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文和
一、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学生自觉地思考和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就会被所要認识的事物所吸引,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地去分析、研究,这是创造能力形成所必经过程。在生物教学中,经常介绍生物学发展史、重大科技成就、杰出人物的事迹,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情。例如:绪论课上生动地介绍李时珍、达尔文、袁隆平事迹。讲到无性生殖时,联系克隆羊“多莉”和克隆牛、猴等,向学生介绍克隆技术,以激起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及求知欲,从而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各环节,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诱发动机,创设情境
所谓动机是指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大脑思考必须要有动机,没有动机的思考只能是本能的重复和再现。一般地说,思维动机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如何借助外因促使内因起作用,提高思维兴趣和动机,这正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地方。
例如,导入新课时,教师设计的导言能否产生悬念,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门扉,这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如在讲“细胞分裂”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言:“(1)细胞的数量是如何增加的?细胞数量增加对生物的生活有什么意义?(2)细胞数量增加过程中,如何保持子细胞和母细胞的一致呢?”又如,在讲“水分代谢”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引言:“把一块萝卜放在清水中一段时间后,重量会增加;而放在盐水中一段时间后,重量会减小,这是为什么?”这样一个一个的悬念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了思考,一下子将注意力集中起来,接着通过讲授、讨论,使学生理解了“有丝分裂”和“水分代谢”的有关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小结时,教师采用悬念式结尾,给学生留下值得回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结束新课,以引起他们不断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三、营造一个有利于探究教学的“软环境”
探究性教学注重的是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的能力,而传统教育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至高无上,既“教师中心论”。受这种观念的困扰,教师常会有意无意地维护自己在学生面前的权威。无形中就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把“生物”教成“死物”。因此实施探究性教学要求教学必须转变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贯彻民主、无错原则;树立平等的思想,培养善问的习惯,激发求新欲望,担供动手条件,给予全体学生成功的机会。
为了营造一个有利于探究性教学的“软环境”,我采取分组探究教学。分组原则是每六个学生一组,根据每个学生学习基础、自我表现能力、合作精神等不同特点有机地交叉分配,在班主任的配合下,在学生自我推荐的基础上选取小组长,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时,主要以小组为评价单位,兼顾对发言积极的个人给予及时的评价,在小组发言时多鼓励他们发言,让他们有表现和受表扬的机会。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并激发个体参与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他们有一个大胆质疑的精神,对前人尚未揭示的规律,有一个勇于发现的精神。特别对提幼稚问题和错误问题的学生应该先肯定他们的精神,然后加以引导,注意使用鼓励性语言,放大学生的优点,避免因语言苛刻而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而不是对结论的评价。具体实施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难能可贵的是通过一段这种探究性学习与教学后,发现为数不少“后进生”学习热情大大提高了,课前准备的问题甚至比优生还多,还广,充分体现全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性。
四、让学生充分质疑问难
培养思维能力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根据这一特点,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有意识地制造矛盾,质疑问难,驱动学生深入思考,从中获取“真知”,形成自己的“血肉”。正如波利亚所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存规律、性质和联系。”如在讲“显微镜的使用”时,成像原理不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自己去观察装片,最后让学生说出显微镜下看到的像是一个倒像。在讲完“顶端优势”后,向学生提出果树修剪、棉花适时打项为什么能提高产量?学生议论后得出:果树修剪、棉花打顶是为了打破顶端优势,使侧枝生长良好,获取更高的产量。接着再问:是不是所有的植物打顶都有好处呢?这样有意制造冲突,引起学生注意,让他们积极思考答案。学生举出许多例子,说出有的植物打顶有好处,有的植物则需要顶端优势,这样比教师直接阐明打破顶端优势和利用顶端优势效果要好得多。当然设疑时,首先要注意设计的问题必须合乎学生的实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其次在课堂上要善于诱导学生质疑,尤其是启发他们从无疑中生疑,发展求异思维。例如在讲“蒸腾作用”时,向学生提出: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高大树木体内的水能够从根部流到树冠?在讲“生态系统”时,引导学生观察池塘生态系统图,向学生提出:生态系统中如果缺少分解者,将会出现什么后果?等等,这些问题看起来很小,却能小中见大,使学生从无疑中生疑、知疑,达到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久而久之,必然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实施探索性实验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
探索性实验是指由教师先指导学生做实验,后讲授知识;或者在课前布置实验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实验,再用学生的实验结果来讲授新知识的教学方法。如讲茎的输导作用时,课前布置学生剪取一些柳树枝,全班分成8—10个小组,各组分别对自己的材料作不同处理。
(1)将枝条插在稀释的红墨水中;(2)将环割部分树皮的枝条插在稀释的红墨水中;(3)将除去叶的枝条插在稀释的红墨水中;(4)将枝条倒插在稀释的红墨水中。