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玲 王志生
摘 要: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落实到实践教学环节,是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战略任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调研结果表明,亟待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把工作价值观、交往价值观、审美价值观和创新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入到艺术设计实践课教学中。
关键词: 专业实践课; 文化育人; 现状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6)03-0033-05
一、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落实到实践教学环节是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战略任务。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要落实这一指示精神,就艺术设计专业而言,首先要找到专业实践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契合点,解决在专业实践教学中用什么文化内涵育人的问题;其次是找到文化育人与专业实践教学的结合点,解决如何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实施文化育人的问题。要把握这两个基本问题,开展高职院校院专业实践课文化育人现状调查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界和业界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艺术设计职业文化领域,体现为工作价值观、交往价值观、审美价值观和创新价值观,是艺术设计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和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因此,首先要调研在艺术设计实践课中实施工作价值观、交往价值观、审美价值观和创新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其次,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和灌输,要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必须依托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工作价值观、交往价值观、审美价值观和创新价值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渗透到实践教学环节。那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只有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和科学的分析才能找到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和实际的路径和方法。
价值观是社会成员个人或社会群体对于意义、作用和价值的观点、看法和态度,所具有的关于各类事物的一般信念。[1]具体到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实践课教学环节,渗透、融合其中的价值观培育过程,就是学生对实践教学模式、对本专业学习期待和认可的信念形成过程,也是学生个体社会化、价值观培育、主体性获得的过程。学生的价值观科学正确与否、明确坚定与否直接反映了高职院校的育人成果。实践育人的理念要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作为一种理念,一个独立的人才培养新手段,一种途径和方式,发挥专业实践课的育人价值,对于培育当代社会所需的艺术人才意义尤为重大。
二、调查分析的内容
(一)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类型分析
高等教育的实践模式,包括政治教育实践模式、专业知识型实践模式,职业生涯实践模式、志愿服务实践模式等[2]。专业知识型实践,在于激发专业兴趣,提高专业技能,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课是一门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于一体的课程。[3]知识经济时代,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内涵发生了变化,对学生的实用性和适用性的综合实践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高职院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实践课要与专业理论、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现代生产的发展。[4]实践教学课包括课内实践、校内实践课、社会实践课以及专业实践课,实践教学课不仅是学生完成知识内化、技能训练、能力生成的过程,更是融入价值观教育的有力契机。有指导性、针对性较强的专业实践课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论结合实践,强化专业知识,深入理解教育、教学的目标和策略,而且能极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职业技能,成为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准职业人”。
(二)艺术设计实践教学分析
工作室制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蕴含了先进的制度意义,包涵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价值观念,更具有专业实践课的育人价值。该模式革新观念,打破传统的艺术设计类实践教学模式,广泛利用社会资源,聘请行业内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导师,以师徒制的形式,实现专业课实践教学模式的个性化。在实行工作室“双选”之日,高职学生清晨起大早排长队选导师的场景,足以体现他们对进入心仪的工作室的期待。经过师生“双选”,学生进入到实体工作室实习。开展为期一年的理实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专业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工作室制旨在解决专业知识学习、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等系列问题。[5]
三、调查问卷设计发放
2006年,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率先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创建并实施工作室制,并作为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得以广泛推广。多所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相继实行工作室制。以体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专业实践课教学模式,经过了近十年的实践,其人才培养质量现状如何,尤其是体现质量内涵的学生价值观培育的现状,值得调查分析,并提出改进对策。根据价值观是多层次、多维度的结构体系,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特点,重点选择学生在工作室中的工作价值观、交往价值观、审美价值观以及创新价值观进行调研分析。本次调查针对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24个实体工作室共计344名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53份,回收问卷353份,有效问卷为344份。旨在调查专业实践课中的高职学生价值观现状,改善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实践教学环节人才培养质量。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关于工作价值观调查分析
