寂寞→快乐→伤心→幸福”的复杂情感变化过程。学生在读懂这一系列情感变化过程后,自然也深切体悟出一种积极主题:给别人幸福,自己也能获得幸福,这比简单地说一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带给人的促动要大,影响要远。
2.整理情感起伏线凸显主题
课文中,有的文本描述的人物情感变化比较明了,有的比较隐蔽;有的课文表述的情感变化线比较短,如《台阶》,父亲由不知疲倦到怅然若失;有的情感变化线比较长,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盲孩子寂寞→快乐→伤心→幸福。描述的情感变化还有呈波浪形的,如《我的叔叔于勒》,菲利浦夫妇对于勒的赶—盼—怕—躲;情感变化有呈高频率型的,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竟有六次变脸。
在阅读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整理情感起伏线,学生在感知主题的同时,也领悟到情感变化方式对凸显主题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3.学生仿写情感故事凸显主题
体味到情感变化对凸显主题的重要性后,就可以让学生模仿文本练笔。如在《盲孩子和他的影子》阅读教学后,设置一个“仿一仿”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也写一个孤独无助时受到别人帮助的故事。在这条情感线的牵引下,学生一定会写出一篇主题集中的文章。
4.学生创写自己的情感故事凸显主题
随着阅读指导和仿写积累的丰厚,学生慢慢就会自觉创作出有自己独特情感变化的故事。由“我”而及“他”,这是人们认知事物的基本规律。学生写作也是如此,不妨先学会用第一人称表达“自我”,而后再用第三或第二人称关注他人。但都要抓住主要人物情感这条线,这样就容易写出主题鲜明的好文章。教师的要求不必过于统一,要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
(三)比对法品读人物群像,以人际真情凸显主题
1.品读讨论文本群像,凸显角色意义
塑造的人物是不是可以随意选择呢?当然不是,笔下的每一个人物对主题突出都应该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如,在教学《散步》一文时,我这样开展凸显主题的指导:先抛出问题:“美景中散步时,突然有分歧了,原因是儿子要走小路,那么我们索性把儿子的内容去掉,行不行?学生找文本中对儿子的语言和细节的描写,然后得出结论:“对儿子言行的描写是子趣,不能删!我又问:“那么对妻子的言行描写能不能删?”学生阅读文本段落后,回答,文章中妻子形象的描写一方面衬托出“我”是家庭的顶梁柱,另一方面表达了妻子是一个能和“我”共同承担家庭责任的中年人代表,不可删。我继续问,那能不能将“我们在田野散步:我的母亲,我,我的妻子和儿子。”的次序倒过来呢?学生答:“我”是家庭的主心骨,在“我”组织下才有这次的散步活动,而且“我”首先是考虑陪母亲散步,所以“我”应排在前面;同时寓含“我”勇于担当孝顺长辈、爱抚幼小、奉养老人、抚养孩子的责任。
通过对比法品读讨论,学生感知到了家庭的暖暖亲情,生命的更替传承,还体会到了中年人在家庭社会中流砥柱的责任。
2.分析比较文本群像角色,凸显主题
有些较长的文章,比如中长篇小说,人物多了学生往往就会对主题无法把握,文本的主题思想也难以界定。这时,可以让学生找找哪个角色是最善变的,分析善变的缘由。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通过对文中角色菲利普夫妇的分析、比较,此文的主题也就凸显出来了:揭露批评了金钱至上的社会现实。这样的阅读方法对学生以后自己欣赏文学作品也很有帮助。
(四)体悟经典结尾,体悟情感,凸显文本主题
文章的结尾最能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因此,合情理、有深度的结尾“点睛”是凸显主题的好方法。学生写作时,我指导学生在充分叙述的基础上展开议论,一语破的,既能在结构上收束全文,又让读者充分地、准确地把握中心思想。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经典的例子指导学生开展写作训练。
1.品味经典,体悟情感,凸显主题
(1)“叙”上加“叙”凸显主题
教学七年级上册第4课《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最后一段“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我设置了一个问题:结尾除了呼应开头,还有什么用意?学生开始思考、讨论。经过热烈的讨论、辩论,学生明确了“加快了脚步”写出了作者从不幸中坚定地走了出来,勇敢地迎接美好的未来,由此,把文章的主题凸显了出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叙”上加“议”,明现主题
八年级上册第9课《老王》一课的教学中,我设问:作者在课文《老王》中回忆了自己与老王的交往过程,那么,杨绛先生借此只是想表达出自己与老王的珍贵友谊吗?学生开始阅读文本进行思考、讨论,然后锁定结尾,明确:结尾句是本文的点睛之笔,作者运用心理独白的方式,由事及理,不仅表达了自己个人对老王的愧疚之情,还提出了一个引人思考的社会问题——人们如何本着真正平等的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去关心、爱护社会上像老王一样的弱势群体,而不只是“居高临下”式的同情。
(3)“议”上加“议”,呈现哲理
让学生对比品读九年级上册《故乡》课文,我这样处理结尾(①②③原文略):
如果只到①结尾,那么这篇小说的主题只表达了对故乡人今非昔比的失落。
如果到①②结尾,除了①所表达的失落和祝愿,还有对传统农民愚昧思想和“我”茫远愿望的否定。
只有以①②③结尾,鲁迅才能彻底完整地表达他对新生活的美好憧憬,希望唤起更多的人们放弃愚昧,觉醒起来,寻找到新生活的希望!
这样的处理,是让学生由“此”及“彼”地“议”上加“议”:生活中特定的一件事而推及生活的普遍性哲理,这样文章就得以由此及彼、以小见大,使主题向更纵深的方向推进。
2.动笔续尾,体验升华
每一次品味后,我找出某一学生的有记叙的作品,要求全班同学续写一个能升华主题的结尾,然后挑选部分加以展示。类似训练反复多次,让学生明白如何善用结尾这一“点睛”宝地。
对记叙文的教学,我在教阅读指導的同时,引导学生以凸显主题来写作,学生写作的同时也在夯实阅读。事实证明,讲究主题引导方法,既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本,同时假以时日,一般学生都会写出紧扣主题的文章。有灵气的学生更能写出主题突出、立意深刻的佳篇。
参考文献:
[1]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1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茅盾.关于艺术的技巧[M].中国青年出版社,1959.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