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为良
摘要:深度备课作为传统备课的优化和深化,是校本教研的一种有效方式。深度备课一是体现在“教学研究之深”,包括“学生研究”、“教材研究”、“课标研究”以及“教法学法研究”和“课程资源研究”;二是体现在对教学各种“度”的精准把握,包括“教学进度”、“难易程度”、“内容广度”等。深度备课可以结合课例研究,通过初构和重构等教学实践活动,将教科理念落实于校本教研,促进教科与教研的整合与转型,促进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提升,打造高品质的学科课堂。
关键词:深度备课;校本教研;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21-2
我校是一所现代化的苏南农村初中,基于学校条件和办学特点,我们以“协进教育”为文化特色,提出了“协同,进取;至臻,至远”的办学理念。“深度备课”作为体现校本化教师团队研究的一种教科研新方式,与我校倡导的协作进取的团队精神和文化理念高度契合,是我校致力追求的优质、高效、有品的高品质课堂的实现途径和有效保障。因此,我校规划了以“深度备课优化校本教研,促进课堂品质提升”为抓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教科研工作思路,并在各教研组进行校本教研的实践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深度备课的目的和意义
1.深度备课的提出。
所谓深度备课:是指在新课程理念和学科教学论的指导下,通过深入了解学情,深度研究教材,准确把握课标,丰富课程资源,着力优化教学活动,形成既体现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又符合学生学情的教学设计,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检验、总结、反思和完善的教学研究过程。深度备课重点关注学生研究的深度,教材研究的深度,课程理念和课标把握的高度,以及开发和应用课程资源的广度。在此基础上合理设置教学进度,力求使教学过程目标明确,定位精准;教学内容的广度和难易适度;教学组织动静合谐,张驰有度;教学方法选择得当,灵活有效;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智慧生成;打造高效、优质课堂,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由此搭建起一线教师校本教研的良好平台,促进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教科研方式的转型,提升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力与课堂品质。
2.深度备课的意义。
长期以来,中小学的教科和教研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与误区:一是将教科工作等同于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过度看重理论研究而轻视教学实践研究,使教科工作游离于教学和教研之外,学校教科如“阳春白雪”般“曲高和寡”,令一线教师敬而远之,无法实现其真正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指导价值;二是教研活动流于形式。虽然各校都成立了学科教研组和备课组,并将教研活动纳入课表,使教研有了形式和时间的保障。但是,在实际执行中,教研活动形式单调、缺少主题、走过场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开课不积极,评课活动中你好我好大家好,说些不痛不痒的官话和套话。教研活动应有的研究教学,优化教学,教学相长的功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校本教研急需从主题到内容到方式的转型与创新。
实现教科、教研、教学三教合一,提升校本教研品质,促进教师教学实施能力与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是打造高品质课堂的必由之路。深度备课的重要意义在于提出了一种优化教科、教研和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建构起一个务实、创新、有效的校本化教学研修平台,促进了教科研方式的转型,将教科工作和教研工作有效统整并扎根到学科教学的土壤中来,使教科生根,教研落地,教学开花,实现了课堂品质的提升,教师专业的成长,教科教研的整合与创新。
二、深度备课的实践与策略
1.学生研究是深度备课的起点。
当前,一线教师都能接受“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新课程理念。但在具体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一理念,却存在着认识不同、行为不同的情况。许多教师在各种公开课、评优课中精心设计,期望自己预设的情境能引发学生的共鸣;自己提出的问题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自己所举的事例、讲解的例题能让学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但结果却往往与预计大相径庭,课堂实效常让教师大失所望。为什么我们的教学不能真正“抓住学生”呢?主要原因在于我们没有真正“读懂学生”。
研究学生,了解学生,读懂学生,是读懂教材、读懂课堂的基础。只有深入研究学生,才能真正把握学情,了解教学的起点,找准教学的难点,规划学习的生长点,设计出课堂的亮点。因此,学生研究应该也必须成为教师教学研究的起点和重点,只有研究学生,才能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并根据研究学生获得的资料不断进行教学调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也是教师进行深度备课的起点。一句话,学生研究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创建有效课堂的基本保障和重要途径。