工作价值观是在工作选择上的具体体现,也就是对待工作的态度和认知。数据显示,在工作室期间学生的工作价值观得到进一步明确和完善。63.7%的学生认为工作室的经历对于了解专业内容和行业基本情况有很大的帮助,31.7%认为影响一般,4%认为影响较小,0.6%认为没有任何影响;12%的学生认为工作室实习工作量很大,33.2%认为较大,47.8%认为一般,7%认为很少,说明他们对通过完成实习任务来实现自我提升有一定的需求,学生在此方面表现出积极的价值取向;工作室的环境和设备是学生每天要接触的实物,对工作室硬件设施的认同度会直接影响学生实习的效果,50.3%的学生觉得很好,34.3%觉得较好,15.1%觉得一般,0.3%觉得很差,价值取向趋于合理;对于进入工作室实现自我提升最有效途径,77%的学生选择完成产品设计与制作,9.9%选择其他方式,6.7%选择参与创业,6.4%选择参加展览;在工作室的上半年即要选定毕业设计主题,其余时间边实习边完成毕业设计。对于毕业设计选题,15.4%的学生选题是由导师制定的,73.3%是自己选定,6.1%是网上借鉴,5.2%以其他方式选定,表明大多数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在职业方向上有明确的目标;34%的学生认为工作室学习对进入社会帮助很大,40.7%认为帮助较大,23.3%认为帮助一般,2%认为没有任何帮助,这样一种价值取向不利于学生在工作室学习,应当引起导师和学生的充分重视;在工作室期间有55.5%的学生认为团队意识最为重要,12.8%选择敬业意识,31.1%选择责任意识,0.6%选择环保意识以及其他方面,表明高职生的工作价值观科学合理,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对《中国制造2025》这一纲领性文件,55.8%的学生表示不大了解,17.4%表示基本了解,4.9%表示很了解,21.8%表示完全不了解。学生明显表现出缺乏职业远见,缺少对职业行情职业需求的调查和了解。
(二)关于交往价值观调查分析
有论者将人际交往价值观定义为人际交往过程中交往主体对交往客体及其属性与满足交往主体需要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的观念系统。[1]调查显示,虽然当代大学生有交往需求,认可人际交往对事业和人生的价值,且交往内容多为积极健康的,但在工作室实习期间,学生的交往在学习上的互相促进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略显消极。在工作室中如遇困难,72.1%的学生表示寻求导师帮助,15.4%表示自己解决,9.6%通过其他方法,2.9%表示放任不管,不去着手解决;工作室实习期间与导师每周见面频率,17.4%的学生表示每天见面,44.8%表示每周见面三次及以上,37.8%的学生表示每周见导师三次,师生见面时间决定了师生的交流时间,包括学生请教时间和导师指导时间;8.7%的学生认为与导师关系很亲密,52.3%认为较亲密,38.1%认为与关系一般,0.9%关系不好;学习或者完成作业过程中,对待导师的意见或建议,15.4%的学生选择完全听从,63.7%为基本听从,17.4%为部分听从,3.5%则自行决定;45.3%的学生表示对导师很满意,42.2%表示满意,11.6%表示一般,0.9%为不满意;对于同学间的相互促进作用,14.8%为作用很大,43.9%认为作用较大,36.3%认为作用一般,4.9%认为作用很小;学生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在工作室的先锋模范作用,9.9%的学生认为很大,22.7%认为作用较大,43.3%认为作用一般,24.1%认为作用很小,由此可见,学生党员的人际价值观需要进一步强化。
(三)关于审美价值观调查分析
艺术是追求美的活动,审美观是审美主体对客体的一种主观评价,尤其是对艺术设计类专业而言,审美观是否科学合理决定了今后学生毕业之后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艺术人。审美观对作品设计与制作的影响,52.6%的学生认为影响很大,44.8%认为影响较大,2.6%认为影响一般;21.2%的学生认为导师的审美观对自己影响很大,47.7%认为影响较大,29.9%认为影响一般,1.2%认为影响很小;在工作室学习过程中,导师在做人、审美、创业、就业以及其他,哪方面对学生影响较大和帮助最大,19.8%选择做人方面,40.7%选择审美观方面,12.2%选择就业方面,4.4%选择创业方面,23%选择其他。因此学生在工作室阶段是有审美观改善、审美水平提升的求知需求的,而工作室的实习尚不能满足这种需求。97%的学生认同审美观在艺术设计作品的设计和制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审美观影响只占到40%左右。可见,审美价值观亟待培育与践行。
(四)关于创新价值观调查分析
创新是艺术设计的灵魂,没有创新的艺术设计就算不上为合格的艺术设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习是基于“设计学习的学习”、“基于问题为中心的学习”。[3]高职学生对创新作用的认同度显示,68.4%认为很重要,26.7%认为重要,4.9%认为一般,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需求。“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2015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各省市和学校也纷纷制定了鼓励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具体政策。面对创新创业的浪潮,对国家和学校推出的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5.5%的学生表示很了解,32.3%表示基本了解,56.4%表示不大了解,5.8%表示完全不了解;进入工作室之后,只有2.6%的学生进入工作室开始创业,36.3%有创业想法而未付诸实践,52.3%表示没有创业想法,8.7%表示另有其他想法。这一数据提醒教育者在学生创业方面的基础性工作还不扎实;针对工作室导师上课内容与校内专业课讲授的知识,14.5%的学生认为完全不同,63.1%认为有很大不同,18.9%认为基本一致,3.5%认为完全一致。这一方面表明大多数工作室能够脱离教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种授课方式基本能够满足学生对工作室学习需求,也满足了学生的创新学习要求。
五、调研结论与建议
总体来说,经调研数据分析,高职生在工作室里,有了明确的价值认识、价值判断以及价值选择和追求,达到推行工作室这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预期目标。但从遵循艺术设计教育规律和提高实践育人成效等因素等考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工作室实践教学环节中,尚有待改进之处,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践行专业教育的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具有教育、导向、批判和调控等基本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融入到不同专业之中,就是通过专业教学实践,让师生确立并践行明确而坚定的具有专业教育特色的价值观。工作室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模式,师生共同明确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艺术教育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在艺术教育中判断是非的标准;二是艺术院校师生对艺术教育事业的目标和愿景的认同;三是在这种共同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对目标的追求行为;四是师生形成一种共同的思想认识境界。[6]导师层面,他们大多数为校外的优秀企业家,出于对教育的兴趣和热爱,进入教育领域,兼任导师行使教育使命。随着身份和角色的转变,导师要明白遵循教育规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和践行“立德为本、德育为先”理念,理解、接受、认同和践行艺术教育核心价值观,并渗透、融合在实践教学当中。学生层面,既要关注技能提高,更要关注精神成长,将艺术教育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行为方式和习惯,提升自我教育的能力,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
(二)确立多层次的价值观教育目标
