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芬
摘 要:作为课程的载体,小学数学教材具有很强的“普适性”,但整齐划一的内容无法满足教学情境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研究表明,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必要根据教师的课程理论和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结构、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增减和有机整合,加深、拓展教材的内涵和外延,使之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材;二次开发;有效课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要给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学习内容。但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特别是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的现象比较普遍,他们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对编者意图的准确揣摩以及灵活把握应用教材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本文就小学数学教材“二次开发”进行探讨和尝试。
一、教材“二次开发”的含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基于自己的课程理论和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结构、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增减和有机整合,使之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所指的“二次开发”不同于专家的开发教材,也有别于教学方法的调整,而是加深、拓展教材的内涵和外延,是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是对教材的再创造过程。
二、教材“二次开发”的方法
1.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材“二次开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具有生命的个体,离开了学生的生活,知识将变得索然无味。教材的“二次开发”是要走向学生的。教材是教学的材料和资源,它是可变的、发展的、开放的。而且教材只有处于学生认知、情感和生活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空间,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此,教材的“二次开发”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面积的认识》是“空间和几何”的重要内容。教材先让学生观察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的表面,比较大小,然后解释面积的含义。这样直奔主题式的教学看似效率很高,然而容易让学生产生片面的理解。
案例:我在教授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让学生学习的起点处于“最近发展区”。
师:(板书“面”字)你们在哪里见过“面”?见过哪些“面”?
生:桌面的“面”。
生:面条、面包的“面”。
生:面积的“面”。
师:(逐一板书)我们生活中有这么多的“面”,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这些面都和物体有关,是表面,它有大有小。
师:面的大小叫面積。(板书面积)
面对学习主体是一群十岁的孩子,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和认知水平出发,利用学生的生活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通过调整教学节奏,降低起点,逐步升高,帮助学生解决了学习困难,激发了学习兴趣。
2.利用教材的编排与内容进行“二次开发”
教材的编排有一定的体系,知识点的呈现有前有后。教师要突破教材的束缚,进行教材的“二次开发”,在领会教材的意图上适当调整知识点的顺序,对教材相同内容的部分进行整合,通过整合内容,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实现意义上的建构。比如《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单元,先学习小数和分数化成百分数,再学习百分数化成小数和分数。我认为小数、分数和百分数这三者是密切相关的,不必要认为的分开再合并。教师通过整合,先上一节《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间的联系,再安排两节练习课,促进知识的掌握和提高。
三、教材“二次开发”的效果
1.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用数学教材,应该结合“境材”和“人材”进行增删、重组、包装“教材”,考虑“人材”特点,摄取“境材”组成“大教材”进行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发展。
研究表明,教材“二次开发”有利于创设和谐开放的数学课堂,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数学活动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得到改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实践证明,教师有创造性地进行教材“二次开发”,可以把原本静态抽象的概念变成动态的具体情境,帮助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难点,有利于学生建立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
通过教材“二次开发”,有利于从师本走向生本,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体验,从而使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从学习活动中获得愉悦的体验,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