2.教材研究是深度备课的重点。
如果说学生研究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深度备课的起点,那么对教材和教法学法的深入研究就是深度备课的重点。这里所说的教材研究包括对教材、课标以及教法学法和教学规律的研究。简言之,是在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在掌握并深入研究包括多版本教材在内的大量课程资源基础上,形成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符合学科教学规律,体现学科教学特点的教学设计方案。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正确的教材观是首先要尊重并用好教材,要充分领会教材编者的精心设计,充分挖掘教材范例的育人功能;其次要研究并活用教材,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根据学情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和二次开发与改造,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和个性化实施,体现教学工作的创造性和生成性。必须承认教材首先是个优秀的范例,只有在读懂教材,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才有资格谈活用教材和优化甚至创编教材;只有在深度备课的基础上,才能生成符合实情、经得住课堂实践检验的优秀教学设计。
3.主题教研是深度备课的亮点。
深度备课不应该是一位教师“闭门造车”式的研究活动,其真正的活力和意义在于学科教研组和备课组的集体参与、集体智慧和集体提升。因此,基于“主题教研”的深度备课才是学校教科研整合与转型的亮点。教研组应该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和研究的重点,提出并确立自己教研组某一阶段的教学研究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开展深度备课,而这种组内教学研究活动就是“主题教研”活动。主题教研的开展使教研活动有了目标、方向和立足基点,使深度备课活动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避免了学科教研活动“大而无当,没有方向,主题离散”等现象,针对具体主题的学科教研活动也符合学校教研组人数较少,水平有限,时间有限的实际情况,能让校本教研在“聚焦主题的深度备课”活动中真正发挥其教学研究的功能与实效。
三、深度备课的保障和反思
1.深度备课和教科研制度的建设。
以深度备课促进校本教研品质的提升,促进高品质课堂的建构,是学校教科研转型的有效切入点。推进深度备课这一教学研究活动需要学校教科研制度建设的有力保障,有别于传统的教科室管课题,教务处管教研组建设的分工。我校成立了由校长室牵头,教科室、教务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学科教科研骨干组成的“教科研协作组”,统筹规划、组织学校的教科研活动。将学校主课题研究,教研组主题教研,教师个人课题纳入整体规划,设立了学校主课题——教研组教研主题——教师课题以及学校教科研协作组活动——教研组教研活动——教师个人研究的三级教科研网络,有效保证了教科研活动分层实施,全员参与,使之更富于实效。
2.“互联网+”助推下的深度备课。
深度备课具体到每一学科的校本教研中,需要借助一个个具体课例来展开,需要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高质量、有深度的集体备课和教学实践,其研究过程往往包括教学设计的初构、重构甚至再构,是一个艰辛的创新与完善的经历。在深度备课这种校本化的教学研究中,最大的困难可能在于缺少名师引领。一所学校教研组内往往成员较少,水平有限,在深度备课的过程中,在遇到困难和瓶颈时,在成员的意见无法统一时,都需要名师指点,需要多渠道、多方位的学习与对外交流。但由于诸多原因限制,一线教师外出学习听课的机会不多,名师亲临组内指导的机会更少,校本化的深度备课真正能达到的“深度”和“高度”可能不如人意。这时,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并发挥信息化的优势,要充分发挥“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教研平台的巨大作用。比如:江苏省教研室的网上教研平台“教学新时空”实现了全省60万中小学教师一网相通,该平台下的“名师课堂”栏目已经播出了2000多节优秀课堂实录及专家点评活动,产生了巨大影响,实效很好。我们的校本化深度备课活动在选题时可以充分借鉴“名师课堂”、“全国、省级优质课评比”、“省级基本功大赛”等高水平教研活动的网络资源,在有限条件下充分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借鉴名师优秀课例,实现校本化深度备课,促进组内教师的专业成长和高品质课堂的建构。
在深入开展“学生研究”和“教材研究”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经验起点,根据学科特征和教学内容,打造典型课例,力争实现教学设计的最优化,打造一批“基于高品质课堂建构的深度备课优秀案例”,是优化学校校本教研,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窦桂梅.谈主题教学深度备课——以《三打白骨精》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理论,2008(16).
[2]张小皖.开展深度备课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现代教学,2012(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