价值观培育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事情,而是长期的、连续的过程。需要确立多样性、多层次的目标体系,可以分为长期、中期和近期价值观教育目标等过程性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整体价值观教育和个体价值观教育等多样性目标。在实践教学中,大学一、二年级就要高度重视渗透、融合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初步形成价值观。校企合作的工作室阶段,则作为印证、深化和提升的过程,通过实际项目的实践,在校企文化的价值冲突中找到利益的契合点,达到价值互补,获得稳定的价值观。价值教育目标之间需要相互支撑与衔接、协调一致,以上调研的四个方面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滞后性,如,工作价值观趋于保守,人际价值观不平衡,创新价值观、审美价值观教育滞后。鉴于此,要在理论和实践中调整价值观教育目标,前移这四个方面的价值观教育到大一、大二学年的课程和活动当中,工作室阶段则要注重丰富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以开放的视野,通过作业评价、参观展览、申请专利、鼓励创新、引导创业等多途径,使学生确立符合当代艺术设计的价值观,达到价值观培育目标。同时,借鉴国外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形式,创新专业实践课的形式。
(三)丰富价值观的教育内容
价值观教育具有时代性。党的十八大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三个层面精辟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价值观包括“社会性”和“个体性”两类价值观。“社会性”价值观,是关注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的价值观,群体、社会层面外显价值多于个体性内在价值。“个体性”价值观,是关注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个体性内在价值多于价值群体、社会层面外显价值[7]。个体性就是要考虑个人价值中的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培育学生主体性、独立性和自由个性。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艺术设计是创造性活动,需要充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发挥学生主体个性特征,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实现学习性、成长性实践。调查中,工作室中团队意识明显高于敬业意识,可见,学生普遍认为社会性价值观重于个体性价值观。值得关注的是,党员个体的先锋模范发挥的作用小,作为党员的社会性价值没有发挥。对《中国制造2025》等不熟悉,缺乏必要的社会性价值引导。当前,高职院校倡导“分类培养、多样成才”的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价值倾向等进行分类培养,分为创业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等进行培养。工作室实践环节是艺术设计类专业分类培养的关键环节,可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不同类型学生的价值观培育也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关照学生主体性的呼应与契合,使艺术设计价值观成为学生的“内在尺度”。从而培育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艺术设计专业的技术技能人才,学生的自我认识、定位、评价更为准确、客观,有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四)完善价值观的教育机制
在工作室实现了从“在校生”到“职业人”身份的转变,期间要习得基于技术的、组织文化的以及人际交往的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的习得,隐藏和暗含着价值观的培育。教育评价理论将学生对价值观念的接受看作由“接受、反应、估价、组织、性格化”等五个环节组成一份连续体。[8]在这一系列环节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价值需求、价值标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对于实践任务的完成至关重要。首先,价值需要是出发点。取向者往往或者根据自己当下的迫切需要或基本需要来选取价值取向的立场,来作价值取向,或者根据自己的最高要求,根据自己的“完美状态”的获得来选取价值取向的立场。[8]考虑满足学生的价值需求,部分学生对于工作量作业量以及对与导师的亲密度等有所期待,就需要科学安排授课内容以及增进师生关系,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加大作业量和提高作品质量,使学生学有所获,达到价值需求的“完美状态”。其次,以当代艺术设计的价值标准来要求学生,当它被学生所认知、所认同,便会产生特定的价值意向,影响他们的活动和选择,并在学生的活动中被运用和成为外在表现。目前工作室创新、审美的价值标准体现不分明、不充足,与社会发展要求尚有距离。再次,明确价值需求和价值标准,通过开展学术研讨活动,学习性、成长性实践、社会化活动,让学生做出正确的、理性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使得他们既能追问价值又能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1] 赵孟营. 跨入现代之门:当代中国的社会价值观报告[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文霞. 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实践育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3] 李永春. 艺术设计实践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2):108-110.
[4] 张荔. 综合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教学改革初探[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6):90.
[5] 潘沁. 校企合作高职艺术设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职教论坛,2009(4):160-161.
[6] 马向东. 论艺术院校艺术教育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4(5):136.
[7] 吴小平. 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四性四特”模型——基于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的实证分析[J]. 思想教育研究,2015(12)101-102.
[8] 袁贵仁. 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3.
Abstract: To cultivate and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o the practical teaching link is a strategic task for the cultur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 Research results of art design specialty teaching show that socialist core value concept and cultivating mechanism needs innovation. Integrating organically the work values, interpersonal values, aesthetic values and the value of innovation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art design course.
Keywords: professional practice class; culture and 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责任编辑: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